微信分享图

从宋画《村医图》看民间游医的外科手术

唐朝绘画中的人物多是贵族和宗教形象,宋代绘画中的人物则更多的来自底层。宋代画家之所以对底层社会人物倾注更多的关注,源于其时代对人自身价值的重视以及人文关怀的提升,《村医图》就是一幅最能体现宋代画家人文关怀的作品。


李唐《村医图》,立轴,绢本,纵68.8厘米,横58.7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村医图》又名《灸艾图》,为南宋李唐所创一幅风俗人物画,描述走方郎中(村医)为村民治病的情形,是中国最早以医事为题材的绘画之一。

李唐《村医图》局部

细致观摩《村医图》,一个郎中弓着腰,手持艾条,专心致志地在患者背后施灸。

李唐《村医图》局部

画面中央是被灸得呲牙咧嘴的病者,他的眉头紧锁,双目圆睁,肌肉紧绷,髭须根根竖立,衣裳散乱地围在下身。

李唐《村医图》局部

病者对面一位老妇人将其胳膊紧紧地钳制,还配合郎中按住患者的手脚,使他不能动弹;她身后一个只露出半个脑袋的人,面露同情之色。

李唐《村医图》局部

一少年使劲地按住灸治者的臂膀,且用眼斜睨着老医。

李唐《村医图》局部

画面右侧的药童手持一贴膏药,恭敬地站在一旁,像是随时听候差遣。

李唐《村医图》局部

整个画面都有一种紧张的气氛,患者表情异常痛苦,郎中治疗专注镇定,抓按患者老妇人非常用力,两个少年或恐惧或担心,拿膏药的童子非常认真。

不难看出,作者对当时下层劳动人民是寄予了很大同情,这也是他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美学导师蒋勋曾讲过《灸艾图》,认为“具备人文关怀,医疗才有温度”。

李唐《村医图》局部

《灸艾图》对生命本身的关怀已细致入微,把看病难这个话题诉诸丹青的时候,也给我们带来一些重要启示,那就是社会需要健全的医疗制度和完善的医疗体系。

李唐《村医图》局部

古代底层人物在遇到疾病之时,根本不能像贵族一样享受到很好的医疗条件。于是在落后的农村,乡间郎中、赤脚医生便成为当时医疗的主要保障力量,然而这种保障力量微乎其微。

有学者统计了有生卒年的宋人寿命,发现生活于社会上层的人平均寿命为64.5岁,整个宋朝的人均寿命不超过三十岁。
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底层社会人民的寿命远远低于上层社会,这多半和乡村、底层的低下医疗水平有关。












近期热文推荐
古人的撩妹技能学起来~
 细品故宫里的乾隆玉器
我们一起去湖北省博物馆吧!



作者:雅昌艺术论坛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