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在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的舞台上,除了精彩激烈的赛事,赛事的标志性设计同样吸引了公众的目光。随着主火炬塔“雪韵丁香”的点燃,耀眼的火焰与璀璨的光影效果照亮了哈尔滨的冬夜,也点燃了冰雪梦想的中国力量。这一刻,哈尔滨迎来了新的城市地标。
开幕式现场主火炬塔(图片来源:CCTV)
“雪韵丁香”火炬塔以冰雪为媒,丁香为情,巧妙融合了哈尔滨的“地域文化”与“冰雪运动”,不仅彰显了哈尔滨独特的城市魅力,更成为一张兼具深厚文化底蕴与世界影响力的城市名片,向世界展示了新时代中国城市的活力与魅力。这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继2022年北京冬奥会后再次展现其设计力量。
火炬塔高28.55米,塔身采用双锥体结构,顶部丁香花由5组镂空花瓣组成,下端雪花裙摆分为6组结构,塔体腰身最纤细的部分半径仅为0.65米。火炬头与花蕊整体采用鲜艳的中国红,内部由56个如同花蕊般的金色钛合金喷口组成。从空中俯视可以见证丁香与雪花的“同心绽放”。火炬塔底部的灯光系统由7080颗LED点光源组成,顶部花瓣配有总长120米的软灯带勾勒出丁香轮廓。同时,塔身周围配备了大投光灯和小投光灯,营造出晶莹剔透的光影效果。
开幕式现场主火炬塔火炬头(图片来源:CCTV)
火炬塔与冰雪大世界的景观相互交融,顶部的花瓣沿着火炬杆逐步延伸到底部的雪花,仿佛在冰雪世界中托起一朵傲然绽放的五瓣丁香。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2024年8月中下旬收到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执行委员会的邀请,10月2日 “雪韵丁香”主火炬塔设计方案确认通过,2024年12月底交工。从方案确认到交工仅三个月,在时间如此紧迫的情况下,火炬主塔设计团队经历了哪些挑战?
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对话“雪韵丁香”火炬主塔设计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马赛教授,揭秘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火炬塔背后的故事。
【对话】
“雪韵丁香”火炬主塔设计团队负责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马赛教授
马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青岛艺术与科学创新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米兰设计学院院长,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新雅书院“智能工程与创意设计”专业负责人。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设计教育专业委员副理事长。
▋地域符号与时代精神的交融
雅昌艺术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曾参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主火炬台的设计,此次又承担了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主火炬塔 “雪韵丁香”的设计工作。在确定“雪韵丁香”这一设计主题时,我们的团队主要考虑了哪些因素?
马赛:我们的设计始终注重其专属性,每个设计都是独一无二的。虽然我们曾参与过北京冬奥会火炬设计,两者都与冰雪相关,但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办,其地域性和地域文化与北京截然不同,我们必须进行针对性的设计。
接到任务后,我们对亚洲冬季运动会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对哈尔滨的冰雪文化和城市背景进行了梳理,筛选出可以转化为视觉符号的元素。哈尔滨的市花丁香花,具有独特的品质和象征意义。它每年开放较早,不畏严寒,契合东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此外,丁香花是一种相对具象的花卉,常规形态为四瓣,但偶尔会出现五瓣的花朵,而五瓣丁香花象征着幸运与幸福,所以我们将其作为主要设计元素之一。冰雪运动中的“冰”表现形式相对抽象,而雪花更具象,能让人马上联想到冬季。近年来,哈尔滨的冰雪旅游热度不断攀升,雪花与哈尔滨的结合也更加自然。
火炬塔明确要求安置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我们调研发现,冰雪大世界摩天轮上已有一个巨大的雪花造型,为了避免重复,我们决定从亚东会的主题入手,从垂直的维度将丁香花和雪花叠加重构,充分演绎“同心同梦”。同时,我们对火炬的高度进行了考量,希望它与摩天轮形成参照关系,使其位于摩天轮的正中心轴线上,与之相呼应。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组织了许多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基于前期的研究和分析,共提交了10套方案。我们充分激发大家的创意,避免扼杀任何可能的想法,尽量保留每一个方案的亮点,并进一步完善。同时,我们将一些相近的方案进行了合并,以团队形式共同完善设计方案。这些方案始终围绕哈尔滨的地域文化、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的宗旨和理念,彰显“冰雪同梦,亚洲同心”。
主火炬塔两大设计元素
主火炬塔结构数据、主火炬塔设计细节
雅昌艺术网:火炬塔顶部的五瓣丁香轮廓与底部“同心圆”结构,既展现冰雪美学,又传递团结精神。您认为这种设计语言如何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自信?
马赛:在亚洲冬季运动会这类国际大型活动中,我们通常会从体育运动的宗旨出发,站在人类普世价值的角度进行思考。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奥运会,艺术与体育都是同宗同源。在当今社会,体育和艺术是无国界的,不同文化、种族的人都能接受和认同。我们希望通过国际大型活动,用大家都能理解的语言来表达体育比赛的共同理念。在形象设计上,如北京冬奥会的雪花形象和此次亚洲冬季运动会的丁香花形象,都以中国文化为根基,同时融入了国际奥林匹克语言的多元表达。
开幕式现场主火炬塔(图片来源:CCTV)
▋艺术与科技的跨界融合
雅昌艺术网:在将丁香花与冰雪主题融入火炬塔设计时,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团队是如何把丁香花的形象和冰雪的元素转化为具象的艺术与科技结合体的?
马赛:一是造型处理。雪花是六边形,丁香花是五边形,这两种形状放在一起时,需要进行巧妙地衔接,否则会显得生硬。为此,我们在中间断开,并加入了两个环,用雪花的横向装饰线进行过渡。这样不仅使两个形状能够自然连接,还避免了视觉上的突兀感。
二是丁香花元素的呈现。我们希望更好地突出丁香花的特征,尤其是花头部分。为此我们对花头下方的花秆进行了优化,使其尽量纤细,以便更好地凸显花头。然而,花秆的粗细需要在美学和力学之间找到平衡,既要能够支撑起花头,又要保持整体的纤细感。最初的设计方案在实际加工中无法实现,我们与施工方和制作方反复沟通和论证,最终确定了理想的粗细比例。此外,我们原本希望底座的面积更大一些,但由于施工面的限制,不得不缩小尺寸。为了保持整体比例的协调,我们多次调整和优化,确保在满足工程力学要求的同时,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整个设计从美学、力学等多个角度出发,经过反复论证调整,最终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
主火炬塔火炬头设计
雅昌艺术网:在打造火炬塔双锥体结构、提升抗风雪性能等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马赛:从设计之初,我们就综合考虑了工程力学和美学等方面的问题。火炬塔花头的五个花瓣采用了镂空设计,一方面可以减轻自重,另一方面冬季降雪时,积雪也会产生重量,可能影响花头的形态和结构安全,镂空设计能减轻积雪负担,确保其在力学上的稳定性。镂空图案采用了抽象的六边形,是雪花的一种抽象表达。从花头的花瓣开始,沿着中间的火炬杆逐步延伸到底部相对具象的雪花,形成从上到下的自然衔接。我们希望火焰或灯光透过上面的六边形,营造出雪花飘落的意象,此外,通过镂空处理,也便于观众从下方更好地观看圣火熊熊燃烧的状态。
主火炬塔纹样参数化设计
雅昌艺术网:主火炬塔高28.55米,有56个金色钛合金喷口象征中国56个民族,灯光系统采用7080颗LED光源。设计这些数字和细节时,在实际功能或者视觉效果上还有哪些考量?
马赛:作为冰雪大世界的新地标,我们希望它随着自然光线的变化,白天和晚上能呈现不同的效果,因此在太阳西下后,火炬塔底部的雪花镂空图案内部会透出灯光,丁香花的边缘也会被灯带勾勒。负责灯光的企业根据我们提交的造型方案测算后,安装了7080个灯,确保在夜晚能够呈现出璀璨的效果。在高度设计上,我们综合考虑了摩天轮的高度以及电视台转播机位的角度。我们希望火炬在视觉上能够与摩天轮形成最佳的叠加效果,经过前期软件模拟测试,最终确定火炬的高度为28.55米。我们希望火炬塔在冰雪大世界中能够与摩天轮以及每年的大型冰雕融为一体,既不过于突兀,又能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存,力求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实现美学与环境的完美融合。
雅昌艺术网:火炬塔采用高效节能的照明技术,并且赛后火炬头将改造为永久灯光装置。在设计阶段,是如何考虑技术实现的可行性的?
马赛:设计之初就希望火炬塔能够永久留在那里,因此我们在材料选择等方面都充分考虑其长期性。我们采用了不锈钢材料,并在表面进行了喷涂处理,希望它能成为永久性的雕塑,长久矗立。
由于火炬在赛事期间需要点燃,是大火,与冬奥会的微火不同。燃烧后,花头会留下燃烧痕迹。比赛结束后,火炬不再燃烧时,我们希望花头仍能保持一定的光效,让人们能够联想到火炬点燃的状态。灯光是较容易实现这一效果的方式。从技术层面考虑,更换花头是可行的,且难度不大。我们希望能够按照预想,后续将其改造为以灯光为主的永久性装置。
主火炬塔在冰雪大世界中屹立
雅昌艺术网:从设计创意到最终落地,团队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哪些重要的阶段和决策点?有没有遇到过意料之外的问题?
马赛:对我们来说,时间的挑战性很大。8月中下旬我们接到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执行委员会的邀请参与该项目招标,当时留给我们的准备时间只有十几天。正值暑期,接到任务后,我们迅速召集老师和同学们进行线上会议,分配任务,每天晚上都召开视频会议共同讨论,提出方法和理念,探讨可行性。我们8月底提交方案,9月初就得知中标。
哈尔滨很快就会进入冬季,入冬后打地基就会很麻烦,而且冬季高空露天作业对工人来说非常困难。因此,我们需要尽快确定方案,在入冬之前进行具体实施工作。前期一直在赶工,为了节省时间,花头和底座分别由两家公司制作,最后进行组装。花头和底座表面的喷漆,虽然购买的是同一种油漆,但在实际喷涂时表面颗粒度有差异,导致色差,最后不得不将两部分放在一起重新喷涂。
由于火炬塔整体造型尺寸较大,需要多块板材拼接。在拼接时,我们尽量让拼缝与雪花的切口保持一致,隐藏拼缝,确保整体造型的美观性和完整性。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原本以为中间部分的拼接不会出现问题,因为中间四块拼接起来是圆柱体。然而,在将两部分组合后,我们发现接口的口径尺寸仍有细微差异。发现问题后,用了一天时间进行了调整,整体过程还算顺利。
设计团队前往哈尔滨主火炬塔搭建现场配合搭建工作
雅昌艺术网:这个项目涉及材料、工程、美学等多领域专家,需要跨专业协同、跨领域沟通等挑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马赛:这几年我们参与了多个大型项目,通过与清华大学土木系、建筑学院、建筑设计研究院等院系以及一些企业的多次合作,形成了一定的跨学科协作模式。在前期创意阶段,我们就会考虑到基本的力学承重问题。虽然我们只能基于常识进行初步判断,但在具体实施时,需要测算实际能够承受的力,这就需要专业的老师和企业来帮助我们进行力学分析,并提出合理建议。如此次火炬塔的五个花瓣,内部都通过连接点进行了进一步加固,以确保花头的稳定性。这些细节只有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才会深入思考,并寻找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合作。
我们始终强调艺术与科学的结合,设计不仅要考虑美学和审美,还需要技术的支持,两者之间需要不断协调,以达到平衡。
主火炬塔灯光设计(夜间灯光变化)
▋设计育人与时代使命的共进
雅昌艺术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拥有参与重大体育赛事设计的传统,2022年,清华大学成立了奥林匹克艺术研究中心,是国际奥委会旗下的50个研究机构中唯一一个艺术类研究机构。清华美院工业设计系的发展是如何与国家需求、社会环境的发展相适应的?
马赛:清华美院工业设计的核心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国家的大型活动或工程项目,另一个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民生设计。从学院建院之初,无论是工业设计还是其他专业,服务国家、服务民生一直是学院的核心理念,这一宗旨从未改变。
过去,学院的老先生们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清华大学水利系张光斗先生当年带领学生参与北京密云水库建设时,就提出了“真刀真枪做毕设”的口号,当时水利系的学生在密云水库工地上完成了毕业设计。我们学院也是如此,北京十大建筑的建设中,许多老师带领学生深入工地,将毕业设计与国家重大项目紧密结合。再如张仃先生主导的机场壁画项目,也有在读学生参与其中。这是我们学院一贯坚持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重要体现,也是学院的光荣传统。
在工业设计的教学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在日常设计中的创新思维,同时,我们也强调造型的重要性,例如汽车设计,即使功能出色,如果外观设计不佳,也可能影响市场表现。因此,我们在学生低年级阶段就进行审美训练,培养他们的动手制作能力和造型能力。我们还非常注重材料和工艺的关系,通过动手实践、参观考察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造物的过程,从而确保每一个设计方案都能通过选择恰当的材料及科学合理的加工方式实现。每次遇到新问题时,我们会深入分析问题,群策群力寻找解决方案,这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也是工业设计系的显著的教学特点。
雅昌艺术网: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火炬塔项目的实施,也有在校学生参与其中。关于新一代设计师的培养,如何平衡创新性、功能性与文化传承?
马赛:清华大学强调教育的三个核心目标: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其中,知识传授相对较为基础,过去我们主要通过教材、课堂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日益丰富,未来的教育模式也将随之变革。
在能力培养方面,我认为是教育最为关键的部分。能力的提升主要来源于实践。我们通过项目驱动和项目引领的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际项目中。只有通过亲身实践,学生才能发现课堂上难以察觉的问题,接触到以往教学中无法涉及的内容,从而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认识到自身不足,并明确未来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学中作,做中学,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工业设计系重要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此外,我们的项目通常需要团队合作,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协同能力,还培养了他们作为设计师的综合能力,例如设计方案要想胜出,就要有好的设计表达能力,在方案的深化和工程实现阶段,当美学问题和工程问题出现对立时,要有与不同学科协调沟通的能力和变通的能力。这些问题往往只有在大型项目中才能遇到,也只有通过大型项目的锤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有效提升,其个人才能快速成长。这种能力的提升并非单一依靠课堂就能实现,只有此类大型项目才能让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更广的维度思考问题。这些重大的工程项目也是检验学生能力以及学院教学质量的重要的试金石。
设计团队进行生产考察
雅昌艺术网:对于未来的设计行业,您认为哪些新兴技术或者趋势将会对设计产生重大影响?清华工业设计系在这些新兴技术和趋势方面进行了哪些布局?
马赛:在新兴技术中,人工智能(AI)无疑是对未来设计行业影响巨大的因素之一。AI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设计的工作效率,降低了设计的门槛,因此会出现各类“设计师将被AI替代”的说法,AI的优势有目共睹,并且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但至少在目前阶段,AI还只是一种先进的技术工具,我们与AI的交流还停留在比较低级的阶段,例如需要将设计思想转化为文字输入,才能让AI生成相应的成果,并且需要不断试错,在这个过程中,人还是起到核心的作用,因为人是思想输出的主体,现阶段,AI还无法主动替人去思考问题。就如此次火炬台的设计,我认为最难的就是如何精准地把握亚冬会的核心思想和主题,因此需要前期组织师生进行深入调研以及不断分析讨论,在碰撞中逐步形成共识。
今天,AI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这也是我们必须正确面对的,我们是被AI淘汰还是因为有了AI可以比以往任何时候做得更好,这是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在AI刚兴起时,学院便着手研讨,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方式,增加人工智能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能够更早地接触和掌握这些前沿技术,探索AI技术在设计教学和设计实践领域的应用。
在教学方面,目前我们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新雅书院、为先书院等理工科学院开展了联合课程,促进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联合教学,工程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设计思维方法,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则能够了解工程技术的基本理念。我们鼓励学生跨学科交流和创新实践,希望他们在上学期间充分利用清华的资源,帮助他们将创意转化为实际成果。
此外,清华美术学院正在筹建人工智能实验室,为师生提供更好的研究和学习平台,我们希望师生不仅能够熟练掌握AI技术,提升服务国家、民生的能力,同时能深入到AI的底层大数据、大模型的建构,对中国深厚的文化积淀,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做更深入的挖掘,构建中国自己的知识体系,设计体系。
雅昌艺术网:在您看来,亚洲冬季运动会这类国际赛事的设计实践,对中国设计语言在全球舞台上进行传播会有哪些助力作用?
马赛:通过冬奥会和亚冬会等大型体育赛事,我国的冬季运动得到了极大的推动,参与人数不断增加,冬季运动项目也变得愈发热门。这些赛事不仅在国内引发了对冬季运动的热潮,也在国际上提升了中国形象。通过赛事转播,国际上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城市的发展变化,以及中国人的精神面貌。火炬等赛事标志性设计是公众关注的焦点,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设计更好地塑造时代的符号,彰显中国文化,传播中国对和平、团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让人们在看到火炬时能够联想到这一届亚冬会,联想到独特的哈尔滨城市风貌、冰雪文化及热情好客的哈尔滨市民。
雅昌艺术网:谢谢!
主火炬塔在冰雪大世界中屹立
作者:王丽静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