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线条的魅力

  中国画中讲究运用线条来表现画家的思想、意念、情感,以特有的线条表现力来构造抽象性、抒情性以及装饰性。如高古游丝描、铁线描、曹衣出水描等十八种描法。对于中国画中线条的研究,有学者指出,中国画中的线条,不只是轮廓线与结构线,更是艺术家情感波动的记录,线条虽然是一种表现形式,但线条却能在不同的表现手法中引起神色迥异的形象联想和意趣的启迪。中国画发展到今天,完全依据传统的观点去运用线条显然已经不合时宜,在传统的基础上,突破线条的“被动性”成为诸多艺术家的选择。

  2011年7月22日,杨福音个展“旷远的担当”在北京恭王府安善堂举办。所谓旷远的担当,是指杨福音的艺术创作,不仅在继承传统水墨精神方面有所担当,更是在当代社会,开拓了中国画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杨福音出生在20世纪40年代,从小浸淫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不仅深得其中之精髓,更是紧随时代,以一种独特的叙事美学与风格自觉,在艺术道路出探索出既有古韵精神又具当代特色的创作之道。最令人称道的是杨福音的用线,他的线条构建了画面的中心,也就是说,他塑造的形象是为线条服务的,这就有悖于传统绘画中线条处于为主体服务的叙述性与装饰性,他使用线条与画面的构成关系和线条自身的韵律感,来展现艺术之为形式美的独特魅力。借用艺术家自己的话说,即是“反线”,线条不再只是线条,不再只是形体和内容的附着,而是情绪、禀性和素养的集合落点。线条从古至今在文化的变异中的加减乘除般的沿革,到了他那里剩下的就是“极简”,这是一种具有当代内涵的异常表达。

  以人物作品《怀新》为例,杨福音以简约的线条、流畅的笔法,塑造出一位女性形象,或谓之母亲形象,极简中富于张力,构成中极具章法,令人感叹的是,并不是母亲的形象有多传神,关键在于艺术家对于线条的控制力已甄化境。正所谓“此线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现”,使人徜徉于线条的世界不能自拨。寥寥数笔,竟能将女性婉约、富贵的气质体现的淋漓尽致,不得不感慨线条的魅力,进而感慨艺术家的艺术造诣可谓登封造极。整个画面没有华丽的色彩,没有浮夸的构图,但却构成一种直慑从视觉到心灵的艺术之美,这正是艺术家的灵性所在。

  策展人李鑫在其评论文章写写道,观福音老师的绘画,不仅是视觉的享受,同时是诉诸心灵的乐曲,观他的画心里会自然涌出古琴的清音,让人感受到嵇康所描述的:“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那种妙不可言。在我看来,只有两个字:舒服,何止舒服,简直太舒服了!

作者:齐廷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