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中国当代艺术经典名家·子墨》画册前言

  德维与我是老朋友,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相识,已有半个世纪的交情,一段友情能维系这么久,性情相投以外,还因为都对绘画很忱迷。起初我们都喜欢印象派,那时候印象派几成禁区,但我们真正喜欢。因为都是业余作者,作品难得在公开场合露面,并未因此得到讨伐,但也时或会有非议。幸而青岛是个小地方,没有几多人会注意几个年轻人的不合时宜的异端行为,作为兴趣仍是可以坚持的。

  德维年长我六岁,他的画很早就已成熟,他那时是我们的偶像,能够见到他以及他的画那时是很兴奋的。至今我还记得那时候想着办法与他谋一面的情景,亦还能够记起当时的一份满足。

  他一直是一个组织者,起初在青岛市水清沟俱乐部,其后在青岛市工人文化宫,负责将各单位的业余作者召集在一起,进行培训,筹划展览,他的热情与真诚在同道间有很好的口碑。那时的许多作者后来多半成了专业画家,我也在那时仅有的与美术相关的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很多人都还记得他,至少在我心里对于与他有关的那些经历是存有几分感激的。

  七十年代末我来到北京,并未与他疏远,反而愈益亲近了。每逢回青岛,我总会去看望他,与他交换一些对艺术的看法。他总是不拘一时一地的局限,对艺术的大趋势保持着睿智和敏感。

  九十年代他从工作岗位上退休,那时他已年过花甲,竟会毅然决然地从青岛移居上海,不为别的,只为寻找一个更适合创作的氛围。几年下来他在上海的美术圈已有一些声誉。但毕竟年龄大了,不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老两口住在那儿总会有些寂寞的。有一年我去上海,曾去过他在那儿的画室,看到他的生活情景还是有一种难以言说的不适。这之后我劝他,如期在上海,不如来北京,一则离青岛近些,二则有些熟人,更可珍重的是北京如说氛围比上海可能更适合他。他听从了我的劝说,竟然又是毅然决然地从上海移居北京。如今他已经在北京安家,乐不思蜀,觉得终于找到了归属,心里有几分的满足。

  不久前见到他的新作,已由油画改成抽象水墨。我很惊讶,不仅画得多,而且画得好。他的画经历印象派到表现主义再到抽象的三个阶段,我以为最可称许者还是他的抽象水墨。水墨而至抽象我以为颇难为之的,我自己一直在抽象与具象之间徘徊,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走到抽象的阶段,德维做到了。如今他已年近耄耋,居然还有这样的锐气和智勇,将我以为几近于不可能的追寻演绎得如此绚烂,如此充分,如此纯粹。我很庆幸劝他移居北京不是一个错误的主意,我不能说是北京成就了他,但是他的这一批令我动情的水墨新作确然是在北京完成的。

  他有一个好妻子,一个有着天使般善良的心灵的贤内助,一辈子无怨无悔地呵护着他,他其实就是他妻子的一件作品。

  作为老朋友,我希望看到他一辈子含辛茹苦的努力重于呈现结果,也是作为老朋友我更希望看到他一直健康,这是心里话,在他的画集即将付梓之时,我送上这份祝福。

  杜大恺

  2011-9-19

作者:杜大凯教授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