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当代美术史专业。博士、国家画院理论部研究员、世界和谐科学院(美国)研究生院荣誉教授、世界文艺复兴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华文化复兴基金委员会理事;首届世界和谐奖、世界文艺复兴奖评委会评委;新生代代表性的独立策展人、艺术批评家。在九十年代策划了一系列重要的前卫艺术展,并在国内外媒体上撰写了大量艺术评论和学术论文。曾任《雕塑》杂志执行主编,参与创办世纪在线中国艺术网。798艺术区艺术总监
陈源初先生有一个世界经验的变化,一种混血形态的概念。我看了陈源初先生的绘画,我也有这种感觉,既不在中国又不在西方,一直在不停的穿行之中。所以你的画面很难看到一种,在一种固定的空间场所的比较稳定的经验,你一直不断的在各个现场之间穿行,给人感觉你既不在中国也不在西方,不断的在游移,或者说既在中国又在西方,既不在中国又不在西方,这是非常有意思的经验。其实能够走到今天,内心其实相当强大。他的强大是一非常朴素的外表体现出来的,这个可能在今天更珍贵一些。陈源初先生他好象不太表达主流阵地里面这种文化冲突,因为我们中国现在,出现了围绕着中国梦,一个国家主义的一个梦主题。我觉得陈源初先生,他更多的是一种个人梦,从梦的角度说,他更多的是一种个人梦,当然我觉得他还有一点,我今天仔细看陈源初的画,我觉得他传统的训练还是很好的,尤其是一些水墨画的笔触,其实还是在一些山水画的背景里面,还是非常好。我是觉得他,大概每次叠加了一个形象以后,他把自己很好的训练又给破坏了,好像故意让自己很好的训练变得不完美。但是这个不完美却又恰恰体现了他的最新的那种感受,这种感受非常复杂的。其实他那种训练,本来可以画出一幅很好的画,但是经常因为叠加了一个感伤的梦,这个画变得不完美。他每幅画好像都在破坏自己训练的效果。
对中国人性对西方人性的这种差异性表达,这确实是,其实我觉得陈先生,他骨子里其实还是有那种中国的,道家的灵魂穿越的这种东西,他的画我感受特别强烈。他骨子里其实还是蛮传统的。
陈源初先生有一种中国传统的诗人气质,感伤主义的诗人气质,但是这种气质又不是表现为一种乡愁,很多中国人到海外去,很容易弄成一种乡愁,虽然也感伤,但是这种感伤变成一种乡愁,这个乡愁最后又是通过符号堆砌来表示自己的中国身份。陈先生的画就很少在堆砌这个传统的符号,而且他甚至把自己的很好的训练,也有意无意的破坏。这个我觉得还是,他更多的是一种,他的一种中国的东西,变成一种内在的自然流露,这可能是陈先生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对中国文化,现在对中国有强烈责任感的,这些年的思考和活动,已经超越了美术界的范畴了。从自由主义的角度,来看待人和自然生态主义的表达,这个角度非常独特。18世纪欧洲,突然产生了对自然的兴趣,通过散文、绘画、诗歌,声张一种自然意识和自然权利,这比中国晚了三百年到五百年。它对自然的诉求,和中国传统的对自然的诉求已经不一样了,它实际上是一种,对第一次工业化浪潮的一种抵制,它的本质我觉得还是反现代性,反现代性实际上,我理解好像,反现代性有一部分人看作是有组织的对一个社会进行改造,现代性无论是思想上还是制度上,有组织的对社会进行进一步的改造。
实际上我们中国现在也是这样,人类历史上可能,18世纪以来规模最大的,组织更严密的一次,对现代化的一种改造,把整个城市搬掉,再造一个新城。但是我们好像更多的还是从政治主题,社会变动主题去思考这个问题,很少从生态主义,更婉转的,但是可能也更切入本质的去表达。这个解读还是非常有意思。陈先生既不属于美术史这个脉络上的纯粹性,也不完全属于文化经验的这种纯粹表现,而是介于两者之间。也考虑美术史,更多的还是从一种个人的图象记忆的碎片,进行一个图象重组。一个离中心主义的经验,他不断的,有一个国家体系的现场,中心现场的经验,实际上他的语言上其实也是远离学院趣味的,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我们讨论文化的离中心主义,在表现形式上,离开,特别是中国学院趣味,在我自己讨论当中,也无意中从学院中心角度来看陈先生的图象,我觉得他的图象实际上是一种业余画的专业,实际上我觉得他的训练是非常好的,但是有时候不知道是故意画得业余,还是让它不要太到位,那个感觉到了就行了。其实从现在看,反倒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一种做法。陈源初老师的艺术无法归纳,归到哪一类都不太合适。这个可能更有意思,你进去的画面有意思,但是又无法归类,无法言说。
作者:朱其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