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03-10 15:07
导读:将自己的思维从理性和逻辑思维中解放出来,也可以理解为是通过消解概念,去挣脱由各种既有艺术主张带来的对艺术的认知的束缚,从而让自己的思维重又回到一种无羁的状态。
您的作品很有些德国新表现主义的意味,请问您是受到德国新表现主义的影响吗?
我的绘画是在我不断的试验摸索中形成了面貌,这其中是跟随我对绘画敏感性的直觉性的,慢慢的形成面貌是我不得而知的。任何一个我喜欢的艺术家我都会认真的去学习去吸收对我有用的营养,这其中不乏有德国新表现主义的艺术家,真实和想象一直处于一种紧张的关系中伴生出我的绘画作品,我是在用我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用我自己适合的绘画语言在创作。
《残酷的世界》布面油画155x310cm 2015年
《爱情》 布面油画150x300cm 2015年
您举办的个展《从消解概念出发》,您能阐释一下这个展题的意义吗?
从消解概念出发,以诗性和神性取代了理性和逻辑性,初步形成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在既有的艺术主张里,从形式到内容,从诉求到思想,从显现到认识,都注入了大量的概念,这些概念捎带着先入为主的认知模式、共识和经验,既妨碍画家对艺术形成新的认识,也让画家在不自觉中,在对概念外延的想象时,陷入由理性和逻辑带来的有碍于艺术创造的思维困境。将自己的思维从理性和逻辑思维中解放出来,也可以理解为是通过消解概念,去挣脱由各种既有艺术主张带来的对艺术的认知的束缚,从而让自己的思维重又回到一种无羁的状态。
禹至老师为您所作的评论中写道“李南的思维并不支持美的主体源发,美既不存在于客体又不存在于主体,”那么您认为美源自哪里呢?
中国人的思维常常是超然物外而且是指向未来的,这种思维源自对客观事物本体的本质追问的漠视,在易经成之为经时,这种思维便已经形成。中国人对世间万物的认知就是从这种思维模式开始的,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认识方法,具有偏离概念预设、理性判断和逻辑推理的悖常性特征,这种悖常性特征以今天我们所熟识的语言来表达就是诗性和神性。而美,就是随这种诗性思维和神性思维伴生而来的。主观与客观在碰撞的过程中借中国人特有的诗性思维传达诗性伴生的美学价值。没有明确审美导向的客观实在,没有概念的预设,也没有无关艺术的宣讲和强加的承载,取而代之的是画家对事物的诗性解读,以及由此伴生的美学意义。
您能简单谈论一下您的艺术创作历程吗?在每个阶段,您的创作理念是怎样的呢?
第一阶段是具象绘画处在现实主义中,这阶段我在观察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组合的画面与表达的观念过于直白肤浅,绘画语言也不够成熟,也就是我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没有更好的消化与艺术转化。第二阶段就是我现在的表现性绘画阶段,我用内心感受世界,用艺术感受我的内心。这是我多年绘画生涯总结的对自己创作作品的认识,在感受世界的过程中,慢慢的沉淀很重要,使我理性的去感受认识所触动我的一切,文化、环境、社会、情感、历史、政治等。首先,这是一个反复的事情,其次在我的潜意识里扎根,然后回到绘画,就是我如何用艺术的方式表达我的感受和认识,也即是怎么用绘画语言去创作绘画作品。我喜欢理性之后更感性的去绘画。对艺术要有敏感性,要有天赋。我的绘画首先是一张画,我注重绘画性,也就是我对绘画的敏感性,能在我的绘画语言里体现出来。我的作品是与我的生活当下有关系的,生活中我感受认识的一切已经存储在我的潜意识里,在我绘画的过程中有催化剂的作用。但是我的绘画不是在叙述不是在讲故事,我的绘画是我的灵魂的印记。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更感性的去绘画,更能激发我的创造性。我相信艺术家具备天赋创造性。我的绘画作品总是有多元性的,我不希望我的作品被判定被约束,真实和想象一直处于一种紧张的关系中伴生出我的绘画作品。创作中我不断的解放自己,每创作一幅作品我都会努力使自己回到零状态。
来源:墙报-人物 作者:墙报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