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超真实海岸》前言

  我们无法考证700年前的马可·波罗在航海中看到了怎样的海岸线风景,也遗憾200年后的麦哲伦不能借助“摄影术”记下当时的海岸线地形。但是我们有理由想象,在以农业和狩猎为营生手段的社会背景下,全球的海岸线上是怎样一种生态状况。

  自从蒸汽机、电磁感应定律的问世,以及原子技术、计算机和生物工程的科技革命,人类在征服自然方面呈现爆炸式发展。

  短短二百多年,当工业文明带来无尽的经济繁荣和物质丰富的同时,人类与自然之间维系了数百万年的和谐关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活动留下的稠密符号,仿佛是一张巨大的仿真皮肤,覆盖了整个地球表面,掩盖着大自然的真实面目。环境如此,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工作休闲,无不被商业符号、虚拟符号所包围。人类似乎正迷失在自己营造的欲望迷宫中难以自拔。

  由此,鲍德里亚发出了这样的慨叹:迪斯尼乐园比现实社会更加真实,“地图”比地表更加真实。无处不在的消费文化,操纵着人类的欲望和趣味,主宰了我们的生存意义和意识形态。当年,外婆的海湾里的“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还有一位老船长”,已经成为一个古老的童话。

  面对景观社会,居伊·德波的困惑在于:“我们遭遇的这个世界是一个巨大的景观堆砌起来的世界。只有把自己变成一个幻象,一个景观,才能够存在。”摄影家邱红枫的《超真实海岸》,正是基于对这种困境的思考。

  作品以密不透风的消费符号,展示了景观社会下,人类欲望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冲突。《超真实海岸》场景,到底是人类理想的天堂,还是一个虚幻的海市蜃楼?人类未来的路还有多远?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面对当代科技革命和消费文化,《超真实海岸》,呼唤着人与自然重塑关系的革命。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康国生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