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当旧文化成为主流,必然会阻碍到新文化的发展,此时理应推倒重来;当人们逐渐淡忘优秀文化传统的时候,也理应对传统文化重新加以认识,师法古代文化合理的内涵也是必要的。
王原祁,字茂京,号麓台,江苏太仓人(1642—1715年)。是清初时偏爱师古的山水画家之一,是当时得令的娄东派旗手。影响殊深,也是董其昌理论的实践者和推广者。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登弟后专心画学,为清初山水画家王时敏之孙,并得祖父真传,他的山水画受王时敏的影响极深;王时敏在明代为官二十六年;“持节衔命,渡钱塘、入豫章、涉沅湘、逾闽峤,足迹几半天下。”这里说的“涉沅湘”,令我想起了1985年7月敦煌之游,回程时由宜昌乘火车经湘西石门至大庸一段之所见,目睹了铁路两旁的景物宛如王时敏的山水画,一个个绿油油的小山岗上很奇特地放着一块块很大的石头,彷彿如人工摆放上去一样,这在其它地方是不多见的,故此一般人是很难理解他们画山水画怎么画那么多石头在山岗上(似是造景),其实当人们看到真实景物的时候,即会发现他们不是那样刻板地去临古和造景,亦未尝不以天地为师,说他们不写生着实有点冤枉。“四王”口口声声说临古,其实都带着自己主观性去吸收前人的养分,故临谁不象谁,摹谁不象谁;是所谓“兼擅”式的再创造。
王原祁的山水画注重法度,求稳重,不轻易下笔,并以黄公望为主摹对象,尤喜黄公望的“浅降法”,用笔比黄还要稳重,所谓“笔端金刚杵”,高度提炼古人的笔法,达到极致之醇和,以脱习气。
家藏王原祁《拟大痴笔山水画》立幅,水墨绢本(疏眼绢),上题云:“宗翁老公祖宗台,清风峻望,卓然不群,真与海沂公后先辉映;佩刀可赠行;致三公知不远也。星海朱子,久趋,绛帐颂述时雨春风,津津不置,其初至京即索拙笔为赠,于今已三年矣,曹务孔繁,时多作辍,兹捧檄将归促迫,姑成仿大痴法而不复设色者以 神君至洁、至真、亦惟俟素为称耳。时康熙甲午初夏原祁时年七十有三。”(王原祁作画很慢,一般要十天八天才能完成一幅画,有时甚至要一个月,此画为朋友促迫,故懒于着色,美言几句就算数了)。画的右下角,有道咸间上海收藏家徐渭仁(紫珊)藏章,“徐紫珊祕箧印”,徐精鉴别,富收藏,此画可能把它当成近人画,不太珍重,长年悬挂,绢地尘封后发黄,加上是疏眼绢,略显古旧,墨色稀薄了点,然整幅画无论构图以及用笔都俨然为其晚年所为,笔力雄健简括,处处见笔,处处有形;水墨之作,特显其“浅降法”之特色,淡而有书卷气,韵味淳厚,一丘一壑极尽空灵,虽写于垂暮之年而构图不松不散实属难得。
吴泰
2007年2月1日
作者:吴泰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