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中国动漫换挡提速

2015-09-24 10:16

  早在中国动画电视片以26万分钟超越美日成为“世界第一动漫大国”时,业界就在质疑:动漫大国是否意味着动漫强国?

  9月19日,《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获得了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这部国产动画片以超9亿元的票房,拿下了好莱坞影片长年占据的中国动画电影榜冠军,真人动画电影《捉妖记》更是成为华语电影首部破20亿的影片。

  业内人士认为,作为国产动漫的一支“强心针”,《大圣归来》《捉妖记》的成功只是个开始。未来几年内,国产动漫将进入“从规模到精品”的换挡期,还会有更多“合家欢”定位的精品动画走出低幼怪圈,在艺术和技术上做出探索,成为有着“国际语言”的“中国故事”。

  国产动漫进入“换挡期”

  多年以来,在中国国际动漫节的新闻发布会上,相关部门的负责人都会介绍上一年度中国动画电视片的产量(分钟数)。而自2014年开始,这一数据却“悄然缺席”。

  早在中国动画电视片以26万分钟超越美日成为“世界第一动漫大国”时,业界就在质疑:动漫大国是否意味着动漫强国?

  据了解,目前我国动漫产业的市场消费力远远超出现有的产业生产力。这个生产力不仅仅是指分钟数,更是指在这个市场里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而在这个巨大的市场中,国人消费的大部分作品可能都是来自美国日本,只有一少部分来自国产动漫。

  “中国动漫产业已经进入换挡期,如果说以前是在做规模,现在必须走精品路线。”浙江大学影视与动漫游戏研究中心主任盘剑教授坦言,现在他还时常能看到思维停留在五六年前甚至十年前的作品,这样的作品不会有生命力。

  由国家出台政策对一个产业进行扶持,尤其是在产业的幼稚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美国、日本、欧洲国家都曾对动漫产业出台过补贴政策。不过,大多数国家的动漫政策都是辅助性的,扶持的侧重点也不相同。2004年以来,我国针对国产动画的扶持政策陆续出台,除了以税收优惠和黄金时段禁播进口动画片的方式保护国产动画,各省市还从获奖、产量和播出平台出发,按分钟对动画进行补贴。

  有鉴于此,一些地方政府已在改变策略。中国国际动漫节节展办公室主任董悦说,杭州对动画产业的扶植政策已经不再以“分钟论英雄”,更注重以质取胜。

  一些企业也在自行“断奶”。《大圣归来》团队砍掉所有其他收入项目,“八年磨一剑”的成功就让动漫行业醍醐灌顶,“这说明补贴加练内功再经过市场化的洗礼,动漫企业才能得以一步步发展起来。”

  中国动漫“重量轻质”的现象正在改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从2012年到2014年,我国电视动画片的产量分别为261444分钟、199132分钟和138496分钟,换言之,2014年的产量仅是2012年的一半略多。

  “这两年国产电视动画的产量下降,但质量正在提升,这是理性的回归。”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说。

  “不低幼”改变国产动漫定位

  今年,动画电影《大圣归来》在口碑票房“双赢”后,国产动画“去低幼化”的呼声空前高涨;而真人动画电影《捉妖记》在刷新国产电影票房纪录的同时也释放出一个明显信息:“合家欢”CG电影在未来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业内人士分析,两部电影虽在暑期档上映,但其核心粉丝群其实是成年人,21~30岁成人观众占比高达70%。

  事实上,自《魁拔》系列之后,国产动漫就有从低幼年龄段向全年龄段的市场转型之势。2014年上映的《秦时明月》《龙之谷:破晓奇兵》等动画电影都被视为具有严格商业电影的精打细磨,国产动画电影品质提升的同时,业内口碑也在逐渐转暖。就连“低龄动画”代表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也开始了全龄化的进程——在喜羊羊第七部大电影制作过程中,制片方采纳了社会上尤其是网络上的良好建议,同时融入了向社会征集的一些剧情元素,从而对其电影进行“全龄化”的改进。

  低幼市场空间有限、天花板显著是导致国产动漫向全年龄段转型的原因。当一部动画质量欠佳或内容过于低幼,成年消费者不会买账;电影投资公司对它的预期将会降低,并控制投资、节约成本。长此以往,电影公司与市场都缺乏对动画电影的耐心和信心,陷入恶性循环中。

  “如果不做‘合家欢’,就等于把‘合家欢’市场拱手让给迪士尼、梦工场。”曾参与《喜羊羊》电影运作的王磊坦言,低幼动画市场的蛋糕已经有限,只有向全年龄段发展,中国动画才会有更高的票房空间。

  成人化带来的显著效果是国产动画电影在制作水平上的日趋精良,但同样制作周期、成本也愈发水涨船高。以《大圣归来》为例,仅整套配音的费用就是一般商业电影的两三倍,而80万的海报制作费用在国内的动画电影中也绝无仅有。

  令人欣慰的是,8月4日,中宣部副部长景俊海明确表示:要改变动画片低幼的定位,以新的技术制作出多年龄段甚至全年龄段的动画片。这无疑将构成对国内动漫产业的又一次“刺激”。业内认为,相比于过去的各种补贴,“改变低幼”的定位,不仅是广大动漫爱好者们的“福音”,更是对动漫相关企业放宽束缚的信号。

  用“国际话语体系”讲“中国故事”

  曾几何时,以《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猪八戒吃西瓜》等为代表的中国学派动画,也曾与俄罗斯学派、日本学派等世界一流动画流派共同享誉国际。随着时代发展,传统美影厂逐渐衰落,上世纪90年代大量美日动画涌入中国,国产动漫逐渐丧失了自己的语言。

  董悦说,一位相识的英国记者曾让自己的女儿通过看动漫来了解东方文化,但是一问剧目却发现都是日本作品;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社会工作局副局级巡视员孙爱萍也发现,很多中国学生学习日语的热情非常高,原因是为了能看懂原版日本动漫。

  与此同时,海外市场已意识到中国文化“宝藏”所带来的商机,抓紧抢占各类动漫“IP”。动漫产业“创客”来洁楠说,应当警惕中国文化元素正在摇身变成西方价值体系的“传声筒”或“代言人”。比如好莱坞塑造的花木兰、功夫熊猫,都是借着“中国风”吹起的“美国梦”。

  中国动漫节节展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刘长征说,平衡好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关系,用国际通用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是国产动漫“走出去”亟待破解的核心议题。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钱建平把当下定义为“中国动画重新起步的过渡期”。他认为,在《大圣归来》中就出现了很多值得玩味的中国元素,京剧、秦腔、皮影戏、古典志怪小说里走出来的反派,腾空一跃的白龙……这些都是如今国产动画中难得一见的文化符号。在这种传统文化和现代传播嫁接的过程中,《大圣归来》不仅国内看好,海外同样看好。据悉,电影《大圣归来》已经与亚洲周边多个国家签署了出口协议。此前,它还在戛纳以210万美元创下了中国动画海外销售的最高纪录。

  《大圣归来》制片人、横店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志江说,事实上,直到现在,好莱坞依然非常羡慕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资源,特别希望能够借助中国的这些文化资源来发展他们的动画电影。“而我们的国产动画电影究竟如何体现中国美学精神和中国文化精神,这是一个基础性、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

  (本文略有删减)

来源:凤凰网艺术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 bjdxs

      还是略显僵硬。
      01年前 0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