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书法创作,“玩心大炽”才好

李胜洪书仓央嘉措《那一天》(行书),面积只有13.7cm×5cm

  中国美术馆的观众全部变成“老年人” ——手拿展览组织方提供的放大镜,对着面积只有13 . 7 cm×5 cm、李胜洪书仓央嘉措的《那一天》里近500个字仔细欣赏。放大观看那些毫发毕现的书法作品,这是4月10日至22日在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协、中国美术馆主办的“自有我在——李胜洪书法展”上屡屡出现的场景。如此这般欣赏书法,不禁让人想起北京画院举办的齐白石草虫专题展上,大家拿着放大镜看草间偷活的生灵时的妙趣。

  自有我在

  80余件作品,既有鸿篇巨制的擎窠大书、信手拈来的随笔札记,又有有感而发的自作诗,以及主张书法与生活环境对接的探索性作品,还有在陶、木、铁、石等不同材质上的书写实践,其最小作品与最大作品之间的尺幅差异达20万倍。“写那么小,使笔触在里面还看得很清楚、很亲密,结构很准确,这就是有趣背后得有功力和严谨在。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院长管峻如此评价李胜洪的作品:微书体现了创作者对毛笔的稳定把握。

  “宋人讲笔墨游戏,李胜洪也把一种游戏带到笔墨的创作中了,所以显得他的很多作品都是玩出来的。 ”书法家海洋看了这些微型的带有游戏和赏玩性质的作品,觉得可以给年轻创作者一些启发:“我们可能太注重技术、太注重书写的技巧性,是不是也要放下一点包袱,来玩一下,因为这样才‘自有我在’ 。 ”

  在展览中,除了“小玩意” ,还有一件实验性的作品《霾》广受关注。据李胜洪介绍, 《霾》的创作过程拉得很长,前后进行了两三个月,反复试验、调整技术方案;最后通过“特效”等处理手段,催生和强化观者观后厌恶、反感的心理感受。“我们通常书写的内容都是唐诗宋词、名人格言,这种创作在反映当今社会生活、思想内容时总是‘捉襟见肘’ ,无法‘契入’ 。霾,如今已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焦点,以此为内容创作,是书法仍然可以切入当代社会生活的一个例证。 ”李胜洪说。

  李胜洪在“玩” ,同时也做好了挨骂的准备,他说:“以传统书法作为基本元素,经过‘语言改造’和‘视觉转换’ ,可以获得一种具有新元素的艺术语境和审美意味。 ”书法家张继则认为,做任何一件事情,或者做任何一门艺术,能达到一种“玩”的境界,而且玩出了自我,非常了不起。

  李胜洪将“玩”归纳为“自有我在” 。“自有我在,这是明末清初著名国画大师石涛的一句话:‘我之为我,自有我在。 ’大致的意思是:一个艺术家应该在其作品中将个性化的东西,明确而自觉地显现出来。唯有如此,他的作品才会被赋予独特的生命意义。‘自有我在’ ,是‘我’这个生命个体对于客观存在的艺术表达;‘我’特立独行地去观察、认识世界,忽略‘身外之物’而专注于艺术,以求超越自我、探求真谛。 ”

  由《霾》出发,书法家肖文飞认为,“玩”的趣味,以及当代书法家写一些“小”的东西,都是在试图拉近书法参与当代文化、生活的一种关系,“当我们有目的地创作一件作品时,它会跟我们的人脱节,形成一种假象——我们是为了创作而创作,却淡化了书法记录生活的能力” 。

  字古事新

  但“玩”不应是故意和刻意的。中国书协理事刘洪彪回忆说: “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书坛创作的风气是装模作样——误读了古人的一些经典的论述、言论,比如说‘宽可走马’ 、‘密不透风’ ,就把字的结构宽的地方弄得很空,有的地方弄得很密集;章法也是这样,有的地方密密麻麻,有的地方空空阔阔。现在我们就不这样刻意地‘玩’了。 ”他把书法家归为两类:一类是文人书家,他们靠自己的学养、功力,自然地书写,就有一股书卷气,文气、雅气;还有一类就是颇有现代创作意识的书法家,在他们的创作中突显了“玩”的意趣,借鉴了其他艺术品类的那些手法,以才情取胜,充满想象力和创造性。他认为在“玩”这个话题上,当代书法家应把这两种质素结合起来,而非信马由缰,“不管你有什么想法,你要呈现出一个什么样的景象,如果能让人感觉到鸟归山有迹、翻过浪无痕,那就是高手” 。

  “归鸟”与“翻浪” ,在中国书协理事叶培贵那里转换成为“理性的激情” ,他说:“一方面要具有非常强烈的艺术探索的激情,同时又有一根理性的线,让创作者不会在每一次探索当中失去分寸。 ”

  清代书法理论家刘熙载指出:“书者,如也,如其志,如其学,如其才,总之,如其人而已。 ”这恰到好处地说明了书法的本质,即书法家文化积淀、传统功力、审美取向暨内部精神世界的物化及外化。李胜洪基于此,认为书法家首先应该是一个准思想家、哲学家,也还得是个“玩家” ——将书法的黑与白、疏与密、欹与正、徐与疾、大与小、粗与细、虚与实、曲与直,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然更有辩证法和方法论,充满天机和辩证地“玩”在一起。在玩出来的书法中,书法就是书法家对生命存在的体验和对生存环境的观察,以自己所擅长的笔墨语言去表达时空感受,并不断思考、追求艺术语言表达的最佳效果。

作者:张亚萌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