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转型期造型基础教学之困境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式向大众化转变,美术院校造型学科第一学年的基础训练,不再各自为政而被统一到共同的基础大平台,由新登台的基础部实施打通教学。在这样一个时期,造型基础教学必将面临种种前所未有的问题。

  

  造型学科第一学年跨专业的基础教学,是以“基础”能否适应各专业或专业方向发展的要求为前提的。因此,我们首先得弄清何为“基础”?包括哪些内容?涉及哪些范围?跟各专业或专业方向有何内在的联系?若这些问题不解决好便无法制订可行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课程方案,以致影响教学的具体实施。

  我们一方面要对过去的经验认真总结、疏理,吸取合理的因素;另一方面须脚踏实地的进行教学实践和研究。“基础”不能脱离现实而必须得到实践的检验方能“定位”,可如今我们实践了多少?依靠什么途径?怎样才能真正体现“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办学思想?事实上,我们只不过摸着石头过河罢了。盖造型基础是造型学科建设的伊始,基础与专业一脉相承,各系在加大力度整改专业或专业方向的同时,诚然要给基础部的教学带来更多不稳定的因素。比如,基础课程设置及其教学内容能否与造型学科各专业(尤其是改革中的专业)相适应?学生修完一年级课程之后,能否顺利地进入各系继续下一阶段的学习?等等。我们实施打通基础教学,不可能也不应该面面俱到或者迁就、迎合任何一个专业或专业方向,而是立足共性基础的层面和角度研究、领悟造型艺术的普遍规律,探讨各门学科相互间的联系和影响之可能性,因而在短时间内无法象过去那样直接渗透专业的影响,满足专业或专业方向的实际需求;再则,国家教育部根据大众化办学的目标定位,对四年制本科教学的总学时量作了严格的限制,相应地压缩了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第一学年专业必修课的学时量远不及从前了。然而,我们对基础教学的整体要求却没有降低,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则有增无减,如何按照新时期规定的教学时数完成教学计划、确保教学的质量?质量的标准是什么?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

  大众化办学必然带来大规模扩招,其结果是生源质量大幅度下降。这是毋容置疑的铁的事实。

  扩招实则“量”的急剧扩大,考生由过去少数乍然变成今天浩浩荡荡的大军,数以万计“大众型”子弟幸运地进入全国著名美术院校。我们不无惊讶地发现,新生中除少数来自于附中或美术职中,其余大都为普通应届高中生,其中许多人接受考前培训还不足一年,甚至才三、四个月。这不能不算一个奇迹。

  每年,从考前培训到新生录取,整个过程已是一种规范化的运作,主要贯穿以下三个环节——培训、考试、评分。

  考前培训尤其是各种个体形式的培训,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教育,美术院校富有经验的教师以及具备实力的在校生、毕业生以不同的方式参与了这种教育,他们确实为美术院校培养了大批合格的后备生。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其中许多形形色色的培训班更多的是一种生存状态的反映:随时随地挂招牌做广告拉生源,一派热火朝天、激烈竞争的景象。培训与被培训之间你情我愿,只要能够考取就行,故此类培训班不可能实行真正意义上的造型基础教学,而实质是“应试技能”训练,教师千方百计地获取有关考试的信息,然后针对考试的具体要求进行示范,学生则根据老师的示范或提示反复练习,直到运用自如。由于考生一开始就进入这样一类“快餐班” 接受“训练”,自然而然地不可避免地滑向概念化、简单化、程式化,因而画素描不注重对象的结构特征,画色彩不注重对象的真实色调,画速写不注重自身的感受——一言以蔽之,考生仅仅掌握了一些应试方法或技巧而非实际基础能力。

  这种“应试技能”训练对于考试确能收到“立竿见影”之效,且省时、省力、省钱,何乐不为。不过,考生在考试过程中还得靠些运气才能取胜,就是说,要看手头应试技巧能否与考试内容相一致。近年来,美术院校普遍采用了默写或半默写题(包括素描、色彩、速写),其中有与“快餐班”的训练内容不谋而合的,故许多考生对于拿高分一如轻车熟道似的有十足的把握。可是,如此轻易得来的高分除了证明运气又能说明什么?

  说到评分,那是相当规范而标准的一套运作,可评分常常制造戏剧性。首先,该由谁来评?由于扩招,评分工作量大幅度增加,因而需要大量教师参与,这些教师皆来自不同的行当,所学五花八门,往往不能完全“对号入座”,难免造成专业上的“错位”。比如,让拉二胡的评钢琴,通俗唱法的评美声,虽然个个都是“行家”,但毕竟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无法统一、准确地把握尺度。其次,评分——几乎各院校一个样,均采取先个人、后小组、再集体轮番淘汰的办法,而问题多出在个人那里……。由于艺术学科的特殊性,我们至今仍然没有更好的办法把好评分这一关。

  ……不消说,任何一位有志于美术事业的考生必然经历上述几个环节,这些环节也必然地对考生产生重要的作用。盖考试和评分的主动权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我们可以通过总结经验教训予以改进,而那些考前“快餐班”所进行的“应试技能”训练,在全国各地拥有广泛的市场,现在乃至将来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不良影响。

  三

  随着市场竞争,美术院校中的设计学科日益壮大,造型学科则逐渐衰弱,这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所谓竞争,主要是来自于生源的竞争。我们似乎默认这样一个事实:考不上文理科大学的转向美术院校,而够不上设计学科的则转向造型学科(除少数考生之外)。过去,造型学科中曾是热门的专业有些已经沦为冷门,这些专业所属的系科甚至无法完成招生的指标。造型学科能否继续拥有优秀的生源,能否按照我们的办学理念发展、生存下去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大众化”教育,是多种办学形式和学术层次并存的教育,事实上,不同类型的院校是根据自身不同的条件确定其办学目标。我们热切地呼唤精英型人才,渴望着以“精英”推动“大众”。而所有这一切,当从基础教学开始。

  四

  实施教学,师资是根本。大众化教育目标确定之后,不是对师资的要求降低了,而是提高了。

  第一学年造型学科的基础教学,教师面对的是起点低,对基础理论缺乏认识、对基本技能尚未熟悉的新生,尤其是他们当中的一部分在考前“快餐班”沾染这样或那样的习气,须要教师耐心地从多个角度、层面引导启发,纠正其错误。因此,教师首先得具备良好的工作作风,较全面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鉴赏能力,较高的从事教学与创作的水平和经验;其次,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不能单一(要同时胜任两门以上的课程),要了解造型学科不同专业或专业方向的基本特点及其相互间的联系,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具体问题;再则,教师在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必然要消耗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师资队伍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合理的年龄结构。

  由于扩招、基础部新来乍到,师生比例十分悬殊(以广州美院、中央美院、中国美院为例,基础部师生比例远远大于任何一个教学单位),教师普遍以超负荷的任课强度完成教学任务(即便年轻人,也难于适应这样的强度)。虽然,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向造型学科各个系或校外聘请教师,然而,在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管理的协调统一以及教学质量的评估与监控等方面存在着隐患。这是不能不认真思考的问题。

  ……

  注:本文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学报2005年第4期发表

作者:黄增炎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