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由张雄艺术网特别制作的《江山雄韵—名家访谈》节目,我是本期的主持人祝芳芳。绘画是可言说的艺术形式之一。史前岩洞里的壁画至今都在为我们述说着祖先的秘密。而随着文明的萌芽和发展,理性的语言和文字逐渐替代了绘画的言说功能,以致于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认为绘画更多是针对事物的静态视觉展示,往往缺乏叙事的流动性。今天做客节目的画家翁伟铭先生,回归了绘画的言说本质,并令绘画成为了一面哈哈镜,以形式的荒诞反映现实的荒谬。下面,让我们有请翁伟铭先生分享他脑中所思考的和画中所言说的。
【问题】
Q1:您重新发现了绘画的言说能力,并以自己的形式注入了您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您的这种绘画方式在表意上往往令人难以捉摸。请问您为何要选择这样来表达呢?而我们作为观者要如何去欣赏您的作品?
翁伟铭:其实任何一种形式的绘画都在言说,只是说的内容不同而已,大到各种典型的历史事件,小到齐白石的小虾小虫,都在言说画家对社会、情感、自然、和人造物体的一种审美表述。以普桑为首的古典主义到后来18-19世纪的新古典主义,他们用那个时代的美学原则和艺术思想及规范去表现当时的道德观念,像大家比较熟悉的: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反映二战德军轰炸格尔尼卡的事件,达芬奇的《最后晚餐》,贝克曼的《启程》、《夜》等。不同的画家都在言说不同的故事或情感。刚刚你们还谈到绘画的形式,我画画从来不在乎什么形式,因为形式和画法都是为主题服务的,看画面和主题的需要用自己的形式去画,去表现。我的画,属于我自己。至于如何欣赏作品这个问题,应该由美术评论家来回答比较合适,他们最会看画了!经常把一幅画吹到画外去,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纵使比较谦虚的评论家吹牛皮,也经常把画吹破,然后再把吹破的破画卖给收藏家,我认为欣赏一幅画只要观者喜欢、在画中看到、找到自己心灵的共鸣点就行,没有那么高深莫测。藏家(我说的是真正的藏家,不是那种投机倒把的)也应该去收藏自己喜欢的作品,而不是去看评论文章,看出处、看作品的来头。每个人都是艺术家,每个人都是鉴赏家,勇敢去看、去评说,专家告诉你的是他们看到的,他们永远不会也无法说出你看到的,而自己看到的是最真实的。
Q2:您的绘画宛如梦中呓语,混沌又真实。您是从哪里收获这些创作灵感的呢?
翁伟铭:来源于生活,灵感无法刻意去捕捉,刻意去捕捉的人永远没有灵感,走过、看过、感动过,在心灵的深处集聚、最后崩溃,把多余的情感宣泄在画布上,是一种淋漓尽致的享受。当观众用心灵去舔舐画布的时候,粗糙的画面刺痛了心灵,那就是我想要的!
Q3:您的作品中充满原始的力量,而壁画又是最原始的绘画形式之一。您选择壁画作为研修方向是否与壁画本身的原始性有关呢?壁画和其他绘画形式相比,对您有什么独特性?
翁伟铭:你们说的壁画的原始性,对于现代人来说大部分绘画都挺久远的,我不会因为它的时间去研究它,一幅好作品哪怕发生在昨天,都非常值得研究,壁画的形式和内容的包容性及无限的可能性让我着迷,也对我的导师侯一民,李化吉,戴士和先生表示崇高的敬意!他们一直坚守这块圣地,让中国的壁画艺术发扬光大!壁画的构图、内容可以上下五千年自由的组合,谁说散点透视只有在国画中有,那也不是中国人独有的,壁画的材料包罗万象,油画也可以作为壁画的一种,把壁画的这些优点应用在架上绘画中,会比较轻松的去驾驭画面。
Q4:您很关注环保和道德的议题。您是否在生活中被相关的事件触动过?
翁伟铭:我不太关注环保,我吸烟,偶尔也扔垃圾,当然是扔垃圾桶里,但即使是这样也应该感到羞愧,无地自容,因为我还是制造了垃圾,不管扔到哪里,都是污染。我不关注环保,我关注那些环保的人和事,因为她们感动了我!至于道德问题,比较难说清楚,因为道德是被制度和法律绑架的,我画一些情感方面的作品,一些是自己的人生感悟,一些是外来的诱惑,画面上我尽量做到没有善恶之分,道德是相对而言的,我尽量不去得罪这两种人,不划算,否则她们反过来攻击我的时候,我肯定变成最不道德的人,因为我揭露了她们的隐私。
Q5:您为何要选择绘画作为思考和表达的媒介?您的绘画语言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
翁伟铭:遗传吧,我的父亲画画,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画水彩,我的弟弟在美国也画画。这是一个多么执着的家庭啊!小学到高中,老师以为父亲画画儿子肯定也会,什么黑板报,专栏都让我免费画,我也乐此不疲,就这样被引上了画画这条不归路。
绘画是没有固定语言的,很多人以为按一种套路去画画,就叫个人风格,这点不敢苟同,不同的主题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感受要用不同的语言来画来表述,没有哪一种语言是通吃的,绘画语言也就是画家在画画过程中形成的习惯方法,这是不好的习惯!个人风格和狗皮膏药没什么区别,包治百病!有可能你们说的是我绘画作品表现的内容,毕加索,蒙克,贝克曼,基佛用他们的画来表述自己对社会的看法,我想都一样,我是一个草民,当然不能相提并论,但我可以做我想做的!
Q6:您的艺术创作会走向更简约的形式吗?您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接下来的创作动态吗?
翁伟铭:简约或者繁琐都是可以的,要看想表现什么,我喜欢文人画那种简化到只剩下骨头和灵魂的东西,但他不能表现所有的东西,我也喜欢立体主义,印象派,表现主义和野兽派的画,喜欢他们的创造性、疯狂性,绘画是多元的。我经常站在海边我想:如果我生活在海里,鱼生活在我这里,会发生什么?如果一夫多妻制或一妻多夫制是合法的,那道德的底线在哪里?会发生什么?当银行把钱存到储户那里,而不是储户把钱存人银行,会发生什么?当我想到了,想清楚了,就把它画出来,这就是我的创作动态和过程。
【结束语】
在翁伟铭的画中,我们流转于各种非愉悦的审美情绪之中,破粹、杂糅、粗粝、浑浊的画面感可能令我们在起初的解读中感到失望甚至抓狂。然而,当抛开从整体入手的审美习惯,跟随碎片一起流动和变换后,我们将发现这混沌中隐藏着多少熟悉事物的变体,足以令我们啧啧称奇,并陷入深思。多元的价值被他整合成了一个怪异的多面体。善恶美丑,都暂时没有了定论。正是翁伟铭对价值的重新洗牌,让我们意识到那些被压抑的欲望其实正在反噬它们寄居的本体,不觉惊愕和疑惑:我们到底如何才能心中有猛虎,而细嗅蔷薇呢?好了,本期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收看!我们下期再会!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