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学记
很早就知道“教学相长”这个成语,但是从来没有去思考过这个词真正的意义所在,可能做学生太久和做老师太久,都会不自觉忽略掉这个耳熟能详的成语,而漠视了它本初的真义。
中央美院本科毕业后,我开始陆陆续续以一个老师的身份教学,从中国佛学院到中央美院再到中国艺术研究院,从学生的角色逐步转化为教师,面对这些比自己年龄或大或小的各类学生们,所谓“传道,授业,解惑”。除了心理上的新鲜感,更多的是在教与学的进程里,我感受到了另一种令人兴奋和百般回味的启示,在接下来的很多年里,这个词变的对我愈发重要起来。
佛学院
首次系统教学
佛学院是我本科毕业后第一次开始系统的教授学生,四年间,和法师们结下了亦师亦友的情谊。那时我已经接受了来自美院附中和美院长达八年的严苛训练,而我面对的学生们,却是从未经历过造型的基础训练,差不多是一片空白,但是他们并不缺少学习艺术和感受美的热情。同样的经历也来自于我后来在艺术研究院书法院的写生教学,学员们虽然执笔奋书多年,尝试以书转画,对很多人而言,还是不敢涉足的另类领域。
▲2000年前后,在法源寺的中国佛学院教课
一开始就感受到了阻力,我无法以学院的规范教学来要求他们,因为那太过于严格和枯燥,会让他们感觉到压力心生放弃,而这并不是我的初衷。试着以一种宽松引导的方式来教学,结果令人惊喜,很多学生的笔下仿佛有了灵性的魔力,当我不再去用“规范”来塑造每一个学生,尽可能绽放他们自己,我看到了一个个自由任运,个性本足的笔墨状态。而这种状态和语言呈现,是我追求很久的意象,不经意间我在这些学生的作品上找到了借鉴汲取的可能!不仅是学生们越来越自信,而我也像发现了宝库一样兴奋,那时候,我想到了那个有些遗忘了的成语,第一次觉得,古人所言不虚。
接下来的教学我不再犹豫,除了不断的肯定每个人的特点和鼓励他们努力前行的勇气,我开始慢慢的教授笔墨技巧和审美规律,一段时间后,效果出奇的好。
教学终极目的
我意识到,好的教学不应该是个冷冰冰的模板,所有的学习和改善都要建立在不完全毁灭个性的前提下!可能过程中有侧重,但是终极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学会表达自己。
美院助教
本科教学
2005年我就读美院山水画室的研究生,作为助教开始参与到本科教学中来,我忘不了一个同学无限困惑的表情,他说都想放弃绘画了,因为自己的画不符合所谓“教学大纲”而痛苦自责,我看到的却是一个有着自己个性追求,语言有穿透力的学生,只是,他还不够自信。
我不知道他毕业后现在还是否从事绘画艺术,时间过去十年了,我祝福他。有一天,我希望还能看到他笔下的灵府,而不是某某名家或古人的山寨。
▲辅导学生作品
突然想起齐白石老先生,他曾经不客气的“警示”他的弟子们:“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老先生用心良苦加苦口婆心,话已经说到“死”这个份上了,不可谓不重。然而他的学生无一例外毕其一生在追模老师的风格,以“白石弟子”自居广而告之。师生之间缺了某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不知道是白石老先生的幸福,还是悲哀。
我不是当事者,回过头历史的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观者清。
▲在怀柔带学生写生途中
很多年前在新浪博客上写过一篇小文《基本功的悖论》,提到自己儿时学书和大学求学期间的几段轶事,记述了对于教学方式的困惑和迷茫,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翻翻看。应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大师”也有走眼的时候,故宫博物院民国期间经黄宾虹之手,鉴定为真迹而大量购进张大千仿作就是一例。这世上没有绝对的权威,也没有绝对直达艺术巅峰的唯一路径与方法。
教与学的关系
我想,教与学的关系,就是首先老师要有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时代在发展,建立在传统农商经济结构的作坊式师徒关系已经失去了存在基础,所谓的“吴家样”,“曹家样”已然是历史的绝响,这是一个崇尚个性的时代,要给每个学生以自我表达的艺术自由,限制本身是狭隘的。另一方面,学生也要有一个客观和冷静的心态,学习不是盲从,应该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没有一个老师会指导你一辈子,你最终还是要成为你自己。以这样的角度去看“教学相长”,成语里学生的“不足”和老师的“知困”同样很重要,没有这两点,“自反”,“自强”无从谈起。
前段时间突然有微信上的朋友和我聊天,说是我书法院曾经的学生,发来很多山水作品图片请我指教,画的很是不错。因为没有备注,却怎么也想不起来是谁。对方无奈发来照片方才忆起。
她说当年因为我的指导和鼓励,从未想过成为一名画家的她从此爱上了山水写生,回到地方后一直坚持学习没有放弃。
很欣慰,一段师生短暂的缘分,却为别人打开一扇陌生的窗,看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不知道你我有没有这样的缘分,六月初的太行石板沟写生,和我一起教学相长吧。
我择选了一些学生的作品放在篇后,给大家一个参考。他们中间,有美院的本科生,也有社会上的业余书画爱好者,还有一些零基础的学员,很多画作和名字对不上号了,或有校对错误,致歉也请阅后告知,谢谢你们!
2018年4月29日
于望京鹿港
刘筱静艺术工作室春季写生研修班
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报名
验证注明“报名刘筱静写生团”否则不予通过
微信号:413761245
招生对象:书画爱好者或专业画家
零基础者也可报名
招生人数:15人
费用:5000元(食宿及交通自理)
写生时间:6月5日-16日(12天)
写生地点:林州石板沟太行度假村
报名截止时间:5月31日
牛凯作品
ZUO PIN
点评牛凯同学是从中央美院附中毕业后考入美院国画山水专业的,在我教过的学生中,她们这一批受过附中教学严格训练的造型基础最好。写生的过程中也能很好的领会和贯彻老师的教学思路,属于比较“好带”的那一类。但是用笔墨语言来表现自然景物,营造情绪和个性化的心理空间,仍然是一个转化起来颇为痛苦的过程。我很高兴的看到她积极的探求了多维度的笔墨语言和感受,从一开始用线的粗犷猛砺到以淡墨皴染传达个体的内在心性,都能看到一个训练有素的艺术类学生主动自我调控的专业素养。
▲贵州镇远写生 47CM×68CM 2007
▲四川剑门关写生 47CM×68CM 2007
▲湘西德夯写生 47CM×68CM 2007
▲雁荡山写生稿一 47CM×68CM 2009
▲雁荡山写生稿三 47CM×68CM 2009
▲雁荡山写生稿四 47CM×68CM 2009
李仕明作品
ZUO PIN
点评李仕明同学不是从附中考入美院山水画室的,但这并不影响他有一颗悠然深远的林泉之心。除了课程的写生设置安排,他自己课余走遍了山山水水。勤奋的态度加上苦行僧般的付出,让他的山水写生越发显现出浓烈的个性语言。遒劲绵重的线条罗织出枝条参差生发的勃勃生机,层层叠加后山石结构隐现出苍润醇厚的笔墨趣味,呈现出壮阔的丘壑大美。
王红宇作品
ZUO PIN
点评王红宇长我几岁,著名的大成拳传人。虽是武人,却自小读书,有山水幽怀,想习画,苦于无人指点,只好自己摸索学习多年,后来有缘结识我于佛学院,便一直跟我学习。十几年交往下来,我们亦师亦友。我教他从最基本的山水临摹开始一直到带他户外写生,没有受过科班训练的他用顽强的毅力和勤奋换来了可与美院学生比肩的实践厚度,近些年决然隐居河北深山,静心参修,画艺大进!他的写生作品,有着深沉静谧的自然气息,溪口荒壁,古树纵横,黑重逼仄的视觉体验背后是静观天地的心理外化,他以极其个人化的生存历验晤对古人,令人敬佩。
▲涞源山区写生 45CM×68CM 2012
▲涞源杜家台村写生 45CM×68CM 2012
▲莆田写生 45CM×68CM 2012
线描写生作品
ZUO PIN
点评这几张线描作品是带队艺术研究院书法院学生的户外写生作品,都是写生的过程中我随手数码相机拍下来的,对于毫无造型基础,从未面对自然纸上表达的这批学生,直接用笔墨来入门其实是颇有操作上的难度的。我的策略是分两个阶段,用签字笔(无法涂改)画线描勾勒对象是比较好的一个引导。即在短时间内迅速造型,直面感受,敢于上手去画,学习基本的处理完整画面的能力,为第二阶段的笔墨造型做铺垫准备。选出来的这几张各有千秋,虽不完整却是生动鲜活,将繁琐芜杂的自然景物归纳整合为单一而不单调的线条,本身就是颇有意味的发现和创造。
水墨写生作品
ZUO PIN
点评笔墨本身既有相也无相,下面的这些作品很好的说明了笔墨本身是情感的产物,心绪的流露。一样的老师,不一样的学生,反过来,教学的呈现应该也是对每个学生的归纳总结和指引,而不是刻意粗暴的改变。这批作品同样也是书法院学生的现场写生,是第二阶段的作品,十天的教学时间,从一片空白到这样一批虽稚嫩而生动的写生作品,同学们已经付出了很多。用笔墨来表现无疑是比较有难度的,一笔下去既要有造型又要有笔墨干湿浓淡乃至刚柔方圆规律的要求,殊为不易!但是我很开心的是看到每个学生在教学中用心观察体悟自然,画出了自己眼中的世界,这是我最为宽慰的事情。随后的艺术之路很长,慢慢补充和调整,但是不要丢了自己!
长按二维码自动识别
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
艺术之途漫长而充满未知的诱惑
让我们一起携手同行
去感知艺术的无穷魅力吧
作者:刘筱静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