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数据的生命:可视化艺术探索——缪祎婧专访

2023-01-16 10:00

“数据是一面反映社会的镜子,而数据可视化是连接数据与社会的桥梁。”

在一个被数据包围的时代, 青年艺术家缪祎婧这样形容她的艺术实践。正如新闻记者用文字描绘事件全貌,数据可视化通过恰当的视觉语言让观众感受到数据背后的情感与复杂性。数据可视化不仅仅是信息的表达,更是讲述社会故事的一种方式。

缪祎婧的作品《micro-+plastic》以沉浸式的方式揭示了微塑料污染对环境和社会的深远影响。她通过严谨的材料选择、参与性设计和跨学科手法,将科学数据转化为触手可及的感官体验。作为一名现居于伦敦的多学科艺术家,缪祎婧的作品以她对视觉叙事和材料实验的探索为标志。她的艺术实践致力于探索环境可持续性、材料转化以及物理与数字互动的潜能。通过应对微塑料污染和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转变等当代挑战,她的作品让观众参与到有关未来环境的批判性对话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1/08bc7fbda5342ee1d03918f99b4561cf.png

《micro-+plastic》互动展览部分

缪祎婧的创作始于对微塑料污染数据的深入分析,她关注的是其在全球范围内的环境影响,以及人类日常行为中微塑料的潜在来源。 在材料选择方面,她使用了高吸附性树脂颗粒,这种材料不仅能模拟微塑料的形态,还能够传递其细微而复杂的物理特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1/299eaca08df90e16d42109ac18fb88ba.png

实验高吸附性树脂颗粒的过程之一

此外,她还创造了动态音景,使用65种不同声音模拟塑料的质地与破碎感。这些声音不仅还原了塑料分解时的特性,也通过听觉层面让观众体会污染的无形扩散。这种将物质与声音结合的创作手法,强化了数据的可感知性,使观众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复杂的科学信息。

“创作的关键是如何将抽象的数据与观众建立直接的联系,”缪祎婧解释道,“我希望材料本身能够成为一种叙述的媒介,而不仅仅是工具。”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1/8ed09bb534291a768f5b1f7b592b91f1.png

实验高吸附性树脂颗粒的过程之一

祎婧将微塑料视为一个隐性但普遍的问题。它不仅污染环境,还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改变生态系统。通过这件作品,她让观众正视这一问题,并认识到自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1/7c55449bfb85bd73fefe93b24fe08640.png

《micro-+plastic》展览海报

其中树脂颗粒不仅模拟了微塑料的形态,还提供了一种触感体验,让观众能够“触摸”数据。而声音则通过动态变化将微塑料的扩散过程可听化。这两者的结合让数据变得多感官化,从而更容易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1/aa8338b42c88c4808e183c3108046668.png

《micro-+plastic》展览中的分屏视频

除此之外,该作品在展览中的体验流程是高度互动化的。从观众进入展厅的那一刻起,他们便成为数据体验的一部分。这种方式使参观者能够在“可视”和“可听”之间切换体验,让数据的抽象性变得具象化。体验设计的核心是让观众成为数据的一部分。通过互动,观众能够切身体会数据的抽象性与现实性之间的关系。例如,通过放置树脂颗粒,他们从旁观者变成了问题的参与者。 这样的参与创作强化了他们对数据的理解和对环境危机的反思。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1/c51e25c4311323b3b24c90f687aa720f.png

《micro-+plastic》的参观者流程

Q: 您希望通过这个作品传递什么?

祎婧: 数据是一面镜子,它不仅反映社会现实,还隐藏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我认为数据可视化就像是一种语言,把复杂的事实翻译成更直观、更易理解的形式,让社会更好地理解这些事实。我希望通过《micro-+plastic》,让观众意识到微塑料对环境的危害,同时重新思考自己的行为习惯对生态的影响。

Q: 您对艺术的社会价值的看法是什么?对未来有什么愿景?

祎婧:艺术是一种语言,而我的语言是用数据讲述人与自然的故事。数据可视化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社会对话的方式。在信息过载的时代,直观的视觉语言可以帮助观众理解复杂的数据,并促使他们采取行动。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在艺术和科学之间搭建桥梁,让更多人通过数据感知现实,并推动更有意义的社会对话。每一组数据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而这些故事需要被看到、听到,并引发行动。

作者:陈耀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