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国之大者
中国当代大型主题性雕塑创作手稿巡展
2024国家艺术基金交流推广资助项目
总顾问:吴为山 范迪安
艺术总监:李象群
特邀顾问:朱尽晖 杨奇瑞 焦兴涛
学术主持:杨奇瑞
展览总监:班陵生 余晨星
项目主持、策展人:洪涛
执行策展人:张鑫
展览统筹:金亚楠
由202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文化交流推广项目资助,鲁迅美术学院主办的《国之大者—中国当代大型主题性雕塑创作手稿巡展》第四站于2025年1月20日下午15:00在中国美术学院启幕,展览时间:2025年1月20日-2025年2月20日,展出地点:中国美术学院。参展作品汇集国内近10年间雕塑艺术领域大型主题性创作作品手稿(小稿)共计70余件,是主题性雕塑艺术创作的一次聚首。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副主任、国家重大题材创作委员会委员、鲁迅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学院院长洪涛教授为此次巡展项目主持人兼策展人;中央民盟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先生为展览书写寄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先生为展览撰写前言,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象群教授作为此次展览的艺术总监,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杨奇瑞教授作为此站巡展的学术主持人。
“国之大者”展览主题是以艺术之声,做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次践行。近年来,各类主题性创作蓬勃发展,尤其到了建党百年,到达一个高峰,这与国家的发展、前辈艺术家打造的坚实基础分不开,雕塑是"静穆"的艺术,而"静穆"的背后,是思想的律动和时间的打磨,大型主题雕塑遍布全国各地,通过集中作品,结合创作手稿、视频等综合展示方式,呈现给观众,这是我们此次展览的核心意义。
展览得到四川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天津空港美术馆、辽宁省文学艺术联合会、辽宁省美术家协会支持。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先生发来贺信:
欣闻由鲁迅美术学院主办的“国之大者-中国当代大型主题性雕塑创作手稿巡展”将在中国美术学院开幕,我表示热烈祝贺。
鲁迅美术学院在主题性雕塑创作方面具有悠久历史,拥有雄厚师资,培养了一大批雕塑创作人才与专家。经过几代人的发展,硕果累累,有许多作品在公共场所展示、陈列,不少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此次对于主题性雕塑创作手稿的系统梳理与集中展示,将推进雕塑创作手稿的深入研究,加强雕塑界对于雕塑本体与创作方法的关注,加大对主题性雕塑创作的引导和扶持,推出优秀作品和中青年创作人才,并及时传播、分享雕塑创作经验。这些将对主题性雕塑创作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次展览,是雕塑界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凝心聚力,守正创新的一次集中展示。下一步,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深入表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继续推进雕塑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预祝展览取得圆满成功!
吴为山
2025年1月20日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范迪安为展览书写前言
值此《"国之大者"一一中国当代大型主题性雕塑创作手稿展》举办之际,我谨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表示热烈祝贺!向为党和国家重大主题美术创作投入巨大心力与体现奉献精神的雕塑家同仁们致以崇高敬意!
"国之大者"大在艺术的思想含量。以反映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的党史主题雕塑创作,聚焦党的旗帜 和"四个伟大",描述了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生动故事,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具有鲜明的时代意蕴和思想含量,是政治意义、思想意义和时代价值都空前重要的创作工程。参加工程的全体雕塑家怀着对党的坚定信仰和真挚情感,以高度的使命意识、文化责任和艺术初心倾情投入创作,全部作品汇集成宏大的视觉史诗,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水平上都达到了时代新的高度,创造了中国当代大型主题性雕塑的最高水平。
用雕塑反映百年党史,反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壮阔征程,是创作工程的总要求,也是在新中国以来历次重大主题美术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目标和新课题。中国美术家是一个团结的、能战斗能攻关能拼搏的群体,几个主创团队集中学术优势,反复琢磨,几易其稿,最终形成了既整体统一、又各具特色的大型群雕形态,达到了真实性、精神性和象征性的统一。这次创作手稿展首次展示了4组主题雕塑从创作草图构思、 立意到创作反复深化的全过程,是全面深入了解建党百年主题性雕塑创作生成的第一手材料。雕塑是"静穆"的艺术,往往被喻为凝固的音乐,然而展开对雕塑手稿的研究,我们将发现"静穆"背后的"运动", 在不断推敲和打磨的过程中,孕育着一件作品从酝酿、构思、成熟的思考过程,这是考察创作的思想性和原创性的重要见证。
"国之大者"大在艺术的创新份量。重大主题美术创作过程可以说是从生活之真升华到艺术之美的过程,体现出创作者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历史的剧中人和创造者的文化信念,全部作品不仅重在写形写真, 更重在传神铸魂,反映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砥砺前行的精神风貌,表现党在百年征程中凝聚起来的精神追求,在表现党的领袖人物、英雄楷模、人民形象中重点刻划人物的精神气质,从而使作品拥有丰沛的生命景象和精神光辉。承担创作任务的团队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意识和文化使命感,深入理解并把握重大主题的造型切入点,将个人的语言风格融入集体意志,自觉贯注到具有中国精神、中国气派的造型语言中,从而使作品以传神之形立于公共空间,以大美之艺感染和激励人。可以说,雕塑家们在创作中,真正做到了为《信仰》而奉献,为《伟业》而奋斗,为《攻坚》而攻坚,为《追梦》而追求。
重大主题雕塑在中国当代雕塑创作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次展出的作品既是集体创研的成果,也是每一个雕塑家个人能力、经验、水平的体现。他们都是怀有坚定艺术理想并形成丰厚积累的雕塑名家,在各项创作任务中勇于领衔担纲,出色地完成了许多史诗性大型作品,讴歌革命先烈、英雄人物,表现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在作品开合之间充满人文情怀,既有历史之真,更有艺术之魂,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精神形象,构筑了一座座可资传世的艺术丰碑。
"国之大者"大在艺术的匠作质量。在大量历史和现代人物的雕塑创作手稿中,最引人入胜之处是在历史的“现场”去刻划人物的身世、性格与命运,从当下进入历史,形成新的创作方法论。中国美术有着“充实之谓美”的美学传统,20 世纪以来的中国雕塑发展史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雕塑家的史诗意识和创作实践中的史诗性,实现了重大主题的宏大叙事和在一个题材上的全景叙事。与此同时,在追求艺术质量方面,雕塑家群体普遍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国雕塑传统中汲取有益经验,探索雕塑的"中国做法",在写实与写意之间的宽阔维度中形成不同风格,在雕塑与公共空间、雕塑材质创新、雕塑媒介融合等方面开展了有益的试验,形成了具有引领意义的拓展。更重要的是,雕塑家群体都自觉弘扬中国艺术的匠作精神,以精益求精、如琢如磨的工匠技艺打造精品,树立了可贵的榜样。
鲁迅美术学院富有重大主题美术创作的优秀传统和丰富经验,在雕塑创作上以宽阔的视野融汇中西艺术优长,自觉担负起为历史和时代立传的使命,积累了丰硕的成果。这次展览的策划与组织,包括学术研讨与社会传播,表明学校致力于发扬优秀传统、推动优势学科建设、培育一代新人。
在此,也期冀所有的美术家同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现有的创作成果为动力,共同为中国美术在新时代新征途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范迪安
2025年1月20日
展览现场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