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与恩师阎振铎先生在北京怀柔“濂泉响谷”小憩
那是1995年吧,刘文星来北京画院跟着我进修油画。当时,他已从北京教育学院美术系毕业,并从事美工工作多年。来画院时,他拿来了他的很多绘画和书法作品让我看。我的印象是他有很好的绘画基础,爱好广泛,并有一颗献身艺术的赤子之心。这从他上学与工作期间就利用一切机会,遵循前辈的足迹遍走祖国名山大川、思考为人与绘画的真谛中就能看出。来画院进修后,他越发勤奋。随着修养的深化,逐渐领悟到:外在物象、形、色与绘画基本规律间,因人、因情、因性而迹化成完美作品的绘画的奥妙。并用画笔在画幅中去寻找心得。这期间,他的创作是丰富的,并展现了新的面貌。
近来,他拿了一批他的作品。首先,跃入我眼帘的是几幅表现燕山山脉的作品。无论是岩石裸露、植被稀疏的莽山荒野,还是长城绵延、镝楼点点的崇山峻岭,那些线条色块的咬合,淡赭与苍翠的叠砌,尽显出无比的清新与充满生命的活力,画面肌理的薄施厚涂彰显出苍茫旷古的意味。应当说,他已悟道并推开了绘画艺术创作的堂奥之门。我为他由衷地高兴!
还记得在他来画院进修两年后,一天,他突然跟我说,他想辞职。我愣在那里心想:是否我害了他?!他看到我惊奇的样子,说出了他的计划,我的心才踏实下来。为了绘画,他打破稳定的职业,就是为了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圆绘画之梦!快七年了,这期间,他多次参加了全国美展并获奖,加入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其间的酸、甜、苦、辣,局外人是很难体会的。
在强调多元并存、个性化发展的艺术园地里,呼唤“精神家园”已成为共识,继而成为时尚。然而我们见到的艺术作品展示中,太多的内涵苍白,语汇贫乏的“翻版”画面(样式的更是精神的)。因为是“翻版”,故而失掉了“原版”具有的“精气与神韵”。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翻版”者不以为耻,而美其名日:“野性的创造”。究其原因,是我们被“倒挂”久了。缺失了起码的价值判断。
令人高兴的是,一大批健康有为的青年与时代同步崛起!在他们眼中,事事充满诗意,处处饱含审美意味。他们痴迷其中。多角度、多侧面反复地把玩、吟咏;这一丝浓浓的乡情,幻化出无限的创作灵感;这一捧芬芳的乡土,就是自己魂牵梦系的家园。
刘文星今天的画集,只是他的一点心得。但我们已能见到,他把一种体会变成一种情境;把瞬间变为永恒----一种心境的永恒。这种奉献是珍贵的,在今天更是值得珍重。
这是一个有作为的人,这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
作者:阎振铎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