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01-26 15:38
2016年1月24日,“中国抽象艺术研究展”在今日美术馆正式举办。本次展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阶段性梳理总结中国抽象艺术近三十年余年的发展历史。策展组委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王端廷担任主任,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主任朱青生,策展人黄笃、李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彭锋担任委员;展出16位中国抽象艺术家的81件作品。
▲ 中国抽象艺术研究展 开幕现场
▲ 中国抽象艺术研究展 开幕现场 谭平发言
“艺术在本质上是一种方法手段和结果的东西,而不是一种方法手段与目的的东西”。—美国艺术批评家格林伯格
抽象,一直是与具象相对的一个词语。自1910年康定斯基首先画出抽象画以后,抽象艺术便开始成为了二战之后艺术家们追求纯粹精神的一种艺术风格。之后的马列维奇、蒙德里安、包豪斯无不追随他的脚步。康定斯基和塞尚一样,都不再相信客观物象存在于固定、完整的不变状态。只是康定斯基比塞尚的艺术试验道路走的更远。他认为,艺术家通过色彩、线条和空间的安排,能够如谱写音乐一样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随即他以“即兴”、“构成”为题目创作了一系列不断趋于抽象的作品。
▲ 谭平《将浪漫进行到底》布面丙烯
今天的观展,是自己对以往抽象艺术认识的一次总结,也看到了中国抽象艺术家们在中国抽象艺术道路上二三十年来的努力。就像这次展览策展委员会主任王端廷谈到的那样“今天我们谈的不是中国的抽象艺术的问题,是‘Abstract Art in China ’,而不是‘Chinese Abstract Art ’。筹备这次展览的目的在于展示中国抽象艺术的艺术成果,而不是为中国抽象艺术的发展现状下一个结论,今天的展览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研讨会现场
▲ 中国抽象艺术研究展 研讨会现场
此次策展组委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王端廷担任主任,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主任、历史系教授朱青生,著名策展人黄笃、李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彭锋担任委员;参展艺术家包括陈若冰、丁乙、冯良鸿、江大海、李磊、梁铨、马树青、马可鲁、孟禄丁、谭平、王川、王易罡、王怀庆、余友涵、周长江、朱金石等16人,共展出作品81件。
展览采取了海选的形式从上千位中国抽象艺术家中选择十六人,主要是梳理抽象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和艺术家个人的创作经验、创作体会。之后还会举办一系列研讨会和系列展览探讨“抽象艺术的价值”、“中国抽象艺术的艺术语境”,以及“抽象艺术在中国的未来展望”等议题。
▲ 中国抽象艺术研究展 展览现场
▲ 马树青《无题》 布面油画
在研讨会中朱青生老师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抽象艺术的问题:抽象艺术是西方现有的专利吗?中国抽象艺术中关于艺术的思想是否孕育着前所未有的创造?抽象艺术是否要重新定义?抽象艺术是否具有民族性?等等,我们都可以看成是这次抽象艺术研究展面向在未来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 中国抽象艺术研究展 研讨会现场 朱青生发言
作为观者来说,最大的问题是抽象艺术如何观看的问题。抽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的最大区别在于具象描绘的是现实世界中已有的事物,而抽象艺术描绘了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事物。“观看”在艺术作品的接受过程来说又是实现艺术作品价值的重要环节。当观者在观看一幅抽象艺术作品的时候能否看懂就成为了今天我们在讨论抽象艺术时主要面对的问题。
格林伯格在《前卫艺术与庸俗文化》中曾讨论到艺术的“精英化”的问题。他认为艺术不再是面对学院等高等地位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能看的懂的文化。当不同层面的观者在面对同一幅艺术作品时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同样在面对一幅看不懂的抽象艺术时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而艺术的价值在格林伯格看来仅仅来自于艺术作品本身的媒介性,所以就不存在经验与是否出身学院和受过良好教育的观者才能看的懂。那些没有受过艺术教育的观者依然可以通过观看这幅作品实际所呈现出点、线、面的组合而得到审美愉悦。
▲ 中国抽象艺术研究展 展览现场
▲ 孟禄丁《元速》布面朱砂
▲ 孟禄丁《元速》局部 布面朱砂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抽象艺术和诗歌一样,艺术家和诗人一样都需要一定的理论尝试、积累才能够读懂、看懂。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毕加索、勃拉克、蒙德里安、康定斯基、布朗库西,甚至克利、马蒂斯和塞尚,都主要从他们所采用的媒介中获得灵感。而观看一件艺术作品首先我们会经历一个直观的视觉对话,进而去理解作品的内涵。
▲ 中国抽象艺术研究展 研讨会现场 黄笃发言
策展人黄笃在这次“中国抽象艺术研究展研讨会”中谈到如何界定中国抽象艺术的问题。他说:“中国的抽象艺术既有自己的思想也有外部条件。从词根上理解是一个动词‘拽’,是一种比写实艺术有更高形而上的内容。黑山学院曾把包豪斯的色彩学和构成学带到了美国。”这种地域上的演变是抽象艺术在西方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随后他又谈到“在中国所发生的艺术现象到底和我们自身有什么关系?包括日本的具体派里的行动艺术。我们需要去追溯挖掘中国真正的美学价值不同于美国韩国等地的民族价值。以及中国抽象艺术中的色彩和线条如何升华到美学上来的问题。”
▲ 冯良鸿《作品黄13-2》布面油画
▲ 江大海《 无际 》布面丙烯
“美学”一词是十八世纪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一书中提出的。“美学”是研究美、感性认识、艺术三方面的“美的哲学”。在他提出后的两个世纪到二十世纪初由塞尚的艺术实践开辟出的现代形式主义理论兴起,克莱夫·贝尔、罗杰·弗莱等理论家开使从形式的角度分析“什么是艺术”,这就从理论层面开始界定了康定斯基、蒙德里安等人的艺术概念。到30年代后期格林伯格提出了仅把艺术限定在媒介上的理论。
▲ 陈若冰《0937》布面丙烯
这些西方的种种艺术理论和艺术试验都为中国早期一批留学欧洲的艺术家带来了大量的视觉财富与宝贵经验。中国抽象艺术家们就是在早期学习西方并融合中西方的艺术中不断探索出了中国的抽象艺术道路。
展览现场
▲ 周长江《互补迹象65》布面油画
▲ 冯良鸿《作品12-6》布面油画
▲ 孟禄丁《元速1201》《元速1206》布面丙烯
▲ 孟禄丁《元速1206》局部 布面丙烯
▲ 中国抽象艺术研究展 展览现场
▲ 中国抽象艺术研究展 展览现场
▲ 王易罡《抽像作品5号》布面油画
▲ 王易罡《抽像作品5号》局部 布面油画
▲ 王易罡《抽像作品5号》局部 布面油画
▲ 王怀庆《再寻找》布面木板油彩及综合材料
▲ 王怀庆《再寻找》局部 布面木板油彩及综合材料
部分作品图片
▲ 丁乙《十示2003-9》布面丙烯
▲ 李磊《海上花166》布上丙烯
▲ 梁铨《无题》茶、色、墨、丙烯宣纸拼贴
▲ 马树青《无题》布面丙烯
▲ 王川《欲罢》布面油画
▲ 王易罡《浅绛绘画作品2010年2号》布面油画
▲ 余友涵《抽象2011,02,31》丙烯画布
▲ 周长江《互补迹象65》布面油画
▲ 朱金石《拍江岸•柳叶折断》布面油画
▲ 中国抽象艺术研究展 展览海报
中国抽象艺术研究展
主 办:中国艺术研究院
承 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
今日美术馆
展览地点:北京今日美术馆 1号馆3、4层,3号馆1、2层
展览日期:2016年1月24日至3月13日
(凤凰艺术 若琳 北京报道 责编 Vanessa)
来源:凤凰网艺术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