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博物馆里的熊孩子更需要合理引导

2016-05-19 10:08

  “喜欢嬉戏、追逐、打闹是绝大多数孩子的天性,如果不这样反而就不是孩子了,真正应该对此有所反思的,恰恰是我们这些成年人。”

  “每次博物馆里只要来熊孩子,就好不了”,“博物馆成了游乐场,孩子进来追跑打闹,大声喧哗”……近日,科普大V“@国家动物博物馆员工”的一条微博颇受关注。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发生在博物馆的不文明现象的某种思考:现在的博物馆是否已沦为另类的“儿童游乐场”?(5月18日中新社)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却让“熊孩子”不幸“躺枪”。“熊孩子”到了博物馆,博物馆就成了游乐场,其实只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如果大人不加以约束与管教,这些场所的管理人员不进行引导与管理,那么博物馆必然会成为游乐场。所以说问题并不在孩子们的身上,喜欢嬉戏、追逐、打闹是绝大多数孩子的天性,如果不这样反而就不是孩子了,真正应该对此有所反思的,恰恰是我们这些成年人。

  不管是作为孩子的老师,还是父母,都应该告诉自己的孩子,嬉戏与打闹是要分场合与时间的,在博物馆、图书馆这种地方,就必须进行克制,就必须保持文明。当孩子们在长期的教育和引导下养成了习惯,形成了“下意识”,以后再去这些场所,不用大人管教,他们也会自觉遵守有关规定与准则。

  而作为博物馆的管理人员或志愿者,除了需要辅助孩子家长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之外,还必须对熊孩子们的天性有充分的估计,做好各种展览物的保护工作。比如有博物馆人员抱怨,有家长抱着孩子去触摸围栏内的大象模型,那么我们除了要对家长做好劝导和教育工作,还应该把围栏设立在离模型大象远一点的地方,让参观者摸不到,够不着。

  我们之所以说博物馆不应该排斥熊孩子,反而应该欢迎他们的到来,是因为这些今天的熊孩子,正是明天博物馆的主流参观者、受益者。他们也许调皮了一些,喧闹了一些,但是只要进了博物馆,就会收到熏陶,得到教益,就会在他们的心里种下一颗与博物馆接近的种子。为此,我们除了排斥孩子走进博物馆之外,难道不应该想想其他更好的解决办法吗?

来源:艺术国际业界动态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