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10-31 17:23
10月29日,顾丞峰教授主讲的《“介入”与“浸入”——当代公共艺术漫谈》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二楼报告厅开讲。
顾丞峰教授
顾丞峰,现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百家湖美术馆馆长。南京艺术学院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史博士。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参与当代美术活动,撰写美术批评。多次策划大型艺术展览活动,有多种专著和文章发表。著有《感受诱惑》、《观念艺术的中国方式》、《装置艺术》、《乘着意象的翅膀》、《现代化与百年中国美术》、《西方美术理论》、《顾丞峰自选集》。主编丛书有“中国历代绘画大师及流派丛书”、“新媒介艺术”、“坐标丛书”、《江苏当代艺术年鉴2013-2016)》、《八五新潮美术在江苏》等。
黄治成与顾丞峰
公共艺术之于公众的互动效果可以分为“介入”与“浸入”两类。
“浸入”在审美上是一种物我无间的“浸泡”。审美主体完全被客体的作品全方位包围,置入其中,作品的空间外延已经将观众裹挟其中。近年以来,公共艺术中的此类作品以声、光、电、营造场域的形式不断出现在世界各处。
讲座现场
与“浸入”相关的是学术界的“介入性艺术”(engaged Art)的概念,这个“介入性”,是指艺术家介入到特定社会现场,成为连接人际交往、修复断裂的社会纽带、激发对话、增进互相认同的艺术综合体。“介入性艺术”的当代体现往往是一种“剧场性”效果。在“介入性”艺术中,艺术已经更多从自律走向“他律”,从艺术家自我走向社会参与。在这点上,“介入性艺术”与“浸入”性艺术有着实质性的区别,前者强调社会性,后者更多落在现场感上,反映在公共艺术上,价值诉求就有了分野。
讲座用图:
埃利亚松2003年于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实施的作品《气象计划》
博伊斯《7000棵橡树》1982年
兰登国际《雨屋》2015
王中《蒸汽时代》郑州2014年
杨奇瑞,成都《宽窄九墙》2013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