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08-04 11:38
“我希望我的藏品不是收纳在保险箱里等着它升值,”钱轶士反复重申,“我希望藏品能服务于生活,通过生活来滋养我的性灵并提供创作灵感。”
人物名片>>>
钱轶士
钱轶士,字轶水,号轶园轶士。1977年生于上海,1997年毕业于上海工艺美术专科学校绘画专业。现为上海博物馆馆员,上海博物馆古书画人工临摹组组长,上海文物博物馆学会会员,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兼职讲师。
2015年11月底,半个多月的画展圆满结束,为此筹备忙碌了多个月的钱轶士又再次回归日常的工作与生活状态——中国山水画家与藏家,两种并行不悖的身份。
钱轶士的主业是绘画,供职于上海博物馆,为古书画人工临摹组组长。过去的2015年中,他与几位前辈益友在上海联合奉献了两场中国山水画展,展示了他在传统山水画上的多样探索。
“钱轶士画法以两宋为宗,以北宋之遥阔气势表现南宋之氤氲润泽,于景致构思上却又充满冥思玄想……”策划“画里乾坤——钱轶士 谢兴涛双个展”的熊宜敬教授一语道出钱轶士画中真意,“观其画,海天一气,峰岩飘渺,其间高士隐者、仙道儒释、松鹤瑞兽……皆悠然自得。”
钱轶士十分推崇宋代的审美,更将这一时期奉为中国文人审美的最高峰。绘事创作中充满对其时隐逸洒脱风范的怀想之余,他也更加偏好收藏这一时期能够传达出澄明静穆、中正仁和之格调的器物。
收藏一个时代的真实气息
习画的艺术素养,令钱轶士对中国艺术有了更为深刻地理解,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他的器物收藏理念——他关注的不仅是“古物”之本身,而是期待通过收藏,实现物与物之间的组合,通过“今人”与“古物”地互动,追寻属于那个时代的审美与气息。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为更好地临摹古画,钱轶士开始有意识地收藏古人真迹作为学习范本,滋养创作。在那个时期,“一般的古旧书画还不贵,两三个月的工资就可以买到一张明代的红金扇片了。李鸿章、曾国潘的对联也就几千一对。”回忆起那时的收藏,钱轶士激动之余,言语间还很是有些悔憾。“当时买东西,价格如果高出心理价位一百元也不会要,因为机会多,想着以后还会碰到,所以比较挑剔。哪知许多机会过后就再也碰不到了。”未能入手历来价昂的宋元书画,钱轶士至今深以为憾。
清晚期 花梨木玫瑰椅
古代书画真迹较之画册能更好地提示艺术创作风格与技法,是钱轶士汲汲渴求书画门类收藏的原因所在。更为重要的是,他试图感受其中所传达出的那份真实的时代气息。“文物收藏和鉴赏是一种与古代世界相联系的审美活动。”在钱轶士看来,“文物令人着迷之处,不在物之本身,而在于对物所处那个时代的追忆与感怀。”
书画之外,钱轶士渐渐开始扩展感知古代世界的维度,收藏门类愈加丰富——铜器、瓷器、漆器、雕塑等,涉猎广泛。与古代文人生活相关的器物,成为他收藏的着眼点。因其眼光独到,早前朋友间还曾戏称他为“钱老板”。
与一般藏家追求系列收藏不同的是,钱轶士的收藏,旨在建构一个空间,用这个空间来体验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而家具,这一空间中的重要元素,也成为他收藏的重点所在。2000年左右,他开始老家具的收藏,为完整这一返古的创作空间,奉上最重要的一个音符。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作者:文/吴少菊,图/受访者提供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