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我曾经在各种不同的环境里,如展览会、画室,以及在友人的家中、美术馆展厅面对着一幅幅绘画作品,听到观者议论一些实在不切题、不在谱的品译,这些品译实在不可卒闻,令人捧腑,以至悲叹,艺术品首先面临的是读者,即观看者的品读,说到“品读”其已远不是观看那么简单,而是口味、赏意读其意境、悟其意道,体会其画外意境,就像欣赏交响乐,除直观欣赏外,定有深远会意在画外。所以, 无论是画家完成一件作品,还是欣赏、品读一幅画,首先都要碰到如何品评这件作品的优劣问题,这就需要一个标准。最早提出绘画品评标准的是谢赫《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
“六法者何?一曰气韵生动是也:二曰骨法用笔是也;三曰应物象形是也;四曰随类赋彩是也;五曰经营位置是也;六曰传移模写是也。”
对于“六法”,谢赫只提出纲目,没有具体解释,据后人理解其含义,大体上是这样的:1,气韵生动,是指人物画要有生动的艺术形象,把描绘对象的神情风貌、性格特征、内心世界表现出来。这是一条审美原则,因而也是统帅其他五条的最高标准。2,骨法用笔,是指用笔上要有功力,描绘形象要讲究笔致,要讲究线条的形式美。这是针对中国画用线条造型这一特殊性提出来的。3,应物象形,指造型要以客观物象为依据,正确地、真实地、有感受地表现出艺术形象。4,随类赋彩,根据各种不同对象,准确地涂色。5,经营位置,指构图设计要有选择、取舍、组织、安排的缜密思考。6,传移模写,指临摹前人画迹的技能。
“六法”是一个评画整体,它的出现表明我国绘画理论已上升到一个有较完整体系的阶段。所以,“六法”一经提出即受到画坛重视,宋代郭若虚甚至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这话不免有些过头,因为“六法”虽有重要价值,但它只是魏、晋、六朝画家艺术实践的总结,只限于人物画方面。后世虽然把它视为总的评画准则,但在内容上毕竟还有缺陷,如关于立意、墨法等,是在唐代水墨山水画有了丰富的实践基础以后才提出来的。
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根据山水画的要求和创作实践提出“六要”,作为评画标准:“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荆浩对“六要”逐条做了解释。他说:“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用思想统帅用笔,描绘形象才准确);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笔迹要融入形象之中,造型才生动)。”这两条与谢赫说的“气韵”相同,仍是指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问题。思,是指剪裁取舍,立意构思;景,是要求画山水应根据不同时令与具体环境去描绘,要“搜妙创真”,才能为山水传神写照。五、六两条讲笔墨,这是中国画最重要的技法。
到了宋代,刘道醇在《宋朝名画评》里,又提出了“六要”与“六长”作为评画标准:“识画之诀,在乎明六要而审六长也。所谓六要者:气韵兼力一也;格制俱老二也;变异合理三也;彩绘有泽四也;去来自然五也;师学舍短六也。所谓六长者:粗卤求笔一也,僻涩求才二也,细巧求力三也,狂怪求理四也,无墨求染五也,平画求长六也。”
“六要”提得不全面,价值不大;而“六长”却概括了中国画形式美方面的对立统一法则,较有价值,现简介如下:
1.粗卤求笔,是说粗扩豪放的绘画,要讲求笔墨技法,不能狂涂乱抹;
2.僻涩求才,是说描写冷僻少见的题材,也要讲求法度,不能乱画;
3.细巧求力,是说在工细精巧的作品中,要表现力量,不能纤软柔弱;
4.狂怪求理,是说怪异的造型,要合乎情理;
5.无墨求染,是说在空白处不是没有东西,而要表现丰富的含意,即“计白当黑”的意思;
6.平画求长,是说在平淡中要有深长的意味,即平中见奇,才能耐人寻味。
“六长”从笔墨、章法、意境、风格等方面概括了种种矛盾,而绘画的形式美就产生于这些矛盾的统一之中,刘道醇把它作为评画标准,无疑对于绘画的发展是有益的。实践证明,这一理论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清代邹一桂根据花鸟画的特点,又提出“八法”作为评画标准。“八法”的内容是:一曰章法,二曰笔法,三曰墨法,四曰设色法,五曰点染法,六曰烘晕法,七曰树石法,八曰苔衬法。邹氏八法,以章法为第一,是为画花卉而设的。他主张写生,所以不谈“传移模写”。他未列入“气韵生动”,是认为只要八法俱备,“气韵则画成后得之。”其实点染、烘晕、树石、苔衬都可包括在其他四法之中,不必别列。“八法”在画坛上影响不大。
古代评画还有分品定格法。谢赫把所论画家分为“六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列出“自然、神、妙、精、谨细”五等。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提出了“神、妙、能、逸”四品。其后,品评家都沿袭“四品”定格法。只是在文人画重意趣、轻形似的画学思想影响下,“逸品”被提到了“神品”之上。宋代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对“逸、神、妙、能”四格做了解释,其大意是:逸品“笔简形具”,意趣俱足;神品“创意立体,妙合自然”;妙品“笔精墨妙”,得心应手;能品有写实功力,“形象生动者”。分品定格的评画方法,企图把不同风格的画家纳入简单的等级,往往掺入品评家主观色彩,很难公允,所以它在理论上没有多大价值。但是它在历史上影响颇大,现在我们还能从流传下来的绘画作品上,看到写有“神品”、“神品第一”等字样,那就是鉴赏家根据“四品”论画来标上的。
作者:籍忠亮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