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技能帖】揭开神秘“坦培拉”面纱 手把手传你大师技法

2015-02-06 00:00

  【技能帖】揭开神秘“坦培拉”面纱手把手传你大师技法

  功能介绍 迅捷客观的艺术信息,严肃独立的艺术话题;洞悉行业先锋新观点,一站式展览报道服务;世界全方位市场资讯,立体化拍卖收藏报道。

  1477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蛋彩画

  坦培拉

  坦培拉是英语 Tempera 的音译,来源于古意大利语,意为“调和”“搅拌”,常单用于鸡蛋等乳性胶结合剂组成的绘画,国内有“蛋彩画”“丹培拉”等多种译音。据史料记载坦培拉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到13世纪佛罗伦萨画家契马布埃首创坦培拉技法,其弟子乔托加以完善。早期用于壁画和装饰,发展到中世纪成为圣像画的主要技法画,并在文艺复兴时期材质魅力进入完美阶段。16世纪后,才逐渐被油画取代。

  #FormatImgID_1#

  1472-1475达芬奇天使报喜蛋彩画

  艺术特点

  坦培拉与油画、水彩等普通绘画方式的最大不同体现在自身材料的独特性,不管是所需颜料还是作画用底都是自成一格。画底是经过打磨刷上石膏图层的木板;而颜料则是按一定比例蛋(蛋黄和蛋清)、水和颜料配合的,这样制成的颜料能在特别白又特别光滑的画底上形成特殊的光泽,使之显得金光灿灿。经过时间的考验,坦培拉作品仍然精美如初、光泽不减,这是油画材料无法企及的。油画的确有存在时间长了便会变暗的问题,坦培拉则能保持画的原色不变,这一优点得益于其媒介蛋黄的稳定性和白色画底的光泽。

  传统制底方法(制板总需用1周时间)

  所需材料:木板、布、胶、石膏粉

  1.配制重胶(17)

  用量杯或勺量一份胶比七份水。在放置小锅中浸泡2小时以上使胶软化,然后在大锅中隔水加热,缓缓搅拌,至胶完全溶化,胶不能煮沸,即可停火或保温,胶趁温使用。

  2.涂底胶

  在扳面和板底及四边,用刷平涂重胶(1:7)。然后以四颗图钉钉尖朝上,涂胶面向下置放湿板待干,不能日晒或烘干,需一夜晾干。

  3.裱布

  先清理布底布面,不附有毛线杂屑。再检查要涂重胶的木板,如有轻微弯曲,选取拱起面作画面上胶。平铺布在板面上,用刷在板面与布面均匀涂胶。然后用杆把湿布挑起,再在板面均匀涂胶一遍,一手以杆挑布,一手拿干刷沿板边缓缓的落布,随落随擦,务必使接触板面的布贴实板面,不能有气泡,不能有任何杂质毛线头存于板上或板与布之间。布贴服板面后,再用干刷或粗布团或木块,顺势平擦布面,使布更贴服于板,同时挤去多余的胶。板面裱布完成后要封裱四边,顺势转折布贴边,转折处以整齐少凸起为佳。

  裱布完成后,在布面四边,板底平涂胶一遍,为防止木板变曲,用力均匀。最在图钉尖上晾干,需两昼夜。干后,可用砂纸轻轻打磨板面。

  4.涂白底

  分四次,薄涂十二层,用刷涂,每层刷方向不同,两层如十字,四层如米字,交叉涂胶层,每层纹路方向不同,有利层层结合。涂白底程序:先以第一只小锅准备1:8胶水。如前法隔水加热,胶溶开即可,按比例将一份大白粉,混合热胶中调匀。调匀方法:可用汤匙沿锅壁压开粉的粗团块,使粉均匀溶人胶中,或用筛网缓缓将粉筛开入胶。在被加热胶用热水保温,不可加热,继续加热便会出现小气泡,干后成小空点。

  四次含胶比例不同,第一、二、三层:胶水比例为1:8,胶粉比例为1:1(1份含有水和胶总和相同量的粉)。第一层涂成,隔20分钟待干。即涂第二层,再隔20分钟后涂第三层。三层完成后需3小时待干。第四、五、六层:胶水比例为1:10,胶粉比例为1:1。第四层,隔20分钟后涂第五层,再隔20分钟后涂第六层。三层完成后需隔夜待干。每层间隔20分钟待干,九层完成后需隔3小时。第十、十一、十二层:胶水比例为1:12,胶粉比例为1:1。最后三层,可用刷平涂后,再用刮刀顺势抹平刷痕及整平面板。每层间隔20分钟待干,十二层完成后,隔两昼夜。

  5.磨光

  #FormatImgID_8#

  在磨光之前,将木炭粉或颜色粉均匀涂到完成后的白色底板上,把整个板面涂满不留一点白色。再用砂纸包上木块均匀打磨,把涂满黑色或有颜色粉的地方全部打完,直到全部呈白色的板面。最后将粉末用布擦净,然后用手掌轻轻来回擦揉达到像大理石板面一样光润。制底要严格按照步骤程序。底子好坏直接影响作画效果,没有很好的底子,任何的努力都是徒劳的。

  传统绘画技法与步骤

  一、水性坦培拉作画方法

  1.乳液配制

  先用一个新鲜鸡蛋从中取出蛋黄后,放在纸巾上吸掉蛋清液,小心撕去外层白膜和胚绒。再取刀片刺破蛋黄膜,使纯粹的蛋黄流入容器内。再按比例加入蒸馏水,在瓶中搅拌或摇匀,搅拌时顺同一方向,这样水性乳液配制完成。配制的乳液使用后应及时放入冰箱冷藏保鲜,一周内不会变质。腐败变质的乳液 粘附力很差是不能使用的,甚至盛过腐败乳液的瓶子也是不可再使用的,否则会导致新乳液加速变质。每次装乳液的瓶子要洗净消毒,工作细心对作品的持久保存不 变样会起重要作用的。

  2.透稿

  将一幅完成的素描稿转透到板面上,是坦培拉绘画技法的第一步。古代的壁画,坦培拉绘画是将与画面等大的素描稿的轮廓或主要线条按一定相隔的距离刺出小孔,然后用黑色或棕色粉袋轻轻地拍打,使粉末透过小孔留在底板上,然后将底板上点状用线重新描绘。而现在使用的方法,是把素描复印出来,利用铅笔或是炭笔在背面涂抹后,在将外形拓印到石膏板上。

  3.定稿

  把透完的稿用淡墨汁描绘,根据素描原稿把线条的轻重、浓淡以及明暗关系,重新画一遍,单色素描稿最好画得细致认真。轮廓线用铁笔刻出来,素描底稿对以后步骤起决定性作用。

  4.绘制第一步

  着色。第一层用“小湖”技法,铺大块面积。“小湖”顾名思义就是用最稀释的颜色,水多,在画面上形成湖水般的效果。用笔要起止肯定到位,不留飞白和笔痕,确 保颜色完全盖住画底。这一步要一挥而就,笔到水到,不用担心水会流到笔不到的画面。“小湖”画法要求你事先准备足够的颜色,并在作画时不时晃一晃媒介乳 液,以免色彩沉淀。“小湖”配制比例为1份蛋黄比9份水,配制后的媒介乳液与单纯的一种颜色调和,不可混合多种颜色使用。不然画面不透明, 失去坦培拉绘画的特性。一般圣像画皮肤的地方使用土绿,其他部分使用与画面相同的单色。铺底时使用扁笔要涂得非常均匀,不能用笔来回刷,不然会把底稿墨色 翻上来。

  5.第二步

  第二层:1份蛋黄比6份水,这是圣像画技法所用乳液的总体比例。用于中间过程的深入、提白和局部罩染。每一层颜色都应比前一层亮和暖,并与前一层的暗颜色柔和相接,可在颜色尚湿时用手指揉,亦可用笔沾水或乳液轻抹。坦培拉技法中,最重要的技法是提白技巧,就是圆头笔加白,往亮里画,每次提白后,根据提白后关系需要然后罩染,罩染后色彩加重,需多次提白和反复罩染的这种技法是透明技法,能使画面自然接和,并产生丰富的明暗和色彩变化。

  6.第三步

  第三层:用1份蛋黄比3份水,是进一步深入刻画的比例。深入时可用笔直接交叉笔迹,这种调配出的乳液能使光泽底层颜色产生轻微的光泽。具体说来,就是用貂毛 细笔画出密集的交叉笔痕,如同铅笔素描中画明暗的排线,以便造成活泼的色彩渐变,从最暗到最亮,或者相反。貂毛细笔不应饱含颜色而应枯笔渴色。因此,须用 拇指轻轻挤出画笔中多余的水分。这样做是为了避免每完一笔,颜色便积出一个小包。在这一步骤过程中,同样可以继续罩染,乳液比例,可用1比12.1比9或 1比6的蛋黄与水调配的乳液。罩染是坦培拉技法中的透明画法,是与所有画种最大的区别。坦培拉技法中罩染与提白是这种画法的最大特点,透明画法就是扁笔在 已有颜色上均匀地、薄薄地罩上一层很稀的蛋黄调水的乳液,乳液可略有颜色亦可无色。罩这一层的目的是改变下层色的调子和深浅反差。

  7.第四步

  第四层,就是作画的最后制作阶段。需黏稠的乳液,用于细部或局部及轮廓线的刻画,就是用小号貂毛圆头笔在已完成物象的边际反复涂抹,根据描绘对象和色彩的需要变化线的色彩和厚度,使画面更加生动感人。

  8.第五步

  圣像画特别制作技法,光环、文字,有的作品是用铁笔刻出来的,有的则用石膏堆积出来,以便圣像画起到装饰效果。在圣像画背景的处理,用1:6乳液调土红或赭 石颜料平涂在背景部分,薄厚适宜,用于粘贴金箔底层色,如手头上没金箔,我们可以用金粉自制,也可用丙稀金代用。在贴满金箔后抛光,时间以潮湿冬季为佳。 抛光工具可是宝石(如纯绿宝石、黄玉)或兽牙,亦可用玛瑙制成。抛光工具四周宜圆滑,切忌见棱见角'表面要磨光抛亮。抛光后的金箔表面会呈近似紫铜的极暧 色调,画面透出丰富的色彩变化,更加神圣辉煌。

  二、油性坦培拉作画方法

  油性坦培拉绘画技法盛行于欧洲整个文艺复兴时期,甚至到公元17世纪中叶,这种技法无论史料记载还是画家亲传,均无定法,因人而异。根据自身作画需要,调整不同材料的比例,以使媒介符合自己的需要。

  1.乳液配制

  1份蛋黄或全蛋比1份混合油(半份树脂光油、半份熟亚麻仁油),在瓶中摇匀。最好使用搅拌器,能使乳液溶合的均匀。使用时根据作画需要按比例加水,可参照水性坦培拉技法比例。

  2.透稿、墨稿

  透稿方法可参照水性技法,但不同的是油性坦培拉素描稿更讲究,追求完美,尽自己最大能力完成最精细的墨稿,完成的是一幅完整黑白画作品,这一步对后来的步骤极为重要,这也就是透明技法的根本。

  3.绘制第一步

  油性与水性不同是没有“小湖”,而是用大扁笔平涂单色,罩染一个透明层,一般肌肤部分采用土红或土黄,然后提白,罩染再提白的过程,每一层罩染或冷、或暖、或明、或暗、或鲜、或灰应有变化,宜薄不宜厚。乳液比例参照水性。

  4.第二步

  深入刻画,就是对细节的描绘。在对细节描绘时要保留第一步的透明层,不要把整个画面重画一遍,一般深入多指亮部,暗部因墨稿已经完成,一至二遍单色罩染暗部能产生透明层,能使画面出现空灵之感。

  5.第三步

  充分深入的过程,尽力把每个细节或局部完成。待干后中间上光,统一画面色调,增加画面坚固度。达玛或玛碲光油1份比5份松节油这是参照比例,正确的比 例是根据经验,根据画面厚薄而定,厚的画面松节油减量,薄的画面松节油多些。上光时,光油可调颜料,也可不调颜料,把画竖起,不要平放,用较软的大号底纹 笔或扁平笔沾饱刷子,从左至右一笔压一笔平涂。这时画面光油像水迹流淌下来,不用管它,不能来回左右平涂,不然画面底色会被掀起来,上光后干燥一夜。

  6.第四步

  调整画面,上完光的画面会出现吸油和多油现象,这是正常现象,不用担心。吸油是底层画得薄而被底板的涂料吸收,多油是表层乳液过稠所致,用手掌轻轻擦去多余的油即可再画。再次深入是通过中间上光检查问题,以便心中有数。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孙毅整理

 

来源:99艺术网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