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范炳煇:当代艺术理论管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502/7f654ae139567c4f0d031d36f167d826.jpg

编者荐语: Fuoco B. Fann范炳煇少年从学于水天中先生,1989 年定居美国,受教于拉比诺 (Paul Rabinow)、劳格纹 (John Lagerwey)、卡斯比特 (Donald Kuspit)、佛尔 (Bernard Faure) 等学者,及福柯、德里达、鲍德里亚、利奥塔、布迪厄、德勒兹等思想学说影响。以后结构主义哲学西方艺术理论物质⽂化史等跨学科论述见长,2021 年出版后结构主义哲学专著 This Self We Deserve: A Quest after Modernity《我们应有的自我:现代性之后的探索》,2022 列入全美年度 “解构主义哲学” 十大畅销书,同年选为伯克利大学



当代艺术理论管见 

文/范炳煇


失语的“现代”与“后现代”

艺术理论家朱青生最近说:“当代艺术,让人更独立和更自由”!“当代艺术,使人更完整和更自觉”!“中国当代艺术,直面问题和人性禁锢”!“中国当代艺术,重塑批判和独立思考”![1] 无论如何说“当代艺术”、“当代艺术理论”,绕不开三个名词:“现代”、“后现代”、“当代”“当代”既是时间观念,也是历史哲学概念。说艺术绕不开哲学,哲学的根本问题是“存在”,即人对时间与空间的认知和经验。时间意味着生命,空间意味着生活,传统时空观念“古往今来”、“天地四方”,既是一个“先验” [a priori] 观念,也是实践认知和切身体会,始终存在于类历史。中国千古咏叹调:子在川上(指空间)曰:逝者(指时间)如斯夫,不舍昼夜!就是古老的时空观念意识

“现代”概念出现前,既没有“古典”,也没有“后现代”或“当代”概念。“现代”和“现代性”是西方“现代人”的“发明创造”。“现代”一词早见拉丁语 modernus,本意是“当下”或“现在”,出现在东罗马帝国政治家卡西奥多罗斯 (Cassiodorus 约公元 485-585) 著作中。美国历史学家巴尔赞指出:“我们所说的现代,是从 1450 年左右文艺复兴开始现代性来标识与中世纪的不同。我们又提到现代,追溯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至今。最后我们把从 1890 年到今天形成的一切思想、艺术、制度,都视为现代思想、现代艺术和现代制度这令人十分困惑。”[2]

哈贝马斯指出,“现代化的理论对韦伯的‘现代性’概念进行了两次抽象,把‘现代性’与它的现代欧洲起源分离,并把它风格化为一般社会发展过程的中性时空模式。” 事实上韦伯认为,这个“中性时空模式”,并不适用于中国和印度,因为早在 19 世纪,欧美已经进入“现代”,中国和印度却没有。[3] 面对既带有“欧洲知识产权”垄断意味,又令人“十分困惑”的“现代叙事”,福柯指出,波德莱尔对“现代性”的历史哲学定义,是公认最具“现代意识”的代表

现代性通常以时间不连续性意识为特征:与传统决裂,一个新奇感觉、面对流逝时刻的眩晕感,便是波德莱尔的现代性定义:“短暂的、转瞬即逝的、偶然的”感受。但对他来说,成为现代并不是承认和接受这种永恒的时刻;而是对这个时刻采取的某种态度;这种刻意而艰辛的态度,是重新捕捉一种永恒的东西,它既不超越当下的未来,也不是当下的过去,而正在当下。现代性与时尚不同,后者仅仅质疑时间的进程,而现代性是能够把握当下“英雄”特质的态度。现代性不是一个对转瞬即逝的当下的敏感现象,而是一个将当下“英雄化”的意志。[4]

福柯的结论是,19 世纪之前天下是上帝的天下,是一个形而上,有秩序、有人类,却没有“人”的天下。19 世纪初“现代人”诞生了,走出了上帝的世界,上帝以及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与“人类”随之消失。有了自我意识的“现代人”,从此便生息在自己的机体、头颅、四肢百骸之内,独立于世界、自然和他人之外。然而“现代人”劳作所得,疏远自己,“现代”语言所表达的“现代思想”,背离自己,“现代人”的感情与欲望,自己既不明白也无法驾驭。现代人的“自我意识”,使文艺复兴以来“我思故我在”,此西方理性与知识基石瓦解。“我思”不再实证“我在”,“我”半醒半梦,“我在”与“我不在”,“我思”与“我不思”,都不再是我存在的证明和断言,我自我意识的同时,我也自我无意识。[5] 伯克利人类学家、思想家拉比诺(Paul Rabinow)对福柯提出的“现代意识”概括如下:“现代性始于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最终徒劳的信念:人通过被奴役而获取主权;人的有限性却能使人取代上帝(以及自然力量或形而上学)。” [6]

福柯此论是明了西方现代、当代思想、文化、艺术的核心。当代学者在大众文化观念的威逼利诱下,通常对此论置之不理,忽视了一个简单的历史哲学基础概念:西方人之始至终面对的是“神权”,中国人之始至终面对“皇权”;反“神权”者,通常一反到底,反“皇权”者,则待价而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艺术而艺术”是“自我意识”,“诗言志文载道”是“工具意识”。本雅明 1936 年指出,西方古典艺术一直是宗教的侍女,艺术品的本质和气韵,无法与艺术的仪式功能分开,艺术品独一无二的原本实体性质、独特价值,都根植在艺术仪式功能、使用价值的起源中。“为艺术而艺术”,是以艺术对抗神学。[7] 因此巴尔赞说,“文艺复兴”不为复兴人文;复兴艺术为反宗教,复兴科学为发展经济。[8] 这是西方“现代”的起源,也是西方现代思想艺术的肇始。英国历史学家佩里 • 安德森指出“现代主义”是一个“追谥” [ex post facto] 名号,是把事后把范围广博、样式杂驳的实验和运动都纳入“现代”的名下: “现代性造就了一个无法重复的天才集体运动:普鲁斯特、乔伊斯、卡夫卡、艾略特的现代主义,包括不屈不挠的前卫主义 (先锋主义 Avant-garde, Vanguard)、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结构主义,以及超现实主义盛极一时,这是一个边界分明的世界”[9] “现代性”的概念和发展,早期杂乱无章,后期明确整一,“是一个边界分明的世界”

1979 年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利奥塔指出,西方“现代共识”基于两个“宏大叙事”传统,一个来自法国大革命,讲的是借助知识取得自身解放的英雄故事;另一个来自德国唯心主义,讲的是逐步展现的精神辩证法故事。[10] 法国大革命,革出了个皇帝拿破仑;德国精神辩证法,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就是,让服从者懂得什么是权力。利奥塔说在如日中天的现代社会,我们突然进入了被称之为“后工业时代”,文化进入被称之“后现代”时期,知识状态也被更改。在后现代社会里,知识成为主要的经济生产力,超出了民族国家界线,同时也失去了许多传统合法性。“知识在认知过程中被彻底外化为商品,知识只是为了出售而生产,为了新产品增值而消费:在这两种情况下,目的都是交换知识自身不再是知识的原有目的,因此失去了‘使用价值’”。“现代”与“后现代”并没有明确先后关系,“后现代主义,并不是现代主义的结束,而是现代主义的初生期”。[11]

安德森说,在 20 世纪后期“大众文化预示着一个取代西方社会富庶景观的威胁”,“新型科学魔幻般的高技术,使自我封闭的拟真社会成为可能性,并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掩饰和孤立了金融秩序”。[12] 也就是说在当代社会,“拟真”与“金融”说了算!在此社会和经济前提下,形成一个“后现代”文化艺术现象:“自七十年代,前卫艺术家和个人的天才观念受到置疑,有挑战性、集体性创新活动越来越少,有创新标志、自我意识的思想更少。在后现代天地里,没有固定界限,只有纠结、杂糅的一锅烩…… 可在艺术实践领域,虽缺少内在自我表徵,后现代主义外在统一艺术实践全面整合,却在当代获取了现代主义从未有过的突出地位”。[13]

“现代文化艺术”到“后现代文化艺术”,再到“当代文化艺术”,虽然没有明确线性发展关系,却有一个十分“线性”全面整合实践媒介:大众消费文化。中国大众文化及其奢华、诞妄的消费景观,似乎是一夜间的事,人们处在或陶陶然或愤愤然措不及防的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或用鲍德里亚的话说“昏迷”(coma)中。早在 1970 年,法国哲学家、文化理论家鲍德里亚指出:大众文化是一个“文化回收” [recyclage culturel]!法语 recyclage 有“回收”“进修”的双重含义,就是资源、包括垃圾回收再利用。当代消费社会中专业技能、社会资格、个人发展,都离不开培训进修,“培训进修”是“知识回收”的特别代表。在科学的名义下,“知识回收”像时尚,是一个强制性、随意性的生产转型,其过程强加在人与知识结构之上的同时,形成一个人与物的“内置淘汰法则” (built-in obsolescence)。知识回收因此不是科学积累理性过程,而是消费的非理性社会淘汰过程。这个趋势支配着大众文化,被大众文化所化者,不是被文化所化,“精英”或“草根”同时被“回收再造”,[14]  从而完成了当代社会的统一和整合

大众文化就此彻底颠覆了人类现有的两大文化传统基础:一、所有传统著作、思想、以及历史遗产;二、传统考证与理性思考的方式、以及考证的超验性与符号的功能性。这两大传统被现时文化“周刊”、流行“大百科全书” [过去是报刊杂志形式,现在是数字网络和人工智能全面取代,鲍德里亚说,“人工智能的问题是,只有‘能’没有‘智’”],先否定再回收。大众文化既与文化内容无关,也与文化公众无关,当代文化精英或大众文化弄潮儿,同样都是受害者,像废旧物品一样, 被大众文化回收再造。[15]

美国当代艺术理论家卡斯比特 (Donald Kuspit) 对当代大众文化代表沃霍尔与现代文化代表梵高的论述,十分耐人寻味

沃霍尔是后现代艺术家终级榜样,他不懂也不在乎他的生意,或他的艺术生意,到底是艺术还是生意,他不懂也不关心什么是艺术。他不相信艺术,更不会像梵高那样相信艺术。沃霍尔尤其不相信艺术与永恒有关。现在难以设想整个当代世界不是一个生意场,就是说世界上每一件东西都可以买卖,沒有无价之物。由于缺乏真正的艺术信仰,而造成的这种空虚,只能用在场的金钱填补,艺术的存在仅仅取決于金钱,沒有金钱支撑艺术便瓦解为非艺术。而沃霍尔的作品证实,艺术同时可以是艺术和非艺术,这便是后现代主义特有的,无即是有的特点。如果金钱的意义仅仅在于它的购买力,当金钱购买的艺术品毫无意义时 (指那些有清晰定义的艺术,非本质模糊分裂,介于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艺术),金钱便失去了意义,用金钱所购买的东西,使自己一文不值时,金钱自身也一文不值了。[16]

无需质疑,梵高代表的是现代英雄主义精神特质,沃霍尔代表的是后现代民主或草根精特质,那“当代精神”特质是什么?最早起源拉丁语的“当代” [contemporārius] 一词,出现在 1625-35,原意是“同时发生或存在”。前文我们梳理过具有浓重哲学意义的“现代”[modernus] 一词,定义是“当下”或“现在”,以及与“传统决裂的个人英雄主义精神”特质古老的“现代”一词,似乎更符合当下中国艺术理论界流行的“当代”一词。中国当代艺术理论界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翻译界不通哲学、艺术理论,艺术界不通外语(更不用说译者同时通两三门西语),西方艺术理论著作译著,谬误漏洞百出是不争的事实。在西方众所周知,近五十年来人文学科已经全面交叉跨越,艺术理论、艺术学、艺术批评,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融合,被称之为前沿“批评理论”(Critical Theory)。探究哲学思想艺术理论,必然要面对“现代”与“后现代”,这是一个怎么都跨不过去泥沼!即便是非要从当代“穿越”到“当代”,面对的是一个更大、更深的泥沼

II喧嚣的“当代”

英语“当代”一词延续了拉丁语的基本定义“时间性”(temporality),“某人或某物存在或发生在同一时间,或可追溯到同一时间”。拉比诺 2007 年指出

“当代”的第二个含义是,作为各种最受欢迎 的当代风格中独特的“现代风格”,这是一个既有历史性又令人好奇的定义,用来等同和区分当代与现代,人们把“现代”视为一种“精神特质”(ethos)而不是一个时期,也把“现代”视为一种“动态比率”(moving ratio)。从这个角度看,传统与现代并不对立,而是搭配成对,“传统是过去的移动形象,不是与现代性对立,而是与异化对立”。那么当代就是现代性的动态比率,在一个非线性空间中穿越最近的过去和不久的将来,把现代性衡量为一种历史精神特质(ethos)。[17]

拉比诺如此界定:当代不是一个时代术语,虽然各种现代主义运动专注于‘新’,而‘新’的识别总与历史哲学有关,与文化概念并行吻合。随着文化、时代、进步,这类本体信念受到了挑战,现代人与“现代主义”的假设之间,距离越来越显著。旧元素在本质上成为某种残余,而新元素也不再占主导地位,如何对新、旧元素赋予“好”与“坏”的形式协同问题,变成了一个重要的探索场地,拉比诺称这个“场地”为当代。[18] 拉比诺当代“场地”定义说,根植于后结构主义哲学传统,从福柯的“现代”说、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场域”说,到德勒兹的“在场”说:“我们通常把存在和在场混为一谈。然而在场不是在,是纯粹成为;在场不是在,是在场的行为,过去虽然不再是行为,却没有停止。从一个完全意义上来说,过去就是存在自身”。[19]

 当代既不是一个时代术语,也不是一个哲学概念,只是一个非线性空间中的“场地”。也就是说:“当代艺术”是在特定“场地”中,“身体化”(em-bodied)形成“身体习惯”(bodily hexis)和“固定气质” (permanent disposition) 下的举止、言语、感受、思考方式。[20] “当代艺术”既不是一种艺术特质,也不是一个系统艺术思想,只是一个平行的非线性移动的艺术“场地”中的“动态比率”20 世纪初流行现代主义“宣言”,二战后形成了艺术家“固定气质”下的流行警句

不是每个人都是艺术家,可每个人都是TM的批评家。(杜尚

每个人都是艺术家。(博伊斯

艺术就是能使你逃避一切的东西。(沃霍尔

当代中国艺术家、艺术理论家在当代这个“平行非线性移动的艺术场地”中,也显示出他们“动态比率”

当代艺术谁说了都不算。(徐冰

没有人是艺术家,没有人不是艺术家。(朱青生

真实生活的每一个人,都有成为艺术家的潜能。(巫鸿

在拉比诺看来,“当代艺术”并不是一个新型类别,就其异质性而言,当代艺术实践仍然受到历史概念的定义和批判性判断影响。那些曾经引导艺术与理论的“新前卫”和“后现代主义”等范式,都已经陷入泥沼,似乎不再具有任何解释性的影响力、或智力模式,能够取代或改变这种状态当代艺术不过是一种制度的对象:在学术界设有教授职位和项目;在博物馆界,以及有关部门和机构也致力于这一主题,试图努力把当代艺术实践,与二战前后的艺术实践加以区别对待而已。” [21] 安德森同时指出,西方当代“艺术外在统一艺术实践全面整合,在当代获取了现代主义从未有过的突出地位”。昆斯、赫斯特、霍克尼、女神卡卡、斯威夫特等等,是当代艺术“场地”中最好的“对象”。

中国“当代艺术”与西方“当代艺术”有什么关联?现实状况是因为缺乏系统理论历史发展,呈现出的只是一些似是而非的事件或案例。朱青生的艺术追求作为一种“当代艺术”主张,表达的是模棱两可的政治经济、社会体制、文化艺术状态。那些在国际上成功的中国当代艺术家(譬如徐冰、蔡国强、张艺谋等)“其实并没有进入欧美文化的核心体系,并没有进入主流话语圈,只是在外围打游击战。他们卖的是土特产。”[22] 这些“土特产体现的只是一种反向“意识形态”需要

就文本论文本,自黑格尔开始,“解构永恒中国”一直是西方世界剪不断、理还乱的“中国梦”。中国艺术家的“土特产”,无论是政治与社会的“山珍”,还是历史与文化“海味”,在“解构中国全席”上增添光彩,时过境迁,也黯然失色。因为这些艺术品经不西方“认识学”(epistemology)和“诠释学”(hermeneutics)艺术理论体系推敲中国“当代艺术理论”仍然困滞在康德、黑格尔“美学”理论框架,尤其是从西方哲学中衍生出来的中国“美学”理论框架,仍然是中国艺术理论的基础,汉语语境中的“美学”与哲学撕裂。换句话说,西方“美学”就是哲学,至少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中国“美学”衍生为“艺术学”或“美术学”,艺术理论等,造成中国艺术理论与哲学思想的同样撕裂。也就是说,当代中国艺术理论,仍然以康德、黑格尔美学思想为基本框架,海德格尔以来的后结构主义哲学、艺术思想发展含混其词,因此在论述“当代艺术”(实际上是“现代”与“后现代艺术”混)常常体现的是意识形态下“左倾”或“右倾”心得体会,在理论上基本概念差异:海德格尔与维根特斯坦沃霍尔与杜尚;杰克逊与斯威夫特

表面上看,“现代”与“后现代”论述,在西方也是众口难调。实际上无论是“后现代思想”或“后现代艺术”,都有一个共识:颠覆自康德、黑格尔以来西方“现代”目的性、直线性、进步性的二元对立“本体”方法论!黑格尔是这个现代二元本体论集大成者,以“辩证法”取得“现代一”。法国哲学家德勒兹,在当代艺术界倍受欢迎,德勒兹不认为世界有“本体”,艺术自然也没有“本体”,既然“混沌宇宙”没有“主”“客”之分,存在中只有无数的“皱褶” le pli。法语 pli 译成了汉字“皱褶”,但 pli 除了“折叠”的意思,还有“双重”之意,混沌宇宙是双重混沌宇宙,这意味着自柏拉图到海德格尔一脉相传的“本体论” Ontology的终结,黑格尔的辩证法已无用武之地。因此德勒兹对当代艺术理论的贡献是,在哲学上颠覆了西方两千多年传统“模仿论”[Mimesis],以“拟象”(Simulacra)论取代“再现”论(Representation)![23] 用白话简单翻译这个哲学思想,在西方艺术史上的现象就是:毕加索、克里、波洛克、培根等,代表的是“现代艺术”,追求表达的是“再现”论;杜尚、博伊斯、沃霍尔、昆斯等代表的是“后现代”论,追求表达的是“拟象”论,这是“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在哲学美学上的区分,也是在“当代”艺术“场地”中持续并行的“双重性”状态。若蓄意绕开“现代”“后现代”哲学思想和艺术理论体系的严谨梳理,而直奔“当代”,难免要掉进鲍德里亚陷阱:“当代艺术是纯粹的当代,是它自身的当代,一个自我封闭的循环圈”

III “案例”分

德里达有句名言:Il n'y a pas de hors-texte! “文本之外没有任何内容”!试看以下两个案例巫鸿、朱青生受益于“双重背景”,学贯中西、著作等身,受益于也受制于“当代艺术”“场地”,学术新说与误读,分辨不

案例一、巫鸿与“物尽其用”

巫鸿作为策划人,在艺术家宋东的装置物尽其用展览“导言”中写到: 

“物尽其用”是一个超大型的当代艺术装置作品,由一万余件破旧、残缺、甚或未曾使用过的物品组成。……“物尽其用”绝非是一个北京杂货摊儿的翻版,也不是对国际当代艺术中某个新潮流的模拟。虽然它对“现成品”的应用可以追溯到杜尚 (Marcel Duchamp) 对艺术的重新定义,但它明显不是对杜尚概念的简单再现。一个关键的事实是:所有这万余件废物都来自一处。它们属于一个特定个人的收集,也被这个人所珍惜。[24]

巫鸿试图通过“物尽其用”,在中国传统“礼仪”与当代“废物”之间,诠释某种古代中国“礼仪”、“亲情”与当代“垃圾”的联系,注解传统伦理:“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手泽存焉尔,母没而杯圈不能饮,口泽之气存焉尔”,以及“礼仪”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是否仍然具有合法性。[25] 宋东父亲去世后,母亲把悲痛和哀思寄托于家存废旧物之中,每次宋东“帮她清理房间,扔掉堆放在四处的无用之物,她都会发脾气或沉默不语。她的房间成了一个无法坐人的垃圾堆”。[26] 这个“恋物情结”延续着她的生命,使她“精神分裂”,同时她也在延续废物的意义:“我千方百计地留下这些东西,为的是要延续它们的生命”。[27] 巫鸿认为,“物尽其用”是“现成品” 的应用和发展,不是对杜尚概念的简单“再现”。此处“再现”指什么?这正是问题之所在。鲍德里亚指出

现成品作为一个艺术事件表明了主观性的悬置(suspension 艺术家的主观意识中止),这种艺术行为是,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的换位。艺术成了一个近乎神异的操作:物体以自己平庸本质而转化为一种美学,把整个世界变成了现成品。杜尚此行为自身意义非常有限,但自杜尚起,平庸和世界上所有平庸物都可以成为美学,与此同时,审美变为平庸,平庸与美学变换,带来了美学传统意义的终结。[28]

“现成品化”过程的重点,是作为主体的艺术家被“悬置”,作为客体的“物”自成体系,物的本体由此异化,物的固有价值和存在被剔除,留下的是“自成物”,以及这个“物”的新概念。这个艺术行为核心是,所用废物、垃圾、日常用物,都是没有“庄重” (gravitas) 价值、没有历史、文化意义之物。因此西方“现成品”的经典作品,是没有“庄重价值”的物品,从杜尚的“便池”到昆斯的“吸尘器”,传承有序,一脉相传。也就是说,“现成品”的定义是:通过“装置”把废物或日常物,从没有“庄重”价值的平庸状态,转化为“意识形态”,成为具有“庄重”价值的“艺术品”,这就是杜尚“便池”的艺术价值、意义和秘密。[29]

“物尽其用”刻意保留物的固有价值,无论废物,或留有“手泽”“口泽”的情感纪念物,没有经过“本体异化”思想和意识行为过程。这些客观废物,对宋东和他母亲来说,具有主观情感价值、隐秘家史或病理学史价值。把隐秘家史或病理史公布于世,是一个刻意选择,这是标准的前现代、浪漫主义的选择。卡斯比特指出,虽然现代主义真正开始关注潜意识、内心世界,但浪漫主义却是发现潜意识的鼻祖。正如波德莱尔说,“浪漫主义的确切选择,不是对象或确切真相,而是一种情感,从外表寻求,只能在内心找到”。[30]

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的根本分别是:现代艺术家固守“情感”之内,为情所困、“满怀激情”;后现代艺术家超然“情感”之外,冷漠隔阂、“随意放松”。现代主义要旨是表现宣泄;后现代主义冷峻无言。杜尚的“现成品”是无冷峻无言态度的开端,1917 年,当杜尚听到他的“泉”被称之“美”、“有趣味”时勃然大怒。因为赞美抵消了他的良苦用心,“他所要的就是作品的本质矛盾:观念上是艺术,物质上不是艺术”。在杜尚看来,“生活是一个不公平的机遇,人在其中只能吃自己和別人的粪便而已,这不可悲、也不可怕,恰恰相反,又有趣、又可笑”,“艺术终将会变成粪便,粪便终将会被推向艺术市场,何妨以粪便作为移情媒介,这便是后现代艺术最不同寻常之处”。[31] 与后现代主义的冷峻相比,詹明信以蒙克的“呐喊”为例,说明现代主义“热情”

蒙克的“呐喊”是现代主义多种主题表现经典之作,所表达的异化、沉沦、孤独,及社会结构的解体和疏离,就是所谓‘焦虑岁月’的实践代表。这些标志着现代人的时代情绪,以及对时代情绪的披露,不仅是现代生活的具体表现,也是对表现美学的解构。表现美学占据了整个现代艺术,当现代艺术从黄金时代走进后现代时期,表现美学无论从理论和实践方面都销声匿迹了。表现观念预设了主体的某种分离,以及形而上的假设和内外之分、个体隐藏着的难言之苦,在情感外泄的一霎那,形成一个姿态,一声呐喊,一种殊死传递,而得以戏剧性外化和释放。[32]

“物尽其用”选择的“不是对象,或确切的真相,而是一种情感”,是“个体隐藏着的难言之苦”、及“殊死传递”的戏剧性宣泄和外化,也是现代“焦虑岁月”宣泄的实践代表。这类“当代”作品骨子里,是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纠结杂糅的一锅烩,确实与西方后现代“现成品”艺术装置行为无关。巫鸿和宋东对“现成品”的基础理论理解有误,因此“物尽其用”是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混当代主义,杂糅一锅烩。在西方当代艺术市场上,人们对“土特产”的即时兴奋过后,一切自然照常运行

案例二、朱青生与“第三抽象”

朱青生预设:“抽象艺术在我看来有过三次大的变化:一次是西方的抽象艺术”,“有了抽象艺术,艺术不再是西方的古典艺术,西方古典艺术就终结了,就是说我们说的卢浮宫就没了”。因为包豪斯在美国的影响,“这就形成了抽象艺术的第二个部分就叫‘抽象和建筑’又叫‘纽约画派’”。[33] “朱青生与‘第三次抽象’:艺术将权力消解在抽象中”一文解释道

朱青生认为,以抽象艺术和现代性关系的角度,可以将抽象艺术的发展脉络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抽象”、“第二抽象”和“第三抽象”。如果将以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为代表的抽象艺术看作是“第一抽象”,那么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主义、美国波洛克为代表的抽象表现主义和之后的极少主义等这类抽象艺术则可以被看作是“第二抽象”。二者共通之处在于,主体仍是“形”和“色”本身,即可以看到形式构成以及画面的材质肌理和材料感觉并赋予形式以“意义”和“无意义”,从而使作品富有精神内涵和人的意志和心理

“第三抽象”更多强调了对人性整体性的寄托和表达,其中包含对“行动痕迹”本身存在意义的积累,而不是一时的激情和行动。朱青生将其视为董其昌所倡导的文气,这种心绪的转化凝聚对物象本体的直接关照,对物体的原本状态的重新观察和体验[34]

“第三抽象”的逻辑概念似乎是:“抽象艺术”从康定斯基、蒙德里安“第一抽象”启程,发展到波洛克、马瑟韦尔“第二抽象”,在当代挖掘出中国古典笔墨抽象元素(董其昌书法等)完成了(朱青生)“第三抽象”!至关重要的是“第三抽象:艺术将权力消解在抽象中”!若不论此说非文本、理论依据特征,仅作为一个艺术主张来看,真正内涵是什么尼采宣告了上帝之死,西方形而上学随之而去,在无边虚无中,尼采寄望于艺术自我救赎,希望把“权力意志” Will to Power 消解在艺术中。到了海德格尔那里,权力意志成了“本体论神学”(Ontotheology)海德格尔认为,这个思维框架 [Gestell] 的问题是遗忘了“存在”(Being),他徘徊此形而上学的废墟,最终无路可走加入纳粹。福柯叛逆彻底,另辟蹊径,认为“疯癫”可以解读、消解权力,可绕了一大圈,最终从“疯癫”与“权力”的话语,绕回到希腊“率真直言” παρρησία这个古希腊政治与生活的实践:“我现在不关心真理问题,只关注说真话的人,或者说作为行为的率真直言”。[35] 叛逆意识是现代性的核心,历来反教权或反皇权的主张,无论是以激昂的文学艺术形式,还是冷峻严谨的理论论述,都旗帜鲜明:或受招安(如海德格尔)或一反到底(如鲍德里亚)。“第三抽象”以“艺术将权力消解在抽象中”

当下流行“知识爆炸”说,若从西方哲学、艺术理论层面来看,这仅仅是一个不小的误读误导而已。自 1930 年代起,本雅明、巴塔耶、维根特斯特、海德格尔、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还包括佛洛依德、容格、拉康等)一直在叙述、重述“知识与语言的双重性”,及其对现代人的“双重影响”。面对这个知识结构的“双重性爆炸”,以文本说话,似乎是唯一的出路。什么是抽象艺术?艺术史家里德 (Herbert Reed) 睿见:“毫无疑问,我们所说的现代艺术运动肇始于法国画家,(塞尚)想要‘客观’看待世界的执著信念”。[36] 鲍德里亚指出

现代性是将现实分解为其组成部分的黄金时代,这种精微分析始于印象派,随即发展为抽象主义,以实验性方式开放了对感知、感性、物体结构,以及形式分解的全面探索

抽象艺术的悖论在于,通过把对象从形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其回归形式的纯粹游戏过程,反而把对象束缚在一种隐秘、更彻底的客观性中了,这种客观性比客观相似性更为激进。抽象主义的目标是,撕掉相似性和形象的面具,实现对象的分析性真理。在抽象艺术的庇护下,我们矛盾地走向了更深刻的现实,揭示“客体基本结构”的形式,换句话说,走向了比真实更为真实的东西。[37]

康定斯基在自己写作的抽象主义核心理论中,核实验证了鲍德里亚的论点:“在抽象绘画中,减低到最小限度的‘客观因素’就是最有力、最有效的现实因素,因此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抽象主义=现实主义”。[38] 再来看看“第二抽象”的主角之一,研究哲学出身的马瑟韦尔《抽象艺术:皮特 • 蒙德里安》一文

蒙德里安的作品,可以说是科学,不仅表达色彩关系,也表达了空间划分而产生的空间组成关系。他以假设的现实本质,在作品中实验证实了这一假设本质,他的艺术因此成了亚科学。他认为不用参考外部世界的具体色彩空间,通过再现浓缩后的抽象意义,可以实现艺术家的职责,表达艺术家对现实的感受。蒙德里安在一方面顽强地保持了艺术家的自由;而另一方面在抢占科学家实验室时,掉进了一个无法自拔的陷阱,失去了与历史和现实的联系,以及对特定时间和地点的需求(即持续性的价值观)。艺术活动因此而成为大多数人唾手可得,非理性、纯感性的场地。如此创造出的艺术,只能以假想把自己从常识性的理性主义,以及现实经济生活规律中解放出来。(马瑟韦尔 Notes on Mondrian and Chirico

现代艺术家的定义是表达现实感受,因为现代艺术与现代个体自由息息相关。人之所以还能对“好坏”关注,是因为人的感受是“身体和心灵”作为一个整体,能对现实事件作出反应,对常人来说“思想”和“感受”经常分离。英美艺术反智主义者犯的错误是,不能分辨“现代感觉”与“现代思想”之间关系,而失去了人对艺术的感受体验能力。(马瑟韦尔 The Modern Painter’s World

马瑟韦尔此处“现代”一词所指,有“当代”“时下”之意,他说的清清楚楚,蒙德里安的艺术,是一个“失败的纯粹抽象概念”。而这个“脱离实际,超越现实”,“这个境界和我们的生活无关”的艺术,恰恰是朱青生误读后推崇的“艺术境界”。马瑟韦尔指出,蒙德里安无法证明抽象概念“先验性”的错误,因为人类永远无法拒绝或否认,现实中图像、形状、颜色,以及声音等所传达的情感。因为“无论是抽象的美学呈现,还是赤裸的数学命题,都不足以提示我们所处现实的复杂性。没人能用 2+2=4 这个简单命题来应对现实矛盾,即便这个命题是正确的”。(马瑟韦尔 Notes on Mondrian and Chirico

受误译误导“西方艺术理论”蛊惑的人们认为,包括波洛克、马瑟韦尔在内的一些西方抽象艺术家,受惠于中国书法和水墨画,不妨听听西方艺术理论家的看法

观看中国书法家挥毫书写,观者对几秒钟之前所看到的情形,与书法家此刻行为了然于心。但看波洛克作画,观者不能准确记忆前十秒钟见到了什么,也难以预知这个抽象艺术家下一步会做什么。一些批评家宣称,现代行为艺术画家感到与使用毛笔的东亚艺术家亲近,指望以此获得灵感和合法性。他们若非无知,就是不愿承认中国书法始终要求严格训练。[39]

在如此这般误读误导的“知识爆炸”景观下,格林伯格的艺术理论仍然主导中国当代艺术理论论述。美国艺术理论家丹托早期哲学专业理论研究,给他的艺术理论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认为格林伯格困足于康德美学理论,局限在现代艺术界内,面对后现代、当代艺术时无所适从:“格林伯格一向无可挑剔的艺术品味,在 20世纪 60 年代中期,面对极简主义和波普艺术时却失了准头,对后现代主义艺术更是完全无法应对。他实在不知该如何处理这类艺术形式”。 [40] 朱青生在文末写到

无论前人的规范或他人的好恶所形成的“经典”有多好,一旦成了牵制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强制性规范,都会成为一副枷锁、一个牢笼。枷锁就是枷锁,哪怕用宝玉雕成;牢笼还是牢笼,哪怕用金子铸就[41]

“当代”这个万花筒背后,权力走向极权,数码经济走向数码垄断;时代错位、海量误导信息飞速传递;知识、信息结构断裂化、碎片化,知识、信息结构双重化、商业化。在这个一切都取决于交换价值,甚至空头支票也可以交换的当代,我们要不要扪心自问:是不是得先学会判断黄金或宝玉的真伪?如果黄金或宝玉也无真伪可言,砖头瓦砾为己心爱又有何妨?既然“当代艺术谁说了都不算”,“没有人是艺术家,没有人不是艺术家”,那又何必劳神费心

范炳煇 2025 年 2 1

于加州神怡青麓拾野山

 

注释:

[1] 朱青生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原创性》。

[2] Barzun, Jacques. The Use and the Abuse of Art, 7. UK: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5.

[3] Weber, Max.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25. Translated by Talcott Parsons.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58.

[4] Foucault, Michel. “What Is Enlightenment?”, 40. In Science, Reason, Modernity: Readings for an Anthropology of the Contemporary. Edited by Anthony Stavrianakis, Gaymon Bennett, and Lyle Fearnley. New York: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2015.

[5] FoucaultMichel. The Order of Things: An Archaeology of the Human Sciences, 351, 346, 353.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Classics, 1989.

[6] Dreyfus, Hubert L., and Paul Rabinow. Michel Foucault: Beyond Structuralism and Hermeneutics, 30.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3.

[7] Benjamin, Walter. “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221, 224. In Illuminations. Edited by Hannah Arendt. Translated by Harry Zohn.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2007. First published 1968. 

[8] Barzun, Jacques. From Dawn to Decadence, 78. From Dawn to Decadence: 500 Years of Western Cultural Life; 1500 to the Present. New York: Harper Perennial, 2000.

[9] Anderson, Perry. The Origins of Postmodernity, 93. London and New York: Verso, 2006.

[10] Lyotard, Jean-François.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68,69. Translated by Geoff Bennington and Brian Massumi.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4.

[11] 同上。

[12] Anderson, Perry. The Origins of Postmodernity, 93. London and New York: Verso, 2006.

[13] 同上。

[14] Baudrillard, Jean. The Consumer Society: Myths and Structures, 109, 100. Translated by Chris Turner. London and Los Angeles: SAGE Publications, 1998.

[15] 同上101, 102 页。

[16] Kuspit, Donald. The End of Art, 160.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17] Rabinow, Paul. Marking Time, on the Anthropology of the Contemporary, 2. Princeton and Oxfor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8.

[18] 同上3页。

[19] Deleuze, Gilles. Bergsonism, 74. Translated by Hugh Tomlinson and Barbara Habberjam. New York: Zone Books, 1991. 

[20] Bourdieu, Pierre.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94. 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 Cam- 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21] Rabinow, Paul. Unconsolable Contemporary, Observing Gerhard Richter, 119.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7.

[21] 同上 119页。

[22] 尹国均:同门共读会“读读栗宪庭和王林的艺术批评”研读(二)2025 年 1 月 17 日)

[23] Deleuze, Gilles. The Logic of Sense, 265. Translated by Mark Lester and Charles Stivale. Edited by Constantin V. Bounda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0. 

[24] 巫鸿《物尽其用》4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26] 同上79页。

[27] 同上21页。

[28] Baudrillard, The Conspiracy of Art, 52.

[29] 同上。

[30] Kuspit, Donald. The End of Art, 89.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31] 同上22,118 页。

[32] Jameson, Frederic. 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 11.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1.

[33] “朱青生与“第三次抽象”:艺术将权力小姐在抽象中”。

[34] 同上。

[35] Foucault, Michel. Fearless Speech, 169. Los Angeles: Semiotext(e), 2001.

[36] Reed, Herbert. A Concise History of Modern Art, 13. New York and Toronto: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37] Baudrillard, The Conspiracy of Art, 90. 

[38] Kandinsky, Wassily. Kandinsky: Complete Writings on Art, 83. Edited by Kenneth C. Lindsay and Peter Vergo. New York: Da Capo Press, 1994.

[39] Ledderose, Lothar. Ten Thousand Things: Module and Mass Production in Chinese Art, 197.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40] Anna Maria GuaschArthur Danto And Donald Kuspit: Interviews on Contemporary Art And Art Criticism”. In Ars.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Slovak Academy of Sciences, nº 41, Bratislava, 2008, 1, 137-144.

[41] 朱青生“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原创性”。


图片
   

范炳煇 Fuoco B. Fann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502/f957a836dbd8375883f53cbeaf27bcab.jpg

范炳煇 Fuoco B.Fann

向下滑动阅读


范炳煇 Fuoco B. Fann,后结构主义哲学家、文化艺术批评家、物质文化史学家。1961年出生于一个明室后裔文人家庭,青少年时期受教于著名美术史论家、批评家水天中先生。1982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1985年兰州交通大学任教。1989年定居美国,现为伯克利大学客座教授。2020年出版后结构主义哲学专著 This Self We Deserve: A Quest after Modernity《我们应有的自我:现代性之后的探索》,选为伯克利大学艺术哲学教材,2024出版哲学与艺术理论文集《诸野拾萃》,均收入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大学、洛杉矶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大学图书馆。新著欧陆哲学史论 Relearning Philosophical Temperaments from Plato to Foucault《重温柏拉图到福柯的哲学气质》即将面世。


Fuoco B. Fann, a post-structuralist philosopher, cultural theorist, and historian of material culture, currently guest lectures at UC Berkeley. Born in a Ming royal descendent-literati home in 1961, Fuoco B. Fann studied under the eminent art historian and critic Shui Tianzhong during his youth. He graduat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in 1982 with a major in oil painting, taught at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in 1985, and immigra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1989. His monograph This Self We Deserve: A Quest after Modernity, a study on post structuralist philosophy published in 2020, was selected as a textbook by UC Berkeley.  He released an anthology of philosophy and art theory The Outlandish Meditations in 2024. These works are included in the libraries of Harvard University, Columbia University, Princeton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Chicago, Stanford University, UC Berkeley, UCLA,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d other universities. His new book, Relearning Philosophical Temperaments from Plato to Foucault, an inquiry after Continental Philosophy, is forthcoming. 



虞村 Yu Cun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502/583ed595b55911989b8ccc1f1be96736.jpg

虞村(摄影:水天中)

向下滑动阅读


虞村艺术简历

1958年生于上海,艺术家,教授

1982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


个人展览

2024

《虞村:嗨·1958》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闪光的时序——虞村艺术展》西安崔振宽美术馆,西安市水墨长安艺术博物馆,西安  

2023

《虞村个展》锦都艺术中心,北京

2022

《虞村个展》ARTL 画廊,上海

2020

《另一个世界——虞村东京首展》熏依社东京馆,东京

2019

《松动的螺丝:虞村个展全国巡展》悦.美术馆,秋水空间,岭南美术馆,北京,上海,东莞

2016

《戏说人生——虞村作品展》朱屺瞻艺术馆,上海

《虞村艺术展》雅山画廊,伦敦

2014

《瞧!这些人——虞村艺术展》苏州美术馆,苏州

2012

《品味众生——虞村艺术展》悦·美术馆,北京

2008

《虞村作品展》四方当代美术馆,南京

2005

《“图像演义”虞村油画作品展》今日美术馆,北京


群体展览暨艺术活动

2024

《新写意主义——第四届中国当代艺术名家邀请展》,西安崔振宽美术馆,西安

2023

著名美術史家王瑞芸女士新作《西方艺术三万年》读书会,嘉宾:王瑞芸、贾方舟、胡赳赳、虞村.

学术主持:荣剑  . 北京

“退烧——南京DPT后当代艺术年度展·第八回”展,南京

2022

纪念1982年《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美术创作教学座谈会》40周年自媒体同仁联播|虞村艺术-创作-案倒(线上展)

应该呈现的声音:中国当代艺术案例呈现 | 第28期  让·萨特/虞村(线上展)

《第七届南京DPT后当代艺术主题展南京》,“诚风书局” 南京

《 过往·当代艺术展 》贵点艺术空间,北京

《我们有态度-当代艺术展》 新加坡中央美术馆线上美术馆, 新加坡

《艺术家地图——“自然的抽象”》(线上艺术展)

《各境与相望-国际当代艺术交流展》(线上展)

2021

《墨相推演——当代水墨艺术展》觉苒空间,上海

《“2020 年以来的自画像”作品邀请展》四川美术学院虎溪公社之空间,重庆

《即时造像——当代水墨作品展》M50厘米空间,上海

《一百个艺术家面孔》(线上展)

《鼎新·重构——当代艺术家协会成立邀请展》中国矿业大学博物馆,徐州

《手势象征》(线上展)

《开放人文主义的限量版——自画像》(线上展)

2020

《要有书——当代艺术文献主题邀请展·上海》上海浦东图书馆&金桥碧云美术馆,上海

《新海派水墨艺术文献展》淘艺术空间,上海

2019

《相交的平行线:2019维也纳·第二届中欧国际艺术双年展》维也纳

《首届今日中国美术高峰论坛暨展览——融合创新发展》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阳曲产业园区,太原

《要有书——王林暨友人文献展》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成都/重庆

《第三届独立品格提名展》大河湾美术馆,北京

2018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7》民生美术馆,北京

《矿野——百年中国乡建艺术展》NIU艺术空间,石家庄

《2018中国写意油画学派人物专题研究展》北京万荷美术馆,北京

《海上有戏——戏曲人物画名家邀请展》朱屺瞻艺术馆,上海

《“对话”芬中国际当代艺术群展》红概念艺术画廊,赫尔辛基

2017

《2017击鼓传花——关良,丁立人,虞村作品展》秋水空间,上海

2016

《中国当代纸本绘画》Waterfront Gallery,伦敦

《漫游牡丹亭——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周年2016中国戏曲人物画年展》上海朱屺瞻艺术,上海

《妈妈们的画——首届原生艺术展》悦.美术馆,北京

2015

《2015美术批评家提名展》北京晋商博物馆,北京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4》民生美术馆,北京

2014

《南京国际美术展——学术主题“沉实的足迹”特邀展》 南京国际博览中心,南京

《情境2014当代艺术邀请展》中捷当代美术馆,北京

《造型的方位——2014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年度展》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上海

2013

《55届威尼斯双年展——未曾呈现的声音》威尼斯

《歧异花园:四方当代美术馆开幕展》,四方当代美术馆,南京

《第一届中国——东盟艺术双年展》东盟文化广场,南宁

《首届中国·捷克当代艺术展》中捷当代美术馆,北京

2012

《艺术·前沿——当代艺术邀请展》宋庄美术馆,北京

《2012南京当代艺术年度——纪念南京艺术学院建院100 周年“艺术叛徒”美术大展》尚东当代艺术中心,南京

《闳约深美——南京艺术学院百年校庆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12 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艺术家邀请展暨高峰论坛》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北京

2010

《中国性——2010当代艺术研究文献展 》本色美术馆,苏州

《涌——中国当代艺术展》本色美术馆,苏州

2009

《“中国情境重庆驿站〞当代艺术大展》黄桷坪 501当代美术馆,重庆

《第四届成都双年展——主题展(叙述中国)》成都世纪城新会展中心,成都

《状态·中国当代艺术展》中国雕塑网

2008

《艺术慈善中国——2008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巡回展》中国北京/日本东京/中国香港

《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特邀作品展》中国/希腊/美国/中国展区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北京

《艺术不是什么?中国当代艺术的 45 份问卷》798艺术区,北京

2007

《后先锋:中国新艺术的四个方向 》安亭公司,香港

《“墨缘100〞中国宋庄水墨同盟第二届名家邀请展》北京东区艺术中心,北京

《2007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主题展:东方》雍和美术馆,北京

2006

《水墨性情2006邀请展》ART国际艺术园,北京

《2006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 》中华世纪坛美术馆,北京

1986

《85~青年美术思潮大型幻灯展 》中国美术报社,珠海


研究机构

2007年1月虞村被【中国现代艺术档案】专家指导委员会选定作为收集调查、建立档案的对象并同时建立虞村档案专项。其作品及相关材料被录入“中国现代艺术档案数据库”,被收录进《中国当代艺术年鉴》。(《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属于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何香凝美术馆OCT当代艺术学会和芝加哥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的合作项目。)


Yu Cun's Art Resume

Born in Shanghai in 1958, artist, professor

Graduated from Nanjing University of the Arts in 1982


Solo Exhibitions

2024

"Yu Cun: Hi·1958", Art Museum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he Arts, Nanjing

"Shining Timeline - Yu Cun Art Exhibition", Cui Zhenkuan Art Museum, Xi'an, Chang'an Art Museum of Ink Painting, Xi'an

2023

"Solo Exhibition of Yu Cun", Jindu Art Center, Beijing

2022

"Solo Exhibition of Yu Cun", ARTL Gallery, Shanghai

2020

"Another World - Yu Cun's First Exhibition in Tokyo", Shun Art Gallery Tokyo, Tokyo

2019

"Loose Screws: Yu Cun's Solo Exhibition National Tour", Yue Art Museum, Qiushui Space, Lingnan Art Museum, Beijing, Shanghai, Dongguan

2016

"Joking about Life - Yu Cun's Works Exhibition", Zhu Qizhan Art Museum, Shanghai

"Yu Cun Art Exhibition", Yashan Gallery, London

2014

"Look! These People - Yu Cun Art Exhibition", Suzhou Art Museum, Suzhou

2012

"Tasting All Beings - Yu Cun Art Exhibition", Yue Art Museum, Beijing

2008

"Yu Cun's Works Exhibition", Sifang Art Museum, Nanjing

2005

"Image Interpretation - Yu Cun's Oil Painting Works Exhibition", Today Art Museum, Beijing


Group Exhibitions and Art Events

2024

"The New Freehand Spirit - The 4th Invitational Exhibition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Masters", Cui Zhenkuan Art Museum, Xi'an

2023

New book reading club of Ms. Wang Ruiyun, a famous art historian, for her new work "Thirty Thousand Years of Western Art", Guests: Wang Ruiyun, Jia Fangzhou, Hu Jiujiu, Yu Cun.

Academic Host: Rong Jian. Beijing

"Fever Subsided - The 8th Annual Exhibition of Post-contemporary Art in Nanjing DPT", Nanjing

2022

Self-media colleagues' joint broadcast to commemorate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the 1982 "National Symposium on Fine Arts Creation and Teaching in Higher Ar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 Yu Cun Art - Creation - Case (Online Exhibition)

The Voice That Should Be Presented: Presentation of Cases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 Issue 28 Jean-Paul Sartre/Yu Cun (Online Exhibition)

"The 7th Nanjing DPT Post-contemporary Art Theme Exhibition Nanjing", "Chengfeng Bookstore", Nanjing

"Past ·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 Guidian Art Space, Beijing

"We Have Attitudes -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 Singapore Central Art Museum Online Art Museum, Singapore

"Artist Map - 'Abstract Nature'" (Online Art Exhibition)

"Each Realm and Looking at Each Other - International Contemporary Art Exchange Exhibition" (Online Exhibition)

2021

"Evolution of Ink - Contemporary Ink Art Exhibition", Jueran Space, Shanghai

"Invited Exhibition of 'Self-Portraits since 2020'", Space of Tiger Stream Commune, Sichuan Fine Arts Institute, Chongqing

"Instant Portraiture - Contemporary Ink Works Exhibition", M50 Centimeter Space, Shanghai

"One Hundred Artists' Faces" (Online Exhibition)

"Dingxin · Reconstruction - Invitational Exhibi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ntemporary Artists Association", Museum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Gesture Symbol" (Online Exhibition)

"Open Humanism Limited Edition - Self-Portrait" (Online Exhibition)

2020

"Must Have Books - Invitational Exhibition of Contemporary Art Documentation with the Theme of Shanghai", Shanghai Pudong Library & Jinqiao Biyun Art Museum, Shanghai

"New Shanghai School Ink Art Documentation Exhibition", Tao Art Space, Shanghai

2019

"Intersecting Parallel Lines: The 2nd China-Europe International Art Biennale 2019", Vienna

"The First Today's Chinese Art Summit Forum and Exhibition -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Development", Shanxi Transformation and Comprehensive Reform Demonstration Zone Yangqu Industrial Park, Taiyuan

"Must Have Books - Wang Lin and Friends' Documentation Exhibition", Art Museum of

Sichuan Fine Arts Institute, Chengdu/Chongqing

"The 3rd Independent Character Nomination Exhibition", Dahewan Art Museum, Beijing

2018

"Annual Exhibition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2017", Minsheng Art Museum, Beijing

"Wilderness - Hundred Years of Rural Construction Art Exhibition in China", NIU Art Space, Shijiazhuang

"2018 Chinese Freehand Oil Painting School Figure Theme Research Exhibition", Beijing Wanhe Art Museum, Beijing

"Opera on the Sea - Invitational Exhibition of Masters of Opera Figure Painting", Zhu Qizhan Art Museum, Shanghai

"'Dialogue' Finland-China International Contemporary Art Group Exhibition", Red Concept Art Gallery, Helsinki

2017

"2017 Beating the Drum to Pass the Flower - Guan Liang, Ding Liren, Yu Cun Works Exhibition", Qiushui Space, Shanghai

"Invitation Exhibition of Ink Wash Forum", Nanxi Studio, Beijing

2016

"Contemporary Chinese Paper-based Painting", Waterfront Gallery, London

"Roaming the Peony Pavilion - 2016 Chinese Opera Figure Painting Annual Exhibition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400th Anniversary of Tang Xianzu's Death", Shanghai Zhu Qizhan Art, Shanghai

"Mothers' Paintings - The First Native Art Exhibition", Yue Art Museum, Beijing

2015

"2015 Art Critics' Nomination Exhibition", Beijing Jinshang Museum, Beijing

"Annual Exhibition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2014", Minsheng Art Museum, Beijing

2014

"Academic Theme 'Solid Footsteps' Special Invitation Exhibition of Nanjing International Art Exhibition", Nanjing International Expo Center, Nanjing

"Situation 2014 Contemporary Art Invitational Exhibition", CZ Contemporary art museum, Beijing

"Position of Modeling - 2014 Annual Exhibition of Shanghai University Academy of Fine Arts", Art Museum of Shanghai University Academy of Fine Arts, Shanghai

2013

"The 55th Venice Biennale - Unpresented Voices", Venice

"Divergent Garden: The Opening Exhibition of Sifang Art Museum", Sifang Art Museum, Nanjing

"The 1st China - ASEAN Art Biennale", ASEAN Cultural Square, Nanning

"The 1st China-Czech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 CZ contemporary art museum, Beijing

2012

"Art · Frontier - Contemporary Art Invitational Exhibition", Songzhuang Art Museum, Beijing

"2012 Nanjing Contemporary art annual - 'Art Rebel' art exhibition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he Arts", Shangdong Contemporary Art Center, Nanjing

"Hongyue Shenmei - Fine Arts Works Exhibition for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he Arts", National Art Museum of China, Beijing

"2012 Invitational Exhibition and Summit Forum of the Most Academic Value and Market Potential Artists in Contemporary art", Art Museum of China National Academy of Painting, Beijing

2010

"Chineseness - 2010 Research Documentation Exhibition of Contemporary Art", True Color Museum, Suzhou

"Surge -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 True Color Museum, Suzhou

2009

"Chinese Context Chongqing Station -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 501 Contemporary art gallery, Huangjueping, Chongqing

"The 4th Chengdu Biennale - Theme Exhibition (Narrating China)", Century City New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Center, Chengdu

"State ·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 China Sculpture Network

2008

"Art Charity China - 2008 International Touring Exhibition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Beijing, China/Tokyo, Japan/Hong Kong, China

"Invited Works Exhibition of 2008 Olympic Fine Arts Conference", China/Greece/USA/China Exhibition Area: China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Center, Beijing


"What Isn't Art? 45 Questionnaires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798 Art District, Beijing

2007

"Post Avant-Garde: Four Directions of New Chinese Art", Anting Company, Hong Kong

"The 2nd Invitational Exhibition of 'Ink Fate 100' - Chinese Songzhuang Ink Alliance", Beijing East District Art Center, Beijing

"Documentation Exhibition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2007 - Theme Exhibition: Orient", Yonghe Art Museum, Beijing

2006

"2006 Invitational Exhibition of Ink Temperament", ART International Art Park, Beijing

"Documentation Exhibition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2006", China Millennium Monument Art Museum, Beijing

1986

"Large-scale Slide Show of '85 - Youth Art Trend", China Art Newspaper, Zhuhai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January 2007, Yu Cun was selected by the expert steering committee of [China Modern Art Archive] as the object of collection, investiga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archives, and a special archive for Yu Cun was established at the same time. His works and related materials were entered into the "Database of China Modern Art Archive" and were included in the "Annual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The "Annual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is a collaborative project of [China Modern Art Archive] of Peking University, He Xiangning Art Museum OCT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East Asian Studies Center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