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11-25 13:29
石涛《大江红树图》 纸本手卷 引首:32×98cm 本幅:31.5×59cm
题跋:32×98cm 估价:RMB 10,000,000-12,000,000
备注:
3.孙大光旧藏。孙大光(1917-2005),号“四味书屋”主人,安徽寿县人。原地质矿产部党组书记、部长,富收藏。曾于1987年6月将其藏画161件捐赠安徽省博物馆(今安徽博物院)。《四味书屋珍藏书画集》辑录其藏品,谢稚柳序,黄苗子跋。
《大江红树图》为一纸本淡色小卷,石涛晚年所绘。图左上有石涛隶题诗一联:“大江红树三千里,一路题诗好顺风”。上款属“树翁道长兄先生”,落款“清湘弟大涤子济”,而作图时空为“广陵秋日”。图中绘江岸送别之景。山与陆自远处“包围”画面右侧,“大江”占据画的主要部分。“红树”的表现,多以淡红色赋于山之上,以“红”代“树”,又将船蓬、屋顶以淡红点缀。按诗题分析,“树翁”此行去向西南,则江中二帆,呈西行状。扶杖观者在画下方远望,立足先于船的位置。
石涛晚年的性格是复杂的,绘画面貌也相当丰富,可谓“笔无定姿”,但仍然可见一份天真烂漫。“红树”是一种秋日里的典型意向。石涛在《秋林人醉图》轴中,先后三次题诗追忆一次观赏红叶,可见其晚年的浪漫思想,借“红树”得以表达。此图也托情“红树”,但设色浅淡,在灿烂的生意中,又似带有石涛心灵的眷顾。图画虽为友人作,但其心已入江水、已随叶落,或许因为“树翁”此去,正向着石涛的“清湘”。诗题是积极振奋的,但画中的秋日不是直接的明媚与高爽,有更多石涛自己的思意。
扬州“大涤堂”毕工于清康熙三十二年秋(1693年),这里是石涛的晚年居所。房屋落成后,大致也就是石涛署名“大涤子”之始。扬州历史悠久,商业发达,是古来文士密集之地。石涛晚年的扬州友人中,诗画之友外,又不乏徽商大户,同时前朝遗民也有不少定居于此,他们与石涛均有不同程度的交游。本幅作与“树翁”,朱良志在《石涛研究》中所考评,认为“树翁”是胡琪。胡琪字子树,可能与石涛相识在真州(治所扬子县,今江苏仪征地区),是石涛晚年一位活跃的友人。胡琪曾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为《画谱》作序,亦有可能独立出资刊行《画谱》。据本图石涛题记,胡琪(“树翁”)将由广陵去次“辰沅”。“辰”,为“辰州府”,治所在沅陵县,故连称为“辰沅”。
王原祁 山村雨景图轴
山村雨景图轴 王原祁识
《石渠宝笈初编》卷二十七著有王原祁绢本《山村雨景图》一轴。该轴现藏于台北故宫(《故宫书画图录》第十册 三一九),王原祁自识:“‘近溪幽湿处,全借墨华浓’。唐人此语真所谓‘诗中画’也。偶图数笔,觉满幅冷光,又非画中诗耶?戊子深秋,适树翁老先生南归,言别遂以赠之。其工拙不复问矣。王原祁”。戊子年,是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石、王二人生活时代相近,两张画又均为“树翁”南行而作,若这两位“树翁”为同一人,《山村雨景图》将是为《大江红树图》年代判定的力证(见附图)。
《大江红树图》引首
《大江红树图》启功,谢稚柳题跋
《大江红树图》卷,前有谢稚柳“笑倒北苑”行草引首,1984年春题于北京,画后有徐邦达题七绝一首,启功题七绝两首。三段专家题跋,均在1984年春。印鉴方面,除石涛4印外,仅有孙大光三印,且一枚钤于谢稚柳题后。《中国古代书画目录》对《大江红树图》的著录,是在安徽省博物馆(今安徽博物院)下,编号皖1—451,此后研究者论述该图时,均以为据。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