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永恒的人性
女性艺术家及其艺术创作是一个“非常当下”的问题。这就是说,女性艺术作品不止是男性关注,女性自身也关注。女性艺术家的视角、经验、判断、观念都负载在雌性的生理特征躯干上和雌性的脑部结构里,她们的生命意识,对情感的细微体察和对天地万物的交融感悟,一直深刻地凸现在女性艺术家的创作中。
艺术是人创造的,艺术视野无法忽视男性和女性。女性不仅有独特的视觉形象识别特征,还是一个科学意义的生命系统和哲学意义的精神系统。《流动艺术——女性艺术的自我镜像》为人们理解和思考女艺术家与她们的艺术创作活动,打开了一扇窗户,提供了一个思路,给当今的艺术人生以启示。这种启示带有艺术的终极价值问题,如英国美学家赫伯特•里德所言:“艺术的终极价值远远超越了艺术家个人及其所处的时代与环境;在历史的衰变沉浮之中,艺术家付出的努力将会被外来的力量——一种他本人预想不到的,同他所倡导的价值无关的力量——所扩大或抵消,发扬或摈弃。尽管如此,艺术家仍然坚信自己作品中的艺术价值在于表现了永恒的人性”。
艺术像绿荫一般
当我自己很舒服的时候,自己很有生命力的时候,很和谐的时候,我身边的人就很舒服,很和谐。我自身需要用画画来让自己抒发,来养育我的生命,滋养我的精神和心灵,让自己活得很好。这样,我画出来的东西就会不知不觉传染给你某种气息,某些精神上的东西。我让我的画象一棵树一样去生长,我给它雨露,给它阳光,给它施肥,然后呢,它又给我和观众带来绿荫,带来氧气。从宏观上来说,人是多面的,多维度的,而作品只是其中一个点或者一条线。打个比方说,如果我是一棵树的话,我的画只是这棵树上的一根枝或一片叶子,二者是一体的,但也不必窥豹一斑。
“精神的我”和“日常的我”
我觉得人要有智慧,要明白事情的真相,能够把生活中的各种烦恼转换为祥和,然后把祥和上升到智慧。这样就可以去承受、包容并感受所有的东西,活得身心健康,不会凡事怨天尤人。婚姻中的两个人各自都有“精神的我”和“日常的我 ”两种状态,两个人加起来等于有了四种状态,如果能既各自独立,又互相交融,相互配合补充,就会很和谐。产生冲突没有关系,我们总会想到办法找到平衡点,这一点跟我的创作很像,当冲突以“和”呈现时,魅力也有了。我和我先生一路牵手走来,分工合作,很愉快,很幸福。我承担了家中大部分的家务,可以边做边思考一些问题,很多思想上的火花和创作上的灵感都产生于其中呢。只要调适好轻重缓急,就没什么,反正吃喝拉撒睡也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嘛,没有理由为了自己的艺术而去让别人承担。精力有限,就尽可能在某些方面做些减法。其实也没什么大道理,有一点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用爱和理解培育婚姻,反过来,婚姻也养育了我们自己的生活,让各自的精神、肉体抒发,精神得到一种宁静、祥和,而我的创作状态也得以滋养。
时尚是艺术的敌人
有句老话说,时尚是艺术的敌人。很长时间以来,艺术和时尚彼此心存傲慢与偏见,当二者不期而遇时,互相只当对方是透明。而眼下,双方似乎已逐渐抛弃了成见,渴望对话、交叉,希望拧成一股绳好共同受益。艺术创作完全是艺术家“自我放任”的行为,不用考虑别人的眼光,因为它只是艺术家的个人梦想。而时尚设计是有内在实用性的,不完全由着个人性子来。当今世界上有不少时尚界大师却能把艺术创作中的天马行空与时尚的内在实用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在今天的都市生活里,时尚已不仅仅指人们的着装打扮,它还延伸到了生活理念、娱乐休闲方式、工作以及消费观念等等领域,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我长期生活在广州这样的城市里,时尚作为一种元素或者一种感觉自然而然就进入到我的视野和创作中,有感而发嘛。
我脑袋像长了八个长长的触角
每天除了画画,读书思考写写东西,看片子,听音乐,处理一些杂务之外,就不剩什么时间了。完全过的是创作者的生活,也不大跟其他人来往,拒绝一切社交活动。不过会每周爬爬山或者去大街小巷漫步,看人看自然。基本上我都沉浸在一个自己的气场里,无论是独处还是混迹人群中,我脑袋上都会像长了八个长长的触角,随时准备接收各种新鲜事物的讯息,久了,心里就会有一种声音出来,这个声音会引导我去产生新的行动。最近晚上睡觉前喜欢看绘本漫画书,都是80’后、90’后的作品,很轻松、幽默,他们的很多思维和想法都跟60、70年代的人不同,我倒觉得特别过瘾。
她喜欢什么,忧虑什么
新的创作作品是如何构思的,我自己也很难用几句话解释清楚。大体上来说,我是在创造一些人物,以此诱发去想象人物背后的故事,营造想象中的某种环境和气氛。我在画中表达一种感情,或刻画一种个性,或描绘一种生命和内心状态的外观,抒发一种从我心里散发出来的东西。这种东西,在人生中本来就有,我只是对其加以提炼、想象、重构、衍生,把这种气息通过画传送给看到它的人,如果它波动了你心灵的最细微的那个柔软 地方,或者润化了你内心的某种枯竭,那你就会有感觉。我有时会把一幅画构思成一个舞台,虚构的人物就是我的演员,我为她设计服饰、道具,配置色彩,安置空间,想象表情,让她替我讲述故事。我一边画会一边想象:她喜欢什么,忧虑什么,感情如何,性格怎样,什么身份,她心里在想些什么,为什么......,而那段时间我会沉浸在这种感觉里,很好玩。
让心灵更环保
我觉得我们这一代太幸福了,就是太逢时了。我想怎么 画就怎么画,我可以只思考我是不是我自己,我的脚站在什么地方,我的内心在散发着什么。我可以把我的内心、我的思想、我的感觉尽情尽兴地抒发到作品里面,这让我的心灵可以和创作贴得很近。所以绘画就我而言永远不会过时。人最难得可贵的是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且精神和肉体都达到一种极致的、一种美好的状态,这是一种非常幸福的时刻。
我要让自己和艺术更靠近人和自然,让心灵更环保,而不是令观众花费很大力气去猜测我在说什么。对待艺术时,我相信感觉,欣赏艺术不需要借重艺术理论, 相信自己的心灵和感应。
“知足常乐”和“不断进取”,这两个词在我的生活和艺术创作中和平共处。
作者:万晓笳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