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4-23 14:01
图注:作曲家、指挥家谭盾
一袭黑衣,谭盾站在台上,指挥为中国爱乐乐团音乐总监余隆庆生的委约作品“隆里格隆”。他很瘦,更凸显指挥动作的铿锵,一笔一划,随着旋律变化,有时又柔软的很。一直以来,音乐界都称谭盾有“鬼才”。
隆里格隆是北京话里的土语,加上似鸽哨般的微信环绕声,他想营造出一种穿越古今的感觉,微信则代表了穿越的载体——科技。
气势磅礴的打击乐声部,砰然释放的张力里,有汉唐气象。而主旋律中,观众听到了传统的呼唤,有天地,有宇宙。最后,音响渐弱,在谭盾的指挥下,台上和台下齐唱隆——隆——隆,重复四遍,接着微信环绕声响起,不可抑制涌起感动。长发飘飘的年轻女大提琴手,竟然落泪。
去年7月,在北京保利剧院的“隆里格隆”首演上,谭盾在音乐中玩儿起了微信,指挥中国爱乐乐团奏出了一曲微信交响诗,主持人白岩松将他比作“科学男神”。这位音乐领域的跨界奇才,获得多项世界最具影响的音乐大奖,其中包括格莱美大奖、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格文美尔(Grawemeyer Award)大奖、巴赫奖和肖斯塔科维奇大奖。纽约时报将其评为“国际乐坛最重要的十位音乐家之一”。
2001年凭借《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至今,谭盾作品带给人们惊喜。从水乐、纸乐、垚乐,到网络,到微信,尽管在形式上走在前卫先锋、甚至行为艺术的路线上,内容上,谭盾却一直挖掘、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甚至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寻找民族音乐的可能性。
这样的作品,正与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主题“民间未来”相契合。4月15日,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方,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BCAF)的媒体见面会上,该机构理事长崔峤谈到了选择谭盾的原因:“他一直在进行非遗保护和民间艺术的田野调查,寻找让古典音乐和科技、科学、民族文化的结合,他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进行创新的传承,通过看不见的地图,把过去美好的东西和未来融合。”
“中国的民间和艺术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它是一个问号?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还是一个过程?为什么威尼斯双年展一定是当代艺术展?为什么不可以是更广泛的更开放的人文平台?艺术的边界如何突破?如何回应当下时事与未来挑战?艺术家的独立性如何呈现,跨领域创作如何进行?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和原创语言源自哪里?”
而谭盾历经五年田野调查,于去年完成的《女书》作品,很好地回答了上述问题。在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现场,以及威尼斯的公共空间,东西方观众将看到谭盾带来的跨界音乐艺术。5月7日下午3点,谭盾将会和国际国内顶级艺术家们,展演“行为·音影·视觉”《活在未来》,为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开幕。
女书的故事
什么是《女书》?《女书》是为13部微电影、竖琴独奏和交响乐队而作的交响乐。13部微电影承载着过去,交响乐喻意着未来,竖琴是谭盾心目中最女性的一件乐器。它是桥,把过去和未来连接起来:“我拍完这十三部微电影之后,现在我眼中的江、河、湖,都如泪海一般。而这些眼泪又如同每个民族后面那条母亲河一样承载着人们世世代代崇敬和魂牵梦绕的人类文化,《女书》是这条母亲河中的一滴水一束浪花,美丽又梦幻,”谭盾说。
谭盾介绍,这部跨界的作品实现了三维艺术空间的对位(counterpoint):影视之间的时空对位,音乐与影视之间的对位,以及古老女书与未来之音的对位。这种“三重对位关系”始终持续在带有故事性关联的13个乐章中:通过“秘扇”讲述女书的渊源,“母亲的歌”讲述女书的传承,“穿戴歌”、“出嫁歌”讲述了姐妹情和母女情……交响乐和女书吟唱同步,过去的声像和现在对答,装饰性的绚丽音色被淡化,大量低音区的运用把竖琴弹出了几许古琴的感觉。
谭盾为创作《女书》而进行的田野调查持续了五年
“其实我是个很有使命感的人,希望自己能像贝拉•巴托克弘扬匈牙利民族音乐一样,把中国的传统音乐带到全世界。”谭盾认为,女书其实是一种世界文化,而他所做的工作,是让女书搭上交响乐这艘国际通行的船,驶往世界各个码头,把中国文化传递到世界各地。
古老的湖南村庄
来源:凤凰艺术-艺术家 作者:潇然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