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能够在独处时安然自得,才会在喧嚣时淡然自若

  画画就是寂寞的艺术,实际上就是你一个人和一张白纸和一片空白的交流,你最终面对的还是你自己。古人说绘画是寂寞之道,其实就是在独处的状态里面能找到真实的自己。

——刘筱静 画家

密林 59x20cm 2014年 纸本设色

晓风 34x138cm 2016年 纸本水墨

晚秋 66x66cm 2013年 纸本设色

谷雨 110x110cm 2012年 纸本水墨

渐远的风景 136x68cm 2013年

天青 65x33cm 2016年

梵音晓月 180x768cm 2012 纸本水墨

皖南西递速写

楠溪江林坑村写生 49x69cm 2008年

苏州园林速写

  我觉得艺术就是理想和幻想,甚至是个梦。画就是超现实的东西,艺术就应该是一种幻想的空间,是从现实中抽离出来的一种感受。

  我自己觉得,绘画最终还是一个人心性的一种表达。我喜欢画不同地方的地质面貌,感受不同地方这种风土人情。怎么样用我们传统的笔墨语言,表现新的题材和形式,我就非常想做一种综合性的表达。就好像我画了一片山水,别人问你这画的是太行山,还是井冈山,还是桂林,这些实际上都不重要,我希望表达的是一种综合性的感受。这种感受是来自于我内心的,是综合性的,是我看了这么多东西以后,最后酝酿出来的一种东西,是完全纯属于自己的。

  我小的时候喜欢画画,我的父亲不懂艺术。但是他觉得这个学习绘画最起码是一个手艺活,是一种生存的本能,所以他一直很支持我和我大哥。到初三了,也是机缘巧合,我父亲在学校阅览室看到一份中国青年报,在很小的一个角落里面,有一个中央美院附中的一个招生简章。那时候才第一次知道,有这么一个专业类的艺术院校面对初中毕业的这些学生招生。

  我还是很幸运,我是那年河南省唯一一个考上的。我们那时候的美院附中考美院基本上算绝对优势,我是那年山水专业招的唯一的一个本科生。再往后我就毕业了,还是希望在北京学更多的东西,感受更多的文化方面的东西,这一留其实就做了好多年的北漂。到2005年的时候,我觉得这样不行,离我自己的理想还是有点儿远,我还是应该去继续学习,我又重新考了中央美院的研究生。

  我这两年这一批创作,基本上都是在研究水调和色墨形成的痕迹,掌握水份的生发状态,营造这种很空灵很迷蒙的这种感受。这张画叫《梵音晓月》,是我这两年创作最大的一幅作品。从这个绘画材料上讲,我摒弃了原来以墨色为主要媒介的表现方法,我纯粹是用植物性的花青色来把它完成的。它色相没有那么饱和,明度也没有那么高,但是它可以营造一种高雅很冷灰的一种色调。它这个青颜色就像滤光镜一样,把这个世界用另外一种颜色给它罩了一层,然后它又出现另外一种意向的感觉。我是比较喜欢蓝色这个系列的,这画里面有很多这种佛像,这个受的启发其实也是来自于吴哥窟。巨大的树木,巨大的藤本植物和这个古老的建筑交织在一起的这种感觉。因为植物和它的这种比例,它不是一个正常的比例,就是完全是颠倒的,就是人一下感觉像蚂蚁一样,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都发生改变了。可能这种这种神秘,这种未知,这种荒诞是我想追求的东西。

  从我来说我还是很喜欢一个词,叫推陈出新。就是本末关系要搞清楚,推陈是为了出新。所以我们对传统的学习、研究、借鉴和推崇,都是为了创造出来更有新意的东西。石涛也说过笔墨当随时代。我们每个人生活在当代,不可能拒绝这个时代对我们的影响,无论是你的思考方式,还是你的生活方式。卢沉先生的《卢沉论水墨画》,这个册子,我现在想想可能对我的影响太大了。他里面有一句话,就是什么是传统,他说没有创造就没有传统,今天的传统是昨天的创造,今天的创造就是明天的传统。我觉得这句话真的就像一盏明灯一样,非常震撼我。很坚定了我就想走一条创新的路,希望能找到一种新的表达来呼应这个时代。

  人应该随着自己的感觉走,我觉得艺术也是一样的,艺术应该随心,最后一点点找到自己。画画我觉得就是寂寞的艺术,实际上就是你一个人和一张白纸和一片空白的交流,你最终面对的还是你自己。古人说这种绘画是寂寞之道,就是在独处的状态里面能找到真实的自己。

作者:刘筱静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