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于振立艺术历程:后现代艺术

  自金州向东进入大黑山,一经过了铁道桥就远离了喧嚣,满眼碧绿,油亮亮的,自水源地拐进响水寺的道口,中途左侧,可见一所”城堡“样儿的石屋,门牌显示”大连市金州区大和尚山响水观沟35号——便是于振立的工作室了。

  1994年12月26日,于振立辞别了城市,毅然搬迁到了这里,其时,这里还是4间简陋的瓦房。所见,依山傍水,藏风聚气,真是一处绝顶的空灵之地。扩建的过程中,这里随意之间就能挖出石刀、石斧、石璧、黑陶、彩陶等新石器时代的生产生活器具,说明此处已有数千年的文化史,这无疑更加延伸了时空隧道,更加增添了神秘色彩。

  如今,这里已经被改造得更加出神入化。看吧,无论画室、客厅、陈列间、仓库,也无论卧室、书屋、厨房、茅厕,全都尽显艺术元素,或者来自八卦的,或者来自几何图形的,全都相互联系、彼此瓜葛;或者神气跃动的,或者愉快舞蹈的,全都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可叹的是,构成这些艺术元素的材料,除了来自城里被遗弃的桌椅余料、破旧电视,就是就地挖掘的石头瓦片,这些原本被称作“垃圾”的废料一经于振立的“谋划”,就都变成了的门窗、扶梯、阁楼、梯田,就都变成了的雕塑、图画、构成、装置。

  山坡之间,于振立垦土播种,蔬菜瓜果用来招待客人,苞米葵花多来喂鸟。春天的桃花、秋天的菊花是他的情人,酒和狗是他的伴侣。每天,他都是从阅读开始,《读书》是他的必读刊物,其他更多则是德里达、福柯、萨特以及哈贝马斯,然后就改造房子,料理菜园,或者接待宾朋,晚上,除了必须完成当天的手记,更多时间就停在中央五频道上了。

  村里的两位王姓农民长期受雇参与房子的施工,“二王”也因此学得“十八般武艺”而闻名乡里,一来二去,“二王”也都成了建筑家并因此脱贫致富。提及沟里的“艺术家”,村民无人不夸是好人,别人买桃都砍价,“艺术家”反而多给钱。于振立说,他在进行一场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公众的实验过程。

  2000年12月26日,于振立策划了他“上山”以来的“工作室开放展”,他把新近创作的30余幅《彩虹写真》全部赠送给了帮助他建设工作室的人。是日,各级领导、同事、朋友、学生以及记者们纷纷聚集而来,大家在留言签名的同时,也收到了注有“明目爽心、清热泻火、补虚拨神、花光六腹,振立培植、老母采集”说明的“千头菊花茶”。于振立水说他要用精神的艺术和物质的菊花来答谢大家、建立关系。

  2003年,于振立向社会发出一封“收集废瓶子”的公开信,他希望能把“不能回收的、各种形状的、即将遗弃的”瓶子集中到一起。此后,东方渔港、第十二中学、公安人员、媒体记者等积极响应。据不完全统计,于振立至今已经收集了酒瓶、药瓶、酱油瓶、香水瓶等10余万个,他把这些瓶子全部做成了各种形态的艺术雕塑。

  于振立说:这是一个大消费时代,人们到处扔,他就到处拣。

  他说人靠两条腿走路,一撇是智慧,一捺是做事。

  几乎每年,国际间重要的艺术展览都有邀请他的参加,他也从未停止他的抽象艺术的创作。将来他也不会停止。

  他近在咫尺。

  有人提问“于振立专题什么时候完”!我读出其中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期待:下面的内容是什么,有哪些进展?另一层是质疑:于振立究竟何等人物,值得如此连续报道?期待也好,质疑也罢,全都证明“于振立”正在发生“影响”,本艺术周刊正在产生效用。

  最先“结识”于振立,是通过《美术文献》创刊号的12版专题访谈(刘骁纯)。其时,我还就读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一度,我被“于振立”强力吸引,1997年我来大连却意外获知于振立“疯了”、“隐居深山、成大仙了”等种种传言。一年之后,我通过辽宁师范大学美术系关伟的引领,最终找到于振立的工作室,这才发现,他其实并不遥远,他近在咫尺。

  于振立曾经说过,上山意味着蒙难,蒙难意味着死亡,死亡意味着新生。在与城市、人群隔着距离再交往的数年中,他看到的太多,也思考的太多,他在把握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公众关系的过程中,突然放下了自己,心中顿觉好宽阔。他用身体语言在现实世界进行“艺术”交往,他自己也因此成了极具“影响”的活体雕塑。

  艺术上的从神到人、从具象到抽象,文化上的从东方到西方再回归东方,地域的从中心到边缘、从城市到农村,生命的从有到无再到有、从生到死再到生,其中剥离出来的正是“一到多”的哲学命题,他最终确立独立的文化身份和精神家园,他为世界增添了多种可能性。

  通过“于振立的艺术历程之政治宣传画、现代艺术、表现主义、抽象艺术、后现代艺术”的5期专题,我们忽然见证了新中国的美术发展历程。更重要的是,我们希冀能够因此拯救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因此呼唤可贵的人文精神。

  这关乎关乎社会责任,关乎人生态度。

  于振立创作年表(1994年~现在)

  1994年12月~现在,在原有四间平房的基础上,逐渐改造了目前的工作室。

  1995年,创作《断念.小写三.搁置》,参加“中国第三届油画展”。

  1996年,创作《光影.勾股玄.拷贝》5幅,参加“首届上海国际双年展”。

  1997年,创作《光影.勾股玄.拷贝》4幅。

  1998年,创作综合材料制作的装饰雕塑《时空书写》。

  2000年,创作《彩虹系列》40余幅,其中30幅在“于振立工作室开放展”中赠送友人。

  2001年,在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开办“抽象精神”讲座。

  2002年,策划“8+1大连当代艺术展”,创作《丝绸之路.A大调》并被收藏;参加广州首届三年展,创作《天上之水》3幅。

  2003年,参加“开放时代——中国美术馆建馆40周年纪念展”,创作《九九虚静》。

  2003年,参加“形而上——上海抽象艺术展”,创作《点石成金》。

  2005年,参加“中国油画作品收藏展”。

  2006年,参加“第三空间——中国抽象文本艺术展”,创作《那一撇,那一捺》。

  2007年,参加“对应.应对——中美艺术家作品交流展”,创作《升华》5幅。

  2008年,赴西班牙参加“意派——中国抽象艺术30年”展览。

作者:曲振伟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