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08-04 09:03
“气味的形状”原弓个展海报
【编者按】2016年8月4日,“气味的形状”原弓个展在香港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开幕,展出艺术家的全新创作《气味的形状》系列绘画以及影像作品。在原弓的行为、装置与绘画等多样的创作中,“介入”始终是其作品的关键词,而“气味”又是他介入社会、事件和现场的独特与重要的方式。
艺术家原弓
原弓,1961年生于上海,自90年代起开始涉足中国当代艺术,是一位穿梭在观念艺术、行为艺术和视觉艺术的多面艺术家。原弓将自己迄今为止的创作分为五个部分:信仰、灾难、记忆、空香和美术馆戏剧,作品遵循着杜尚、安迪·沃霍尔、博伊斯的介入事件类的创作逻辑,在实践中通常运用大量的媒介,反映出中国社会里的种种现象,并对当下的艺术体系、展览形式以及艺术品的现状展开思考。
【看点一:用气味进行介入 让作品成为商品】
在原弓的创作中,气体是一种重要的媒介,它能以特殊的传播性与侵略性对社会进行介入。在本次展览中,《气味的形状》系列绘画及《离天堂很近》《在一起》等录像作品都是与“气味”有关的创作。正如评论家杜曦云所说:“气味可以激发人的身体反应,可以唤起情感、记忆和催生各种想象。它具有流动性,对身体的渗透、对空间的占据让人无法拒绝,艺术上气味的使用常常具有颠覆性,打破禁忌、开拓认知。”
原弓 《气味的形狀5》 2016年 布面油画,150×200cm
原弓 《离天堂很近》 影像作品
原弓运用气体进行创作的方式源于他的一次西藏之行。在那里,藏民们喜欢在举办大型佛寺活动的时候烧松枝,燃烧时放置松枝的铁桶中会产生大量的烟与气体的味道。而在高原上,人会缺氧,因此平时看似虚无的气对生命尤为重要。从那时起,原弓意识到人与气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将气引入到创作中。2007年原弓在西藏博物馆展出《透明之局》艺术项目,作品都散发出浓郁的藏香。原弓说:“我想以气体作为媒介,和人发生关系,和社会发生关系,和世界发生关系,最后这种关系被转移成、转换成艺术作品。”
从2011年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作品《空香》开始,原弓用造雾装置制造的气体或烟雾“入侵”了世界各地的地标建筑,这些烟雾和香味的弥散不仅挑衅了秩序,也挑衅着观众的感官系统。在原弓的眼里,白色的雾气也可以看作是云,但与传统意义上的祥云不同,此时的云带有着侵略性。原弓说,他将这个符号拿过来,根据现实和时代而变化,云雾的作用已经不是想象中的审美对象,有雾之处,必有事件。
原弓 《气味的形狀3》 2016年 布面油画,250×180cm
此外,在本次展览中,无论是影像还是架上作品都是由“事件与表演”延伸出的“消费与生产”,这也是原弓的工作系统。他将事件、表演、传播以及消费和资本糅合在一起,让作品本身成为了商品。正如批评家鲁明军在《当绘画成为表演,抑或当事件成为商品》一文中所述:“一方面,他试图通过制造个体与历史、现实的各种摩擦,以事件的方式挑衅既有的系统和体制,诉诸作为一种歧异的不服从的政治;另一方面,他又通过制造各种有意‘迎合’中产阶级趣味的艺术制品,尝试一种新的波普的可能。当然,这样一种划分和组合,也源自他对于当下艺术系统的体验和感触,就像他所说的,他不反对市场,但也不是没有态度。”
【看点二:绘画新作“勾勒”出气味的形状】
原弓创作于2016年的新作《气味的形状》系列绘画,是由其威尼斯行为作品《空袭全世界》发展而来。这些作品以《空袭全世界》现场图片中的烟雾局部为图像底本,并进一步放大,以小圆点作为烟雾的颗粒,将它们按照一定的秩序排列起来。这一过程是对烟雾形状的分解、排布和重构,也让看似无形的烟雾显露出潜藏的秩序感。
原弓 《气味的形狀1》 2016年 布面油画,250×180cm
原弓 《气味的形狀1》(局部)
《空袭全世界》是原弓在2013年参加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时的作品。他借用飞行器与网络在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和上海外滩释放烟雾,这种“空袭”代表了一种侵占,一种态度,虽然作品引发了许多质疑,但这却是原弓对世界和中国的真实感受。在互联网时代,世界在迅速变化中不免发生冲突,这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作品反映出原弓对世界动荡的反对。此外,《空袭全世界》也是跨时空、跨地域和科技结合的新实验,打破了装置、行为、影像艺术的形式界限。这种方式体现出原弓注重艺术现代性的观念,他认为如今传统的审美方式在向关系美学的方式转型,艺术不需要永恒,而是要对社会产生影响,要有现实意义。
原弓 《气味的形状2》 2016年 布面油画,200×150cm
原弓 《气味的形状7》 2016年 布面油画,195×130cm
在《空袭全世界》的基础上,《气味的形状》系列绘画对其图像进行了重构。如果说在《气味的形状2》和《气味的形状7》中还可以看出烟雾上升与弥漫的动态,尤其是后者保持了图像底本的画面感,那么在《气味的形状6》与《气味的形状8》中艺术家明显弱化了图像底本,甚至完全没有了现实中气体飘渺的样子,而是用秩序化的小圆点“标注”出气体的运动态势。这些圆点具有立体感,像是悬浮的水珠,或呈直线状,或呈曲线状,富有气体一样的流动感,其中一些圆点的聚合呈现出漩涡状的效果。另外,画面中多样的色彩景观也表现出气体具有不同的味道,由此带给观者不同的感觉与体会。正如原弓所说:“气的意义可以扩展,延伸到雾、烟,可以有颜色。”因此,与现实中或影像中的气体不同的是,原弓用圆点与色彩“勾勒”出了“气味的形状”。
原弓 《气味的形状6》 2016年 布面油画,200×150cm
原弓 《气味的形状8》 2016年 布面油画,110×150cm
【看点三:影像作品呈现事件、现场、人与气体的互动】
除了绘画作品外,本次展览还展出了原弓的三件影像作品,包括创作于2012年、时长分别为1.21分钟、5.27分钟的《离天堂很近》,以及创作于2011年、时长为0.23分钟的《在一起》。
原弓 影像作品《离天堂很近》 2012年 时长5.27分钟
原弓 影像作品《离天堂很近》 2012年 时长1.21分钟
原弓 影像作品《离天堂很近》
原弓 影像作品《离天堂很近》
《离天堂很近》是对原弓2012年行为作品的影像记录,这一作品也是《空香》的延续。当时,原弓带着造雾装置“占领”了哥本哈根艺术节,两段影像呈现了事件、现场、人与烟雾之间的互动,以及作品与空间的关系。另一件影像作品《在一起》与《离天堂很近》十分相似,当雾气从建筑、树枝等高空中缓慢投放时,观者、历史建筑等逐渐隐蔽在白色的雾气中。这时,雾气成为了母体,包容着一切,每个人像是回到了独立的个体,却又隐约能感知到周围的处境,而当雾气散去后,一切又悄然回归。
原弓 影像作品《在一起》 2011年 时长0.23分钟
原弓 影像作品《在一起》
【展览信息】
展览主题:“气味的形状”原弓个展
展期:2016年8月4日-8月27日
地点:香港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李亚玮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