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他的意义,就在于他的存在、他的参与

His Meaning Lies in His Existence and His Participation——About Jin Zhiqiang's Paintings

  【编者按】艺术家的天职就是发现美,创造美。金志强作为风景画家,有别于常人的地方就在于他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股“羊”般倔强的创作精神。他在自然中寻找“自我”,寻找自我感情与自然相契合的那群山羊、那片核桃树、那洋溢的小河、那座石头村子、那无垠的大山、那即将消逝的街景……在写生与创作中,他把自己融入自然,顺其自然。既不自然主义地照搬,也不杜撰生硬的图像结构形式。他的笔下,既有客观现实中自然的美,又有着他真情实感所人化了的自然美。“我就相信我的眼睛”、“我就想’这样‘再现自然表达自己的情感”、“我就要这样在画面上倒腾着”、“我就要参与上河会馆这样的活动”……这就是羊一般倔强的金志强。

  在艺术品市场化的今天,我们转过头来看看这个“羊一般倔强”的艺术家的作品及创作精神,他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他的创作精神、他的创作体系、他的创作价值,市场界、学术界、媒体界应该给予重新的审视与关注。

  《艺术视野》记者周进(以下简称周):您作为昆明创库的发起与组织者之一,请详细的介绍一下创库的基本情况与在云南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金志强作为第一批入住创库的艺术家,请您以创库为线索介绍一下金志强的创作历程。

  艺术家唐志冈(以下简称唐):

  如果要讲到创库,就必须讲到我们刚刚在创库举行的“90年代的云南当代艺术”VIP画册发布会,会议上赋予了昆明创库一个新的定位。创库的前身就是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叶永青和张晓刚建立的上河会馆,创库是在上河会馆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从八十年代的“申社诗人画会”到“85年云南新具象”再到“九十年代的云南当代艺术”最后到现在的云南整个当代艺术的格局,创库是一个艺术之果。创库现在的模式是九十年代上河会馆模式的放大化,从以往艺术服务于大众的角色转换为艺术创作为己任的创作空间,曾一度聚集了像陈流、和丽斌、胡军强、朱发东、李季、栾小杰、金志强、刘亚伟、段玉海、武俊、孙国娟、毛旭辉、潘德海、唐志冈、叶永青、张晓刚等一批知名的艺术家。

  金志强曾在云南艺术学院受过专业的训练,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的他曾经参加过多次全国美展并获过奖,但是又没有借助美术家协会这个台阶往上走,最终成为官方优秀艺术家。同样金志强作为第一批进入创库的艺术家,积极调整自己的绘画方式,积极的介入创库组织的各项活动。这一时期他的创作没有明确的创作主题,既不是革命历史画题材又不似当代艺术那样针对性的题材。

  另外他也不是完全职业的艺术家,旅游局的工作使得他没有太多时间来进行创作,更没有时间考虑进入主流艺术圈和官方艺术圈。金志强是一个非常自我的艺术家,不管这个时代怎么变化,他一直都保持着很纯粹的艺术态度,这和他的性格和成长经历是有一定关系的。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使他的艺术就显得纯粹、自我、真实。

  金志强的意义就是他的存在、他的参与。

  周:您作为云南当代艺术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请您谈一谈云南本土艺术家的现状。

  唐:时下云南当地的艺术家聚集点主要有四个,一是以“红星艺术社”为主的,大部分70年代的艺术家基本上还在云南;第二个聚集点是以云南大学油画二工作室、云南艺术学院二工作室为主的一些80后艺术家;第三个则是院校系统中的老师,倾向于官方艺术;第四个就应该是创库艺术区了,主要以像段玉海、金志强、刘亚伟等50年代的一批风景画家。

  周:金志强在云南本土艺术家中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位,请从云南本土艺术家的创作模式和精神层面对他的艺术进行一下剖析。

  唐:云南有很多草根艺术家,很多都从事了三、四十年的艺术创作,一生都在津津乐道于风景画的创作,几辈子人画的都是一个样子。从来没有人思考过风景油画是不是应该走出云南,从来没有人思考过风景画跟列维坦有什么不同,也从来没有思考过风景画和枫丹白露有什么关系,他们不思考这些,只是单纯的画着,风景绘画就是他们的生命。

  金志强就是这些艺术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这样的艺术家对于现在年轻一辈是否有文化意义和先锋意义,这不一定,还需时间来证明。他现在作为云南大学的老师,他的很多绘画方法和理念还是很值得年轻学生去学习的。

  从风华正茂到现在50多岁退休,从执着于艺术、满怀报复到今天的一亩三分地,金志强就是这么执着、那么肯定、那么认同。艺术品不是金志强的衣食,但他又靠艺术品支撑了他的一生,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创作的精神与艺术品市场效益的好坏无关,从这个意义上讲,金志强的艺术是很值得肯定的。无论外界怎么变化,他坚持的“艺术”始终不变。艺术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是需要很多像金志强这样的艺术家脚踏实地默默付出的。所以我认为当代艺术如果有“明天”的话,它还是应该回到最开始的那个绘画层面上去。在艺术品市场化的今天,看看像金志强这样的艺术家是很有价值的,因为他相信的只是眼睛,而不是照片、书刊……

  周:请谈一下云南的风景油画的状况。

  唐:国立艺专时期,油画进入云南,徐悲鸿、刘傅辉等知名艺术家就是在这一时期进入的,油画作为知识层面被认识。五十年代初期云南风景油画在留法归来的廖新学影响下进一步发展。“外光画派”也诞生在日复一日的风景写生的实践中,涌现了裴文琨、沙磷、姚建华、苏新宏等一批代表性的画家。云南“新具象绘画”,也是在风景绘画中演变过来的。

  以金志强为代表的云南风景画家也很好的保留了这一传统。

  周:云南的风景油画有一定的历史,八、九十年代,金志强的风景作品受“外光画派”的影响。请您谈谈这个时期金志强的作品。

  唐:八、九十年代,金志强的风景作品受“外光派”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这一时期还是比较尊重客观对象的。以像印象派为荣,这是云南艺术家的一个早期特征。金志强在麻园这一时期的作品以及1992年我们一块出去风景写生的作品也都是非常优秀的,像《红山小屋》、《股民》都是这一时期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后期作为进入创库系统的艺术家,他就比较主动的去寻找自己的画面语言,比较自觉的从“外光派”绘画中剥离出来。风景创作中尽可能的不要像写生,更多的注重精神世界中情感的表达。

  周:在金志强创作中《圭山风景》系列作品也非常具有代表性,这些作品也参与了多次重要的展览。围绕《圭山风景》系列解读一下。

  唐:我觉得金志强经过之前几十年对风景绘画的研究与实践,这一时期作品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了。《圭山风景》系列作品经过了金志强主观的提炼,介乎于真实的圭山与中国的传统山水绘画之间,所以我认为是成功的。

  在画面的处理上,除了对客观实物的描绘,更多的融入了圭山的那种质朴、纯净、神圣的精神在里面。用色上,大力压缩色彩的色相,近乎于黑白灰关系。

  图像的修正以及大块的黑白晕染,使得《圭山风景》系列作品极具精神力量。

  周:2009年《黑白山水》系列作品,在创作技法上和精神上是《圭山风景》系列作品的延伸,您怎么看?

  唐:这批《黑白山水》系列作品相对于《圭山风景》系列作品就显得更加纯粹了,物象上出现了单纯的山、石……色彩上直接压缩到黑与白之间。物象的纯粹化以及色彩精炼化,使得山水外在美与内在精神美有了灵动的交流。

  金志强作为风景画家,风景绘画作为一生的课题,此刻是在风景画的认识层面上、探索、实践层面上作出的一种极端表达,可以窥视出金志强在这一时期精神上走向的一个极端。纯粹的山水样式、纯粹的黑白灰色彩关系在写生作品中呈现出来,也可以看出金志强既不愿意完全抽象到传统文人画样式中,也不愿意停留在风景写生中。

  金志强在大量的风景绘画实践中,一直在努力寻找属于他自己的表达方式。眼界的高度和绘画技法的深度二者的不平衡关系就是金志强之苦。眼高手低是很多艺术家之苦,眼界高到你手上技法无法表达出来是艺术之大苦。

  周:2011年创作的《昆明老城》系列作品的出现,反映了金志强视觉目光的转移。请从画面语言及表现技法上进行剖析。

  唐:从早期对人文的关怀,到现在对城市文明进程的关注。在金志强的世界里关注的东西越来越广泛、深入。

  他在表达的是一个这样的课题,就是城市在不断的推进,自然在步步退让。城市如洪水浪尖一般将一切的自然和生态文明给毁灭了。那是一个城市向乡村边上扩张的边缘地带。西方现在正在试图把乡村的东西复制到城市中来,逐渐消除这个边缘地带,而我们却正好相反。西方也有很多艺术家表现这个边缘地带,它是一段历史的遗存。也有很多艺术家画垃圾,垃圾之美也许就是明天的一个价值。我们的问题是:表现垃圾的方法还是经验的,所以美不出新的东西,用过去的一个经验来表达一个新的美可能是不行的,垃圾之美要用一个新的方法来表达,只有新的方法才能和新的垃圾之美吻合。我也和金志强讨论过城市边缘地带的问题,他画过一些变电站、一些摩托车、马车在一起的场面,金志强是不是把这些现象放大了,这也是一个问题,但是至少他已经有了觉悟和意识,对后人是有一定启示的,并且给他们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垃圾的灾难是全人类的,与我们的文明、发达、进步、财富是紧密相连的,它是与高度文明相联系的,这样的东西是不是有人直观的去表达。最重要的是画家对现代文明和生态文明相冲突这件事的态度,艺术家的趣味揭示了他的态度和立场。金志强关注到了,也通过他的表现方式呈现给了大家了。

  《昆明老城》系列作品中,画面内容上的“糟杂感”有所体现,但是画面语言没有提炼出来,作品使人更多的停留在视觉效果上,而忽略了作品本身所要传达的语言上。“洗摩托车”、“残骸”、“施工现场”、“电线杆”等这种“糟杂”的对象,所到之处破坏力很强,大大的加强了原着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抗争。金志强要做的就是把画面语言纯粹化。

  金志强执迷于风景绘画到今天,有益于他自身的发展以及有益于地区风景绘画的发展,金志强的这种积极的、敏锐的、肉眼相向的绘画态度以及孜孜不倦、乘风破浪的创作精神是值得保留、值得大家学习的。

艺术视野(第五辑)

2011年10月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