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隐形的痛觉:姚承语的艺术介入与现实解构

2023-01-13 14:23

All in all it's just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All in all you're just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 Pink Floyd,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art 2)

艺术从来不仅是个体表达的媒介,它更是一种穿透历史与现实、激发社会共鸣与变革的力量。然而,当艺术触及边缘群体的叙事,它便不可避免地落入重述创伤与浪漫化压迫经验的悖论之中。在再现与挪用、聆听与消费之间,艺术是否能够真正赋予沉默者以话语权,而非让他们的痛苦仅作为象征性的商品流通?这不仅是伦理层面的诘问,更是所有以社会议题为核心的创作者无法回避的思想困境。

姚承语的作品在共情与批判之间游走,既非对边缘处境的单向控诉,也非对个体经验的情感化呈现。她通过媒介的转化与观众的主动介入,使艺术成为对社会认知体系的解构与重塑。她的创作游离于现实与虚构、情感与理性、仪式与反讽的交汇点,使观者无法停留于旁观的位置,而是被裹挟进问题的漩涡,成为一场审视、自省乃至共谋的参与者。在她的艺术中,沉默的声音不仅被聆听,而是成为对话的主体,突破观看的被动性,直指人们对压迫与共情的复杂关系。

姚承语,现居伦敦的新兴艺术家,以独特的视觉语言探寻人性在脆弱与力量之间的张力。她的实践横跨影像及多种数字媒介,以情感联结为核心,试图在观众的共鸣中激发对现实结构的再认识。她擅长运用反常规的怪诞美学与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图像语言,瓦解既定的美学范式,同时揭示艺术如何在审美化与消费化的逻辑中被规训、折叠乃至异化。

然而,她的创作并非仅是形式上的颠覆,而是一种更深层的批判性思考。她拒绝艺术沦为被动的感官愉悦,而是将其作为思辨与介入现实的媒介,使观者无法逃避社会机制所遮蔽的真实。通过视觉与叙事的解构,她在感知层面制造错位,让观众在共鸣与不适间游移,迫使其重新审视自身的位置及艺术的伦理困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154b4b2f8c20bafe8c685e102f3bd059.png

她的早期创作以实验影像为核心,例如《爱(图1)》,以极具主观性的影像语言剖析青春期被精神疾病困扰时的内在世界。作品在视觉与听觉的极端张力中建构了一种超现实的体验,既似幻觉,又似噩梦般的潜意识流动,折射出精神状态在现实与虚构、清醒与混沌之间的游移。然而,姚承语逐渐意识到,移动影像的线性叙事结构在信息传达与感知触达上存在先天限制,无法完全打破观看者与作品之间的界限,也无法使观众真正嵌入情境之中,去体验被再现的经验本身。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88faa8ce405874baf7d1fbad0b736aba.png

基于对媒介局限性的反思,她在近期作品《不予提供(图2)》中,开始从宏观的数字叙事转向“档案”作为可触媒介的深层探索。在这场实践中,艺术不再仅仅依赖影像的动态流变,而是借由档案的编织、碎片的拼贴与多层次的叙述策略,使观看不再是单向的吸收,而是变成一种可供进入、质疑与再建构的沉浸性体验。这种转向不仅是媒介的更迭,更是对艺术如何承载真实、如何在观看与行动之间建立更紧密关联的进一步思辨。

姚承语的创作深植于社会现实,她的灵感来源于那些被忽视、被压抑的个体经验,并通过实验性的视觉叙事赋予其新的话语权。在她的实践中,艺术不仅是再现或记录,更是一种媒介策略,一种对既定权力结构与叙事机制的拆解与重构。2023年之前,她最具代表性的数字作品之一《不予提供》正是这一创作理念的集中体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334e7d2fa5b543ade14ca0c3f6db72a6.png

这款网页视觉游戏以虚构档案的方式构建了一座异世界的育英實驗第壹中學,如图3和图4 中, 玩家在其中游走于扭曲的教学楼、压抑的宿舍区、幽暗的体育馆等空间, 在碎片化的信息拼凑中揭开深埋其中的历史。然而,这些历史并非纯粹的虚构,而是现实经验的隐喻性再现。

《不予提供》的文本与图像素材均取材于现实社会中因教育压力而自杀的青少年案例。超过80位志愿者向姚承语分享了他们的亲身经历,为作品提供了大量真实素材。她在对这些故事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借助黑色幽默的“游戏”机制进行解构,使其超越单向的控诉转化为一种思辨性的体验。在这里,痛苦并未被戏剧化或符号化,而是被内嵌入交互之中,使玩家在探索的过程中直面教育系统的暴力结构。游戏的机制剥夺了旁观的可能性,使观者无法以安全的距离去消解其中的现实指涉,而是被迫成为困境的见证者与承受者。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情感张力,更在观看与行动、感知与反思之间搭建了一座无可回避的桥梁,促使玩家在交互中重新审视现实社会中制度性压迫的隐秘运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7890009ee7cec7ab8b5efa4c86b70f83.png

值得注意的是,《不予提供》同时也是姚承语与美国亚裔音乐人Sourlyx的首次合作。Sourlyx作为志愿者之一为作品创作了音乐,将其推进到更高层次的沉浸式体验。游戏中的音乐不仅作为情绪背景存在,还与视觉叙事并置,强化了游戏的多感官冲击,使玩家在声音、视觉、互动的多重压迫下切实感受到无助和紧迫感。这不仅是一种艺术实验,更是一次利用数字技术进行社会批判的尝试。

姚承语的数字实践深受图文游戏的影响,她在学生时代曾沉迷于这类叙事模式,并从中意识到互动媒介如何能够突破传统艺术的观赏模式,使作品成为一种体验,而非静态的观看。她将这种形式转化为批判工具,在图5可以看到,通过游戏规则、视觉压迫和文本碎片的方式,让玩家成为故事的一部分。这种媒介的选择并非偶然,而是一种反抗——拒绝让观众置身事外,而是迫使他们成为问题的一部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dc44d4049fd4c98e57d6e0fca7a5888e.png

姚承语的媒介转变并非单纯的技术探索,而是她对艺术社会功能的重新定位。从关注个体情感到审视社会边缘群体,她的作品逐步从自我表达走向更具公共性的批判叙事。她通过数字媒介打破了传统艺术的被动观看方式,让观众不再是欣赏者,而是被迫介入其中的“共犯”或是”受害者”。

《不予提供》不仅是对教育体制的抗议,更是对艺术本身局限性的挑战。传统绘画无法承载这种多层次的叙事,也无法提供真正的沉浸感,而数字媒介却能让观众成为故事的一部分,使他们在互动中体验社会压迫的实质。这是一种艺术策略,也是一种政治策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6249d990865075074f65fd41dcab54e9.png

姚承语的艺术实践展现了从影像到”艺术游戏”的深刻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是媒介形式的变化,更是她对情感真实性与观众参与方式的重新探索。早期的实验影像《爱》, 再到《I Just Wanna Make You Something Beautiful(图6)》,她借助Touch Designer的生成与交互技术,与美国乐队Industries of the Blind合作,将音乐与画面融为一体,创造出浓烈而疗愈的视听体验,让观众沉浸于一个虚拟的情感空间。

从《爱》到《不予提供》,姚承语的创作路径折射了技术便利与情感真实性之间的微妙张力。如果说她早期的作品仍然以个体体验为核心,那么随着媒介的转型,她的艺术逐渐深入公共性议题,转向对社会问题的批判。她的作品不再是单纯的情感释放,而是利用媒介的互动性,迫使观众进入那些被忽视的社会议题,使艺术成为现实的一部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e337950d4728654e0d38857cfe532010.png

姚承语的创作始终站在媒介实验与社会批判的交汇点。她不断寻找突破边界的方法,让艺术成为介入现实的一种手段。《不予提供》不仅是一件作品,更是一种对抗,它以游戏的方式揭露现实的残酷,以交互的沉浸性迫使观众成为社会议题的见证者。

未来,姚承语将继续深化她的数字实践,挑战艺术的边界,并探索更多让观众主动参与、打破沉默的形式。她的目标不仅是创造更具冲击力的视觉体验,更是让艺术成为真正的社会行动,让隐藏的压迫被看见,让沉默的声音得到回应。(作者:王丽静)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