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7-03-13 12:14
展览海报
展期:2017年3月24日至6月15日
VIP预展:2017年3月18日至23日
3月18日VIP预展活动:17:00|学术交流分享|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C2空间
“真•万众创业”是西蒙•丹尼( Simon Denny) 在中 国大陆首个个展,由OCAT深圳馆于2017年3月24日至6月15日在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C2空间呈现。本展作品均为艺术家特别创作,将继承其一贯融合信息技术与图像历史的视觉表达。艺术家通过对深圳科技生态的深入考察,反思科技产业如何造就新的城市文化景观。展览名称回应着中国当下的“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以深圳的加速主义式生产形态为原点,勾勒全球化网络之下的生产消费特征。
本展内容环绕艺术家于展览筹备期间的调研。艺术家在此期间参观访问了深圳不同类型的文化、科技组织,“世界之窗”(位于深圳市南山区的文化旅游景区,该主题公园占地49万平方米,展示不同国家文化地标的微缩模型,于1994年开园)和华强北电子市场与他本次创作有着直接联系。两者代表着中国城市发展历史中两种特殊的城市景观:前者生发于九十年代对本土文化旅游业的内需——这个主题公园是深圳观看世界的一扇窗口,并为中国观照自身在世界中的位置提供可能;后者则来自经济特区以科技加速推进社会发展的思路。华强北曾一度因其加速主义生产模式为全球所知,其主要步行街也在“封闭”四年后,连同相关地铁站升级重开。西蒙•丹尼关注的不仅是科技,还有与之相关的经济形态,包括注意力和图像的经济。前作例如以还原三星集团“法兰克福宣言”的场景阐释企业的商业哲学(《新经营》/New Management,2014),或者借抽离第12届数字生活设计大会 (DLD-Digital Life Design) 的活动日程检视其行业语言(《你所需要的就是数据》/All You Need is Data,2013),都能体现其研究兴趣。“真•万众创业”某程度上是此延续:主题公园里历经翻模、更换、甚至在各处复制的各色室外大型雕塑,与“万众创业”中由孵化器、加速器机械生产的创业个体们互为观照。艺术家从模型工厂借出以玻璃钢和木料等制作的巨大模型:蘑菇、希腊柱、牌楼、石块……这些被置入展厅的物件,看似特殊又似曾相识,他们可以存活在任何城市的商业空间里而不显突兀,它们像病毒感染一样将各种物理空间变为“非地点”——马克•欧杰 (Marc Auge) 所指的高度同质化、让人们顺畅通过的场所(例如机场)。这些雕塑的寿命短暂,由于不少是应节用品,且被翻模批量生产赋予了高度的替代性,它们在出厂时便已预视其被丢弃、消失的一刻,时刻带着自身的废墟。另一方面,艺术家关于华强北市场的符号提炼则更为直观地阐释了科技产业对都市景观的不断重塑。在华强北多个科技产品市场大举撤换展示柜,转变为极简风格,甚至有实验室美学的隔间之时,西蒙•丹尼回收了其中几个遭废弃的玻璃柜台,并对它们进行复制、再加以绘制创作,正如在《区块链的未来状态》(Blockchain Future States,2016)中所呈现多版本的游戏《战国风云》一样,这沿用了他一贯的创作手法。“
“真•万众创业”是英文展览名称“Real Mass Entrepreneurship”的中译。翻译聚焦其“真”:到底以电子和虚拟产品之称的市场,造就了怎样的现实?中译展览名称的间隔号(有人称之为音界号),原用于外国人名和少数民族人名的内部分界、书名和篇章的分界,后来开始泛滥于电脑游戏、电影——它们以这个悬浮的标点来并列不同的名词,其中较为人熟知的例子是某个以三国为背景的日本格斗游戏。展名中看似轻浮、泛流行的标点符号“•”所带来的停顿,所悬置的是语义系统之外的关系,借书写形式强调一种“置身事外”的、维度上的距离, 犹如“世界之窗”中的游客,以俯视角度观看曼哈顿、巴黎铁塔、吴哥窟等微缩景观。全球化经济下的深圳常被解读为“世界工厂”或“山寨”之地,然而西蒙•丹尼希望独立于“西方”这个“中心”之外,透过“世界之窗”与华强北市场捕捉这个城市对世界的想象,并在此重新思考“全球”和“国际”的替代形式。策展人和艺术家在筹备展览期间,无意中得知展览英文标题中的“Real Mass”也是一个健身营养品品牌。它巧合地诠释了城市景观的更新原理:在健身增肌过程中,肌肉需经过组织被轻微破坏和撕裂,再加上能量的大量补充才得以生成,正如同世界上不少地区更新其城市肌理的方式。
对于西蒙•丹尼,“万众创业”的概念不仅是社会性的经济行为,更暗含生产系统中“个体”的大量复制与更替。全球网络下,象征着新兴能量的创新创业个体受编写的神话引诱而至,通过孵化、加速等方式快速注入科学经济,成为大众的一员。犹如流水线生产而出,这些个体像是展示柜中待选的物品,呈现出另一种意义上的生产与消费。
关于艺术家
西蒙 • 丹尼, 1982年生于新西兰奥克兰, 现工作、 生活于德国柏林。 他是2012年巴塞尔艺术展第十四届Baloise Art Prize 的获得者, 曾代表新西兰参加2015年的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 他曾于新西兰国立博物馆(惠灵顿, 2016 ) 、 WIELS当代艺术中心(布鲁塞尔, 2016)、 蛇形画廊(伦敦, 2015)、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PS1展馆(纽约, 2015)、阿斯彭艺术博物馆(阿斯彭, 2012)等世界范围内的艺术机构举办个展。他参与的重要展览包括:“HACK SPACE”( chi K11美术馆,上海, 2016);第九届柏林双年展(柏林, 2016);“情感供应链”(扎布罗多维克 茨收藏馆,伦敦,2016);第六届莫斯科当代艺术双年展(莫斯科,2015);第十三届里昂双年展(里昂,2015);“后网络艺术”(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4);“图像进入雕塑”(蓬皮杜中心,巴黎,2013);“百科宫殿”(第五十五届威尼斯双年展,威尼斯,2013);“远程遥控”(伦敦当代艺术学院,伦敦,2012);第一届布鲁塞尔双年展(布鲁塞尔,2008);第十六届悉尼双年展(悉尼,2008);“展望”(惠灵顿城市艺术馆,惠灵顿,2007);第二届奥克兰三年展(奥克兰,2004)等。
关于OCAT深圳馆
OCAT深圳馆是OCAT成立最早的机构,也是馆群中的总馆。其前身为OCT当代艺术中心,长期致力于国内和国际当代艺术和理论的实践和研究。从2005年开创至今,OCAT深圳馆一直围绕着艺术的创作和思考而展开其策展、研究和收藏工作。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