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山水画的软硬

罗奇兄好!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软硬,是通过皴法和留白来展现的?!皴法的层层展开,皴法对山石肌质的呈现当然已经有所抽象,无论是软软的披麻皴还是北方的硬朗的劈斧皴,都是转换为一种现实感上的感觉形式,而留白呢,并不仅仅是针对水墨之玄黑,也是针对整个画面布局的,而且是形而上的:留白和余留呼吸的空间,空白出的回响等等。

  因此,如同你所言,软与硬确实更多依赖艺术家的手感和艺术体验。我的问题是:传统山水画水墨写意如何转换书法和人物画线条的呢?即从书法线条折断或者线块化,成为皴法?是山石肌体的仿真导致的?但是又转换为绘画本身的形式,此外还凝结着气势的精神追求?那么,现代油画语言应该如何再次转换呢?把皴法线条或者线块转换为色块?如果不是大的色块之间对比——这个西方人抽象艺术做的很好了,应该是带有流动的线块?在油画上呢?回到人物画上呢?当然并不局限于画种什么的。

  我知道,我们在讨论一些很重要的问题,可能我们才刚刚开始,所以我的一些表达并不明确。还有,你说到生态和人文意境,确实是一个可能性,这次的地震就是对大地这个根据的根据的破坏:我们可以站稳脚跟,我们可以建好房子的基石,但是,大地是一切根据的根据,是元-根据,一旦大地本身崩裂了,一切就无根了。

  我今天写给你们写的文章和上次去广州的讨论,其实已经反复说到了灾变的发生,其实是有所预感的了。也许,面对灾变和震动,可以深化这个时代的思考的力量?

  这些都只是我的想法,我相信吾兄可以画得很好的!希望我的这些想法不影响你的创作。

远握!

  可君

 

夏兄:

  您好!

  吾兄来函说到:“中国传统山水画:山石之硬,水雪之软,如果现代转换,如何做?如何保留软硬的感觉,”

  我想中国传统的审美可能不太适合大的色块的对比,鲜艳颜色。青绿山水不太受欢迎也有此原因。我觉得可能还是得通过“书写性”与“布局”来完成,布局是整体观,书写性是个体的体验。软与硬更多依赖艺术家的手感与内心体验,“现代转换”是个比较复杂问题,“现代性”本身的界定就很模糊,因为很难说现代绘画所呈现的人文意境不具有“现代性”。一种是直接的表现,比如中国山水“去人文化”。刻意抹掉“空灵”、“悠远”、“孤寒”等字眼。二是间接的表现,那就是强调人文意境,你可以说是当下社会文化环境的一种“缺失”。还有就是“软”与“硬”的表现等在山水画里与具体的事件挂钩,如直接表现环保问题、生态问题等。

  你提的问题很好!与你讨论我也在越来越进步,继续努力,互勉!

  罗奇 上

作者:罗奇,夏可君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