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苏东坡大约在南方的和风细雨中感受到滋润,故有“喜雨亭”,但文人有时让人捉摸不定,明明有“润如酥”的喜悦,偏偏又生出“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感慨来,人自胡乱愁耳,又何关雨事?周作人莫名地为他的书斋取名曰“苦雨”,其意我不知深邃何处,有意与东坡先生相左,抑或与东坡先生相近?文人心思真是耐人寻味。
我生长在江南,对雨有切肤的体会,志在于山,忘情于水,按理是很让人参悟到人生当中的一些韵致的,尤其黄梅久雨后的晴天,雨丝垂帘似的常常挂在我的窗前长达半月,但时日久了,心底也难免会泛起丝丝哀怨,年复一年,雨的愁绪由此弥散开来……
我倒是真有点心契周作人先生了。
人往往有溯源穷流的爱好,我也无意识地以传统的情怀在今世找到答案,无数次住南昌个山园,对岸湖光潋滟,晴天固然极好,雨天尤其曼妙,园中一夜饱雨,迷梦醒来,在未升的幽静中,踩着隔夜的寒气,出园步入曲曲弯弯的偏僻路径,树密雾浓,蓊郁的水气从两旁升起,时稠时稀也时隐时现,虚无之间让人有难了的世情。云绦烟绕,山隐水迢的野路风景,由来是宋人手笔。面对如此景致,我想那些文人雅士难免要生出些许触动,陆游就有“桥如虹,水如空,一叶飘然烟雨中,天教称放翁”这样的句子,但大多的文人感伤来自自身,外面的即景犹如“过眼即为所有”,至于“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的感慨未免来得超然。所谓风雨凄凄以至如晦,这个意境我倒也喜欢,因为由此可以谈风月。
古代士大夫们赏雨如同赏山、赏水、赏月、赏花,即便是败家的李后主仍有“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的感怀,颠沛流离的易安居士“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总一个愁字了得”这种调调也不过是离愁别恨的一种愁绪,文人或是多愁心结,或无病呻吟,甚多愁者,不外多情。
像今年南方的水灾却让民生叫苦,天上雨落,人心里如煮汤,这是何等的煎熬,据说还在无休止地下,人间甘苦它浑不知,尽管雨是好雨,却并不逢时。
文/汪为新
作者:汪为新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