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2-07-07 09:07
艺术家李群力在南京的首次个展《素写日常-李群力近作展》,于2022年7月6日在南京宝龙艺术中心正式开幕。此次展览历经将近3个月的筹备,李群力特意为本次展览创作以宁海路梧桐为题材的新作品。原定于今年4月开幕,由于疫情原因推迟,最终在盛夏与南京的观众朋友见面。
李群力1961年出生于中国广州,80年代移居加拿大温哥华,并在加拿大爱米莉·卡尔艺术与设计学院学习摄影,现工作、定居于上海。
受学院经历的影响,李群力掌握了传统摄影技术,也对专业数码摄影、摄影史、当代摄影艺术有所涉猎和了解。在李群力眼中,摄影和绘画就像自己的左右手,两者之间不存在矛盾与对抗,更多的是以一种平常心来看待。李群力早期作品继承了摄影的纪实特色,多表现出理性、冰冷的态度,用艺术家本人的话来说即“没有立场、没有分析、没有判断”,这一阶段最具标志性的成果便是记录周遭琐碎景象的“冷日常”系列。但整体上看,此时期李群力将涂抹视为对镜头的阐述和改造。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艺术家的创作态度正悄然发生着转变,主观、个体化的思绪越来越多地被融合在画面当中,丰富的材料、粗线条的人体、混沌抽象的景物…开始进入李群力的绘画世界。
展厅现场
此次展览集中展出李群力于近期创作的70余件作品, “素写日常”集中展示了李群力对生活中他者及自我最直观、感性的认识,木炭条成为这一时期重要的创作工具,在流畅坚毅、富有多变性的线面中,单一的色彩也参杂着厚度和韵味。人体无疑是李群力难以割舍的表达介质,她(他)们狰狞、空无、僵直、困顿的样貌在画面四处蔓延开来。在这些躯体、面孔的描绘当中,除却女性形象的展现,还有许多去性别化特征的面部,大多有着淡漠的神情,被削磨掉的极端情绪隐匿在深处,看不见、猜不透。从色调上讲,木炭条与硫酸纸的结合还延续着过去的理性,趋向于克制与包裹,而事实上,许多思绪早已暗流涌动,向各处伸展枝蔓,探寻着突破口,一切正处在难以按捺的进程之中。相较而言,油画作品的笔迹则呈现出更直观的情感流动,有了颜色的加持,情绪像是撕开了一个窗口,被局部释放出来,有的直接如洪水般宣泄而出,淹没在浸润的、带有流动黏状的笔触中。
展厅现场
李群力对自我的释放、回归是一步步实现的,三、四年前的那个夜晚,当他的目光从拘谨庄严的画布移向硫酸纸时,来自潜意识里的放松和恬逸,让艺术家找到了符合其天性的创作方式——不再拘泥于某种确定性,没有预设的事物具有天然致命的吸引力。在此,更多的灵性之美跃然至其笔下,对绘画本身的专注,协助他以放松的姿态来表达自己对于原始形象的理解和感觉。
展厅现场
从某种意义上讲,李群力的风格在技巧上发生了改变,但从情绪与信息平衡的角度来看,他没变,仍保留着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不过分宣泄情绪,也拒绝视觉信息的一味堆积。在这两者之间,李群力的作品可以说是“没有意义”,在“没有意义”间,我们又分明能察觉到什么。对于强烈想要表达意义的创作观念,李群力秉持一贯的拒绝态度,在他看来,当艺术家想要创造出某种惊世意义时,作品本身便失去了意义,因为过于概念化、公式化的含义令人麻木,无法真正打动人。在艺术家专为本次“素写日常”创作的作品中,观者能感触到李群力对金陵街景的目光——静谧又平和,其笔下的画始终像“照片”那样,反映事物真实和存在的自我力量,具有无尽的丰富性与开放性,它们接纳观者对其产生的所有联想与阐释。
来到展览现场,你可以近距离窥见李群力如何将自己的灵魂跳脱出种种理性的框架,绽放开来,仍由画笔游走,触达到内心最本质、最个体的地方……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