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艺术的旨归

  

  古今中外,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学、绘画、音乐、雕塑等各艺术领域中,伟大的艺术家灿若星辰,虽然他们早已陨落无觅,但他们的名字将随其作品永远辉古耀今。透过这些令我们崇敬的作品,我们能读懂什么?我们有否对自己所从事的艺术进行反思:到底何谓艺术?艺术创作的最终目的又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传统教育背景下的知识分子,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已任,时时策励警省,“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而于艺术创作而言,只是以怡情养性,修身进德为旨趣,并不以某方面的艺术成就为人生目标,故能超然于艺术创作之上,于进德之际,不经意间创作出传世作品。因为在古圣先贤看来,所有世间的技艺工巧,不外乎一“术”而已,若孜孜于一技一能者,必然要束缚于技能之间,难得自在与超越,何以如此呢?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道是世间的根本。如果过份沉迷束缚于“术”的成就,则容易背道而莫返,不知所终,一生只是“术”的奴隶,不能作人生的主宰,岂不冤哉?迷沦既久,则更不能知艺术之真谛,及艺术追求的目的,甚或追名逐利,不一而足。浮躁的名利之心,哪能产生出高古传世的作品?是以,孔子认为“君子不器”,君子宜成德之美,而不以一艺一技炫于世间,若以此技艺炫于世间者,此必小人矣,非是雅量之君子。

  由此看来,艺术家及所从事的艺术创作,如果不能明白旨归,则易陷入世俗的迷乱追求之中,而反被所追求的艺术所缚。那么,艺术的旨归究竟是什么呢?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这就是旨归所在。人生的格调之高低,意境之广劣,全由“志”字决定,志为先导。古人淡泊淳厚,志意超迈,“忧道不忧贫”,故能于造次颠沛之际,不忘所守,而能成就千古的道德文章与艺术创作。以苏东坡为例。他的艺术成就是显而易见,为千古传诵。但这艺术成就的背后,是他的向道之志与慈悲之心。我们对苏东坡的理解很容易被他在书画及词章方面的成就而炫目难辨。就如同孔子的弟子评论孔子一样“夫子之道德文章,可得而闻焉,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焉”。就连林语堂先生,也只是深入一层对苏子的人格赞叹有加。但从学佛法的角度来审视,苏东坡是一个真正的“道人”。正是因为他的“道骨”,所以能乐天知命,随缘任运,慈悲利生。他主持修造的“苏堤”,至今被人称道;虽历尽宦海沉浮,但尤能激发这位伟大人格的艺术家创作出超然拔俗的“豪放词”。古代的知识分子也多是“悲愤而后有发”。他们在尘俗的磨难之中,“不怨天,不尤人,反求诸己”,从而守志不渝,寄意山林,参禅问道,寓情于诗书琴画,以抒人生之志;因为这些无情之物,可以尽情诉说自己暂时不能舒展的人生意气。正是这种惕厉省身之功,使得他们志意愈发明净超迈,人生境界自然不断提升,从而促使他们意境开阔,艺术创作渐臻化境,于不期然间创作出传世的作品,而非刻意为之。因为艺术的创作需要艺术的感觉,艺术的感觉就是丰厚淳净的内心对外物的感通能力。内心越清净,就越能感知把握事物本真的一面。只有真实是最感人的,只有真实才是大家普遍认同的,只有真实的才是不朽的。如果没有一个中和清净的心态,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则不免落于媚俗欺世矣。一个艺术家内心的学养厚,则其作品丰润无伦,若所蓄养浅薄,其作品就会单凋苍白。佛法说“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归还此法界”,即此意也,一切的艺术创作皆是自心的外延,此法界即是人人本具之真心。

  由此则知,心性是艺术的根本,其实人生一切莫不由此一心而建立。《华严经》里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此心灵明湛寂,一切众生本自具足,只是众生迷沦物欲,驰骋莫返,故不知生命的真相,而沦为颠倒的众生。孟子曰:人人皆可为尧舜,佛法说:一切众生皆可成佛,都是指众生与佛、凡夫与圣贤皆是此心而作,离此心外,非别有圣贤及佛可成也。由此,孔子的“志于道”,即是致力于对生命及世间真相的追求也。

  若能明此心,则人生之路即可顺理成彰,我们的艺术追求与创作之路自然明朗。《诗经》传唱千古,为历代文人所推崇。之所以有这样的魅力,不仅是其优美简练的言辞,更重要的是其表达的思想完全随顺了心性中和的性情,中正而不失于偏颇。孔子是这样赞美诗经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三个字就是《诗经》的根本旨趣所在。是故古人说:诗本性情。孔子还对大家耳熟能详的《关睢》作了这样的评价:“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虽然关睢是表达青年男子对窈窕淑女的爱慕之心,但其感情的表达恰如其分,没有任何泛滥的情欲,一切的思慕皆止于礼,本乎性情之正。《诗经》中的其它篇章的感情表达例皆如此,正是这种委婉含蓄的中和性情,让人读来如沐春风,给人以心灵的美感。《中庸》里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这和”,即是对“思无邪”最好的注脚。如果一个艺术家能立圣贤之志,反躬内省,洗炼自心,涤除自己性情之偏,遇境随缘,皆念念回归自心,收摄身心,而不是茫然游离于外物之间,必能进德无虞,庶几心性明净,则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艺术创作之路日见明朗,不经意间达到常人难以企及的艺术成就。

  后跋:心光居士的画集将要出版了,实是德至名归。居士力邀我为其画集属一短文,却之不恭,吾又非艺术界人士,隔行若山,无奈惴惴焉筹思数日,捉笔乱涂,吟咏所复,实是所蕴甚薄,卒难成文。如今勉而为之,虚开大口,不惮遗笑于艺林诸方,惟愿与有缘者共识。愿与有缘人,共入佛智海。

  佛子 释弘恩

  2011-3-16

作者:释弘恩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