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01-05 10:46
■斯舜威
楚简帛是中国最早的手书墨迹,它以其独特的字势、体势、笔法和浪漫的楚风引发了中国书史上隶变的先声。它独特的形制和独特的笔法体系,对书写工具的原创,对笔意墨趣的自觉追求,确立了中国书法“古质简朴”的笔墨观念和意境体系。正如孙过庭《书谱》里谈到“古质今妍”,当下书坛的审美趣味存在着明显的趋妍倾向,过于华丽、甜润与精致的“二王书风”大行其道,古质与朴素、凝重与宽博书风则相对缺失。之所以如此,与当下的文化环境、审美追求、表现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综观樵夫先生的书法艺术,对于简帛“古质”书风的追索,正是其书法价值所在。其书法作品不是古代意义上简单的草隶的概念,而是把汉隶、简牍帛书结合起来,吸取了汉碑的高雅古朴和简牍帛书的古质烂漫,其点画掷地有声,斩钉截铁;线质铿锵有力,时而掺用篆法,凝重舒和,与汉隶能离形得似,通其气息,无意而合拍,承接了汉碑的威武气派,固得金石气,再现了金戈铁马的宽博气象。
樵夫先生的书法用笔也不拘泥于所谓的中锋、侧锋,而是极尽笔锋的变化,“唯笔软则奇怪生焉”,作品间以行草连带笔意的气象,笔沉象显,墨飞色舞,因而其作品有“观其法象,俯仰有仪”,稳健而清逸有度,沉著痛快而又空灵活脱,增加了其隶书的飘逸灵动之感。隶意与草韵相间其间,再加之枯笔飞白的运用,有“返虚入浑,积健为雄”之感,如其飞动苍劲的行草笔意运用浑朴醇厚的隶书之中,熔汉隶的博大沉雄与简牍帛书的飘举飞动于一炉,反映出樵夫先生在汉碑和简牍融合上的卓然成效。
樵夫先生的作品落款颇有特色,以行草为本体,以汉简为中介,参以汉隶、简牍的笔法,熔厚重、洒脱、纵肆为一炉,从而在行草的流贯、飞动中平添了朴厚、古质的意味,其行笔又能一任情感的驱动,而形成自然的节奏,古人书论中有“束腾云潜渊之势于毫忽间,乃能纵横潇洒,不主故常,自成变化”之说,欲断还连的点缀,宏观无痕,显微见隙,给人一种原始的自然与质朴,耳目一新,情趣盎然。
选择“古质”的简帛作为师法路径与创作取向,不仅是危险的,而且需要胆魄。简帛文字造型独特,书风质朴,构成最底层的朴素力量。因而取法简帛不在于造型上的飘逸,而在于内心上的朴实。如果只是归结于笔墨功夫则难以写出韵致。樵夫先生沉静的创作心态,深厚的学识修养,以一种平和的气息来陶冶情操,不高亢而平和,不外露而敛约,不轻浮而凝重,有礼乐和雅的庄重,使其简帛书法产生了一种坚实之美与和穆之气。相较于当下浮躁的、向外的、功利的书风趋向,樵夫先生向内的、沉静的“古质书风”尤为值得提倡。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