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孔令楠 A座307的一天

2015-05-20 00:00

  日常化的生活状态对于艺术家的创作会带来怎样的灵感?这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在过往的已经被写进艺术史的案例当中,杜尚曾给出过我们答案:现成品的运用成就了普波艺术的成功。而今,当艺术史的书写变得逐渐难以捉摸,年轻艺术家亦失去了可参考的价值判断,如何在错乱的市场化环境中寻求自我的内心表达,日常化的生活场景还能否力挽狂澜亦或是满足自我的小小愉悦?

艺术家孔令楠在布展中

艺术家孔令楠在布展中

5月15日,A座307的一天,年轻艺术家孔令楠尝试用日常用品和生活场景的结合来寻找属于自我的创作意义。简单又炫目的荧光棒,短暂而易逝的生命,或许只能存留一瞬,但当这些短暂的光亮挣扎于非营利空间之时,是否可以借助艺术之名将其存在的意义加以延续?就如同当杜尚将小便器搬入美术馆的那刻起所具有的艺术性一样,当艺术家的创作置于“生活空间”之时,作品还能否如在美术馆中展出一样具备艺术的特性?悖论由此而产生。

A座307孔令楠展览现场

A座307孔令楠展览现场

现场展出的展览海报作品

现场展出的展览海报作品

墙角的荧光棒装置

墙角的荧光棒装置

在生活空间中完成艺术作品的创作并加以展示,整个过程更像是一场行动的艺术表演,而每件作品的细节以及完成经过都可以在这一行动的过程之中被观看,甚至是被审视。这显然不是当下所盛行的艺术呈现方式,而孔令楠也似乎是想借用这样的创作方式来完成对于自我的一种心理审视。在孔令楠看来,艺术家可以选择面对历史或者面对自我,然而这既是一种选择又不是一种选择。被成长经历、生理条件、知识结构所界定的自我,到底是何种意义上的自我?答案无从而知,但至少可以选择坦诚的面对自己。

重复叠加的荧光棒排排站

重复叠加的荧光棒排排站

展出作品,成为酷炫的拍照场景

展出作品,成为酷炫的拍照场景

展出作品,荧光棒与“轨迹”的游戏

展出作品,荧光棒与“轨迹”的游戏 坦诚的面对自己,借助简单而重复性的手工劳作,孔令楠在一遍又一遍的自我催眠下,寻找不断审视自我的媒介,或许工具与媒材,甚至是劳作方式都只是一种手段,用以寻找“意义”诞生的手段。

来源:hi艺术展览资讯 作者:程玲<em,class="more",title="作者:程玲 "></em>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