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决策国展50家》访谈

  1、您是什么时候对书法艺术产生兴趣,并走上书法道路的?

  对书法艺术产生兴趣是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时每天下午上课之前都会有一节写字课,用米字格写大楷。可能是因为我叔叔喜欢书法,从小看他写字,我一开始写就比别的同学写的好点。我们的班主任每次看了就说,你写的不错啊,要好好写,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动力。也就是从那时起,每天放学了我就在家练字。没有宣纸,就用普通白纸,用油印机印了米格,写颜真卿的颜勤礼碑。但是要说真正走上书法道路,还是在1992年工作以后,一是时间上充裕了很多,二是接触了本地的一些书法家,向他们请教,还参加了中国书协的书法培训班,慢慢开始对书法有了深入的理解。这个时候书法的字帖也多了起来,我爸出差给我带回来一套上海书法出版社的《书法自学丛帖》,成为了主要的学习工具。现在这套书我还在用,只是翻得封皮都破了。

  7、请谈一下您参加国展创作的经验和心得体会?

  从创作风格上来说,国展的风格要是中庸的,即你不能太张扬,也不能不张扬,要把握好度。你要精心打扮自己,把自己最好的一面拿出来展示,让评委看到你的师承,创作思路,想表达的情感,让评委被你的作品吸引和打动。另一方面,你又得有所克制,把平时的一些过于张扬的东西藏起来,因为这些东西有的人会喜欢,有的人会反感。

  从创作过程来说,要自然而然。这不是说自然地表现出来,而是要表现的自然。一张作品在创作前要认真思考,精心谋篇布局,反复地进行锤炼,然后到书写时要一挥而就,把想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又看不出接凑雕饰的痕迹。我不喜欢那种随便写一张就投的态度,也不喜欢那种把一件作品写个几十上百遍的做法。此外,创作的风格和内容要符合,不要写错字,不要漏字漏句。创作是综合实力的展示,不要光顾着展示某一方面的技法,而忽略了其它。

  还有一点,我觉得要按照自己学书方向去创作,不要为了上展,过度地跟风。也不要为了上展,一味在形式上搞花头。上展、获奖只是一个节点,不是最终的目的。

  8请问您是如何对待继承传统和自我创新这个问题?

  继承传统和自我创新并不矛盾,是一位有抱负的书法家必须要做的事情。而且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创新是必须的,古人就讲过,笔墨当随时代。在我们这样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书法从实用转变纯艺术,更需要我们进行创新。

  继承传统和自我创新是相相辅相成的,不能偏废。创新离不开传统的支撑,没有传统的统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没有生命力的。同时,固守传统不思创新也是不可取的,这样的话书法就不会发展。纵观历代书家,成功者是都在变古创新上取得成就的。

  自我创新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是思想意识的范畴。这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综合,广泛吸收,日积月累才能做的事。不是简单地从形状上改变,从技法上变化就能做到的。更需要有深厚学养、丰富阅历、完善人格为支撑。

  所以先从传统做起,把传统继承好了再去创新,不要为了夺人眼球而故弄玄虚,或者把书法写得稀奇古怪。欧阳中石先生对我说过一句话:不要急着去创新,先把传统弄明白了再说。我的理解,只有在深入传统的基础上,掌握了前人的技法和思想精髓以后,才有资格谈创新。

  18您喜欢在哪种环境下进行创作?以及用笔、墨、纸有什么要求?

  创作的环境我觉得无所谓,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只要台子

  够大,都可以创作。有时被围观了书写,反而有一种兴奋,下笔

  也更大胆。当然,窗明几净,红颜在侧,香烟起,佳乐奏,肯定

  是最好的环境了。

  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书写工具很重要。善书者不择

  纸笔只是一种理想,没有必要以此为追求。我的理解,写哪一路书风就要选择接近于古人书写时的工具来写。比如二王小行书,就是狼毫或兼毫小笔,熟纸,或粉彩,绢等。写张旭怀素等大草,笔锋相对要长些,但不能太大,纸在生熟之间。写宋人行草,笔要略大些,笔肚要丰满,纸也可用半生熟的,等等。不同的笔表现不同的风格。就我而言,我喜欢用兼毫偏软的笔,大小要和字相称,纸喜欢半生熟偏生一些的。至于墨,我一般用红星,写时兑点水。有时也磨点写写。磨墨写小行书比较好。写大字就不高兴了,太费事。

  19、请问您对于书法初学者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

  初学书法首先要先好帖,而且要一以贯之。初入门应该选容易写的书体学,比如楷,隶,篆。现在有人说草书在楷书前,可以先写草书,也没有什么不行。只是我想从楷书等入手,字容易辨识,用笔容易掌握,结体看得清楚。先易何难,何乐不为。选帖还要找自己喜欢的,看得顺眼才有兴趣写下去,如果一看就反胃,怎么能够天天面对呢。再有就是选好了一本帖就要认真写上一年半载,不要写几天就换一本,三头两头换,到头来什么也学不会。

  其次要多交流。找个老师也好,和同道也好,多请教,多交流。关键看人家怎么写,怎么来运笔。现在网络很好,视频很多,有空就多看看,第一步一定要走对了,不然影响到一生。

  再次就是要多练了,不光练还要动脑。临帖时要认真分析字帖上的字,弄明白每一笔的来龙去脉,间架结构,然后再临。临了之后再对照原帖,看哪有不同,再作调整。临的时间长了要会总结,看用笔和间架有哪些特点,进行归纳,变成自己的技术。临习和创作要同时进行,不要怕写得难看,没有人看到。只是创作了,才能把学到的东西运用起来,才会深入脑海,变成习惯。

作者:何勇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