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陈丹青自认绘画生机不如从前

  中国戏曲绘画的首次集中展示“画妆:中国戏曲主题艺术大展”将于四月在京开幕之后巡展到沪。林风眠、关良、朱振庚、丁立人、陈丹青、韩羽等著名画家及当代艺术家传作的230余件戏曲人物画作品将首次公开露面,四幅著名戏剧大师梅兰芳先生所藏的戏曲人物原作也将首次现身。据悉,此次的重头展品———关良、林风眠、潘玉良、吴大羽等已故艺术大师的作品来自多位上海私人收藏家手中。   著名策展人、中央美院副院长范迪安介绍说,参加此次展览的50余位艺术家阵容涵盖了中国自近现代时期至今的老中青三代艺术家,既包括林风眠、程十发等老一辈艺术家的传世精品,也包括韩羽、朱振庚、丁立人、陈丹青等知名艺术家的代表作,更涵盖了岳敏君等当代艺术家以不同媒介创作的新作,这些名人为同一题材而举行如此大规模的作品联展在国内尚属首次,展览的“戏曲”主题也是为了响应国家扶持昆曲等戏曲艺术的行动。   对话陈丹青:我只是个次要的陪衬   青年报:在这个首次以中国传统戏曲为题材的绘画展中,您有哪些作品参展?   陈丹青:有6张巴掌大的速写,是我1977年看戏时的速写铅笔画,忘记是《四郎探母》还是《十五贯》了,总之那是我成年以后第一次看传统京剧,《三岔口》啊什么的,觉得很兴奋,所以就顺手画下了。   青年报:以戏曲的主题或人物作画曾经是你们和老一辈艺术家的爱好?   陈丹青:这个展览里我是非常次要的,仅仅是一个陪衬。那些老名家的手笔我倒真想借这个机会好好重温一下。   青年报:现在回过头来看你30年前的作品有什么感觉?   陈丹青:当时我是一边看戏一边画的,并不是很多人用这样的创作方式。这其实是在挑战你的捕捉能力。现在回头看看觉得我当时的速写能力在同辈艺术家当中还是比较强的,把戏剧的瞬间和剧情感都捕捉下来了。我现在虽然笔法成熟老到,但是感觉已经没有当时那种生气了。   青年报:你觉得用首次尝试用艺术展的方式来弘扬国粹是否会达到预期的目的?   陈丹青:这是个挺“冷门”的展览,我觉得不会有什么启发,就像一个party一样会热闹一阵子。现在传统绘画已经让位给多媒体,传统戏曲也让位给电视和电影,这是大势所趋。   青年报:那你个人对传统绘画和戏曲的日渐式微有什么看法?   陈丹青:中国是一个绘画大国,在绘画上还有很多路要走。绘画是高度手工的艺术形式,手工的事情是没那么容易做的。现在70、80年代后的艺术家热衷于做装置影像,我想等我们这批60年代的艺术家退出历史舞台后可能就会有越来越少的坚守阵地了。传统戏曲是跟着观众走的,西方歌剧百年长盛不衰跟家庭很有关系,是需要遗传基因的。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