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一:学书贵在一个“悟”字。悟书作之特色为最难,最重要。运笔使转之法需悟,结构奇巧之能需悟,神采意趣更需悟。且悟神采意趣为最紧要。临习碑帖,字字临习当然重要,然更重要者莫如悟其整篇字韵。得一字字韵,只一字,得整篇字韵精神,进而可以举一反三,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要融汇百家,继承创新,非具悟性且能体会整篇字韵之精神而可为之。一九九一年五月一日.
四:学习书画,观摹临写定要守法,一丝不苟,形神贵似。然创作时,又不要守法,要随心所欲,任意纵横。这样,才能体现出自然,体现出个性特色。守法是一种基本训练,创作则是一种思想感情的表达。一九九一年五月十九日
八:学书要重于学“源”,学“源”则各有本色、个性,各自有各自的面貌。“流”亦要学,只可参阅。常习之,则始终在别人后面爬行,出现新的雷同。现代人作书,容易学到手,因为轻重往复,全在目下,一目了然,易悟其理。习古人书,则难以做到。故需下苦功研究,手摹心追,出现自己的研究成果,出现自己的个性特点。一九九一年五月三十一日
六十:书法,不管是真、草、隶,要出新,出自己的个性,要在长期的磨练中,寻找出一种感觉来。这种感觉,就是出现的特色、个性。抓住这种感觉,拓展出一个新的层面,达到一个质的飞跃。一九九七年七月八日
一八六;我从实践中体会到,要改变自己的常规书风,出现一个新的面貌,新的亮点,必须设法从古人书法中找一种借鉴,一种引路的东西。也就是说,找一种欲改变自己书风的书法范本来刻苦学习才能逐步达到变。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欲从多年的楷书中走出来,向行书发展,在一次出差的机会中,在汾阳书店发现了赵孟的《寿春堂》一册字帖(实是祝三亭临写本),其时,字帖非常缺乏,我得此帖,非常喜爱,认认真真的临习了很长一段时期,其结果打开了我迈向行书的大门。到九十年初,我欲在草书上寻求突破,开始是崇尚傅山、王铎书风,不时临习,后来发现黄山谷《太白忆旧游诗》草书卷本,自觉其个性张扬,爱不释手,又认认真真临习了一段时间,这对我的草书的研进起了很好的作用。二○○五年,从方德祯先生处得傅山先生“千字文”小楷一卷,傅山先生小楷意趣横生,便临习之,这对改变我过去小楷的风格,起了很深刻的作用。就在本年度夏天,我费时一月余,将所得《魏晋唐小楷》一卷书册,全部临习一遍,计有十九米左右,这样,就较巩固地改变了我所书小楷之风格。二○○六年二月
一九五:书法的风格是一种形象,书法的境界是一种气象,是一种寓法于内的自然气象。“兰亭序”、“祭侄稿”为历代书家所祟,为历代书家所学,它的珍贵之处,不是风格问题,是自然气象问题。一种自然的自由放纵,一种自然的随心所欲,一种自然的畅丽豁达,后人达不到那样的高度,是说这种自然气象难以达到,而这种自然气象,又是以不失法度为前提的,以法度为基础的。后人也往往追求这种自然气象,但往往脱离法度,特别是在今天。所以我们说,要创作一件作品,要形成一种风格,可以下上几年工夫,就可能有所成就,若达到一种境界,则非易事,因为,他不仅仅是笔墨使然,而是文化与修养在广度和深度上的积淀升华和凝练所形成的结果。二○○六年八月
二三二:习书者,不知者不难,愈知愈难。不问则不知,愈问愈知不知。不操笔则视之为易,一操笔方觉之不易。知一二易,愈知愈觉不易。
二零一零年四月
作者:袁旭临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