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芳菲又一年,行书、朱文印
.
美感之外无美,美就是对引起美感的事物与所引起美感的身心过程和结果的指称,是一个主客观相互作用依存的活动。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认为美在客观,有人认为美在主观,有人觉得主客观都有美的存在,大家各执一词互相不能说服对方的原因所在了。失去了主客观任何一方,美感都不能发生,美也就不能存在。
美感源于感官与神经的直觉,但不限于形象,感官可以感知事物的形象,还能够感受事物的精神气质、力量热情、声息好恶;也不限于感官的直觉,还能够感受理性和抽象思维的节奏,人体的运动舞蹈旋律,肌肉的紧张舒缓;引起美感的事物,也未必就是具体的境界,也可以是文字的内容与涵义,情感的爱憎与波澜,;
其根本在于一切人类的身体感官与神经精神的活动,都是以感性的方式和过程进行着的,这些全部的过程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感性的直觉体验,或强烈或微弱,或兴奋或压抑,并且互相之间前后之间形成对比映衬,产生出美的感受。这是人体的生理结构方式所决定了的必然现象,潜移默化地伴随着人类的一切行为活动,影响着人的感知体验、情感、心态,以至于认知、立场、判断。
.
.
.
美感的产生与否,并没有一个开关或者阀门,也不会因为实质、成因、效用、价值等概念思维的出现就退避三舍。对美感的认知,需要避免先入为主的割裂方法,即便认知本身就是以比较分辨为基本方法的活动,也不能为了分辨分割而强行将本来不可分割的事物割裂开来。将美感限制在所谓直觉范围,强行与概念分割开来,就是这种僵化教条的认知方式造成的结果。
概念的或者说理性的知识和认知,并不就是与美感毫无关联,或者会有损于美感的产生。以梅花来说,缺少了对“岁寒三友”和“四君子”的传统文化的了解,缺少了对“凌寒独自开”,“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咏梅诗歌的了解,我们欣赏梅花的美感也会随之失去一大部分。至于说其它数学、科技、机械、工业、哲学的美感,更是最直接的反证了。
与其将美感束缚到“一种极端的聚精会神的心理状态”,必须把那件事物和其他一切事物分开,使你的意识完全为这一个单独的感觉所占住。”不如让美感回归于自然而然,没有顾忌约束、不必计较什么直觉与理性的差异,顺从感官和心境去感受感知的状态。过度在意如何摆脱执念和日常世界的所谓外物,纠结于与其划清界限,本身就是另一种执念。
.
.
.
生而为人,就离不开吃喝拉撒的平常生活,那种要遗世独立,自己提起头发让自己上天的景象,都是唯心主义一厢情愿的臆想。最终走入宗教的一沙一天国、刹那即永恒的思辨旋涡,也就不算是稀奇的事情了。至于说在美感当下的忘记自我,也不过是人的注意力的基本特点罢了,贪玩的孩子总是会忘记作业,满眼黄金的人总会忘记眼前的危险,并不只有美感能让人忘我。
这种忘我的欣赏和审美状态,当然是极好的全身心投入与沉浸状态,与聚精会神的学习、工作一样,大幅度提升感知与思考的能力和效果。只可惜人的注意力是有限度的,任何人都不能长期处在于这样的状态之中。注意力总会被这样那样的干扰或杂念所分散,特别控制力较差的儿童和成人更是如此。
对美不需要敬畏惧怕,刻意与美、与生活、与理性、与思考保持距离,作出一副超卓凡尘的表象。最终却因为不敢正视、翻找、拣选,而错过了真正的美与智慧珍宝。应该像是徜徉林荫小道、湖边曲桥一般,任凭柳丝微风、蝉鸣鸟叫、浅草微露,从鬓角耳边、衣袖鞋袜上面掠过,不必刻意迎合或躲避,只要在徐徐的行走中领略其间的气息和阳光,感受感官与心情中一一浮现的美好。
.
.
.
.
《答嵇康诗四首 · 其一 》
魏晋 · 嵇喜
.
华堂临浚沼,灵芝茂清泉。
仰瞻春禽翔,俯察绿水滨。
逍遥步兰渚,感物怀古人。
李叟寄周朝,庄生游漆园。
时至忽蝉蜕,变化无常端
.
.
.
欢迎关注公众号:中流治印,获得免费印章设计。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