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学院版画技艺传承的内省与外拓研究展”
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现在一年中的版画展览很多,一个月都会有两个展览一年有二十几个展览,基本上都是国内的大型展览。但是,人大艺术学院的这个展览有特点;就是把老师跟学生之间的关系展示出来了,是一个教学研究展,我想它涉及到思维层面的问题。当然,教学里最重要的肯定是思维的问题。
另外一个我还看到了“小院”。让我惊讶的是,人大艺术学院无论是油画老师还是国画老师,无论年纪大小,还有油画、国画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在这个展览上大家都呈现了版画,这个是“绝无仅有”的“事件”。是非常了不起的,这也是王家增教授努力的结果。
我觉得可能版画里面也有能吸引老师们来的“元素”。我就把它归到一个“主题”里面,可能版画它有某种特殊的属性。我现在不谈材料的问题,就谈它特殊的思维性的问题;因为那么多的老师,做国画的也好,做油画的也好,他们为什么一碰到做版画这件事就那么有感兴趣呢,肯定是跟思维有关系。我们每天都在画东西,肯定是跟头脑有关系。我们每天都在“画”,国画也好,书法也好,所以我想可能跟“手”没有关系,以“手”为主导,是绘画的一种方式,大家有兴趣做版画一定跟思维转换有关系。
那么这就谈到了一个问题,在古希腊的时候,哲学主要是研究世界的本质和本源,就是穷追道理。一个恰当的比喻是,犹如手电筒向外面照射;但是哲人们想回到人的自身,往回照。我觉得跟我们今天展览的主题,内省和研究自身有一致性。到了海德格尔,哲学发展到不仅仅是关注外部自然的本质问题;还关注人自身的问题。比如说:情感,意识,焦虑,恐惧等这样一些东西,其实都是现代主义哲学要解决的问题。
我觉得这些关注“自身”的问题和“思维”的问题是我们在教学里面缺失的。当然我们今天不是一个哲学讨论,我们是一个关于版画艺术的研讨会。那么我想,大概有这么四个方面,可能是我们艺术教育里缺失的。
第一个,我们的教育少了一个环节,就是现代主义教育的环节。我们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迅速地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走过了这个过程。但实际上对现代主义精髓的东西,我觉得我们研究得远远还不够,尤其是在教学层面上。现代主义的反传统的穷尽各种可能性的探索,我们其实还远远地没做到位。因为刚刚也有老师提到说,我们其实对绘画的本体语言不是说已经研究到“穷尽”了,我觉得我们研究得还没到那个程度,所以我们缺乏这个阶段。其实不仅仅是版画教学,版画教学其实走在全国艺术教学的前面。美术学院的教学检查的时候,版画系受到表扬的次数比较多,所以我觉得版画还是走得比较好的,这可能跟版画的思维,材料转换有关系。
第二个,我觉得我们缺失的东西就是对“原点”理论的认识。实际上也涉及到本体语言,但不仅仅是本体语言。“原点”理论实际上就是我们对绘画本质和本源的认知。我觉得我们还远远没有触及到最深入的那一部分。比如说,对油画的认知,对水墨的认知,对版画的认知。“原点”理论我可以稍微解释一下,版画或油画里面它有一种它用它绘画语言和材料特点最容易达到,并且也是它这个画种最有特点的一种语言方式或者材料方式,那么其他画种要想复制它的时候就变得非常困难,也可以复制,但非常困难要耗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那么这一点呢,我们要掌握住了的时候,就是你作为一个艺术的创作者来说呢,你就可以运用这种东西去连接其他的东西,连接知识,连接你的外部的物相,你就可以很快地进入到一种艺术创作里面。而不是说我们传统的那种模拟,学会了一种技术,去用技术套用物象。“原点”是学会了一种思维,我们在教育里面缺失这样的一种研究。
第三,在现代主义之后,我觉得我们有一个缺失的东西。就是对图像的研究,图像作为一种元素和素材是今天艺术创作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图像跟知识之间的关系也是艺术教育中远远没有涉及到的问题。以前我们都是注重外部物象研究,比如说注重模特,注重自然界的山水等等。但是对图像的运用,最开始是从波普以后,然后最近几些年从里希特之后,大家对图像的问题才比较重视。在图像跟知识的连接方面其实我们的教育是缺失的。在教学里面,我们经常表现一个物体怎么去画,怎么去想,怎么去分析,用解构主义的方法,用风格学的方法啊,用什么样的方法啊……反正就把它给画出来。但是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比如说这个杯子,这个杯子它是一个空间的东西,那么怎么转化成时间,这是我们教学里面缺失的一种环节,就是图像跟知识之间怎么转换。这是我们在课堂设计方面其实没有涉及到这一部分,当然这一部分恰恰是现代主义和当代艺术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一个客观的问题;它还牵涉到人对待时间,对待空间;你自身的身份,你的宗教,你的出身,你的性别,包括你的种族等等这样包括你的感情。你怎样去看它,当然我刚刚举的例子是从一个空间转换成时间的一个概念,又不仅仅是这样一个概念,比如说我们用情感的角度去看它,它会产生什么。其实这个我们在艺术教育里面,在当代艺术教育里面我们远远还没涉及到。作为艺术创作者来说,我们个人有一些经验,但是完全没有变成科学的、变成教学的应用,教学是一门科学。
第四,我们的教学还是轻理论,重技术。虽然现在我们现在提倡说“解放”思想,但实际上我们的观念还没有最后解放到真正的重理论。技术始终在我们脑子里面还是重要的,理论实际上还不是一个重要的事情。对于那种天才艺术家,理论可能不重要,但是对于一个艺术教育的普遍形成就牵扯到一些问题。比如说这个当代哲学里面它涉及到的一些,比如说从某一个点去抓取,去整合知识。
徐冰先生在一个“点”上面,从版画的特殊属性上面去抓取一个东西。然后他就可以跟他的生活经验、视觉经验进行连接,他就可以创作一个新的东西。他那个新的艺术就是你看似好像没有经过很复杂的转换,但实际上他背后的那种链是非常重要的。德勒兹的理论为什么受欢迎,肯定是有它的道理的,就是他在整合上面。在不确定的一个点上面,一个非线性的那种积累上面,那种“颈块”理论;他就可以随便抓取一个东西,就可以生成自己的一个东西。我们的教学里面其实“内省”的东西我其实还有很多,而不仅仅就是说我们的课程、课题、教学理念啊等等这些具体的东西。其实我觉得我们要有更广阔的一些背景,和更广阔的一些学科来纳入,我们的教学就会走向一个更开放的一个系统。
作者:隋丞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