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Free Talking│宋家骏:静下来,进入生命的流动之处

FREE计划丨幻象——编织与空架

FREE计划丨幻象——编织与空架

6

非空间

已结束 1.4万+

Free Talking

幻象——编织与空架


这种静是自然给予的

不是大自然,大森林大草原那种

而是与一棵树,一只毛毛虫独处时

获得的反馈

静都是要进入的

进入那个生命流动之处



8月非空间迎来大艺博FREE计划青年策展人项目“幻象——编织与空架”,六位有着共同的纤维艺术专业背景的青年艺术家,在此以特有的编织语言和对软材料的处理,回应他们不同生命历程中的际遇与感悟。


今天我们特别请来参展艺术家之一宋家骏,与我们分享他的艺术旅程以及他在创作上的探索与思考。


宋家骏2020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纤维艺术系,2022年赴美深造,2024年硕士毕业于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纤维与材料研究专业。他的作品如同自然和生命的孩子,关照迁徙的生命处境并感受其在微观世界中的潺动,让我们重新看到自然万物的无常与平等。
















Q

家骏你好,是什么契机,让你在众多艺术门类中,选择了纤维艺术作为专业方向?

宋家骏

在2016年的时候我还在中国美术学院读大一,我们当时的班主任游东醌老师让我们对一些特定概念进行主观反应和表达,做了很多针对特定主题的创作练习,让我开始了解不同的创作方式和背后的逻辑。后来在十月份,我有幸参观了梁绍基老师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的个展“云上雲”,记忆中展馆里那些延绵不断的蚕丝裹挟着巨木和废墟,让我深刻感受到丝的生命张力,以及“小”材料构建的史诗气场。这种蛰伏在纤维中的能量和衍生出的无穷可能指引我,让我思考我的生命和我对世界的一些看法是如何能通过纤维来展开。


梁绍基“云上雲”个展作品《命运》


Q

纤维艺术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宋家骏

我觉得这些年来我与纤维材料合作的过程中始终能带给我惊喜的就是纤维在世界范围内在哲学、文化、宗教等精神向领域中作为不同事物的隐喻,同时在物质世界中具备了小如木质素,大如宇宙网的惊人表现力


Q

你在国美纤维艺术系本科毕业后,又继续前往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纤维与材料研究专业深造,今年正好硕士毕业,这段留学经历,给你的学习和创作留下了什么样的影响?

宋家骏

我在2022年入学芝加哥艺术学院,主要是对于全球化下各种关于纤维的视角的好奇。不同于其它的专业,纤维既是概念,也作为一种媒介,在涉及女权、血汗工厂、殖民经济、贸易战争、性别身份以及传统手艺等人类历史和社会运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交流的过程中,我切实的感觉到织物是如何将个体身份、家族史与社群活动和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这也让我在创作中不断追问我在为谁发声,通过回溯我的身份、境遇和我与纤维材料相处的经历,我思考如何在异国他乡以这种当代的方式把这种“我”的部分传达给观众。


Q

这次参展的作品《Passing by》系列和《The weight of invisible》,正好是在你抵达美国求学1年后创作的,可以谈谈它们是怎么诞生的吗?

宋家骏

《Passing by》顾名思义就是在讲我作为一名过客。起因是去到芝加哥之后,对于城市系统和人的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被完全放大了,在最初的几周内我不得不通过一些反复出现在我日常通勤路线上的视觉符号像某个有颜色的楼或是商店来确认自己的位置。这个时候眼睛是忙不过来的,好像一下子要把所有的东西都关注到,这是我作为一个外来人的焦虑。后来有了经验,慢慢熟悉了这个城市,我也保留了这个观察的习惯。结果有一天在路上走,看到地上被人踩扁的蝉,一下子那种不安感又回来了,客死异乡,太凄凉了,我就意识到原来所谓那个“已经熟悉”的经验不过是自我欺骗的一个表象。生命就是不安稳的,没法定下来,所以这件作品有点像我把自己的这些想法投射到同为被边缘化的这些“过客”身上。


宋家骏  Passing by

26×23cm  纤维  棉麻织物  2024


《The weight of invisible》我是把它当作是一个图示,一个来处理,就像一个卦象一样,看上去非常的扁平化,实际上可以放在不同的维度去考虑。线,它有生命线、命运之线的意思。梁绍基老师讲过“我是一只蚕”嘛,与材料合作我就觉得好像要把自己也作为材料,站在材料的角度去思考,行动,像一个萨满,会通灵一样的。所以这根线我就拆出来,再一点一点穿回去。那个狭窄的空间穿得我苦不堪言,我想象自己就在那个小空间里艰难前行。这慢慢变成了一个冥想的过程,很多过去的记忆走马灯似得一件一件过去,所以在中途我就停下来,放了一块芝加哥的石头挂在那里又继续把剩下的路走完,我觉得那是一个经历的切片挂在那里,但其实每分每秒都有我们生命之线要承受的东西


宋家骏  The weight of invisible

62×20cm  纤维  棉麻织物、石头  2023


Q

两件作品都在织物上完成创作,但表现方式略有不同,《Passing by》系列用国画白描式的同色线条,在织物上留下难以分辨的隐匿图像,而《The weight of invisible》则用极简的手法直接传达观念,可以谈谈你这样处理的考量吗?以及在创作中,你通常是怎样处理个体生命经验、材料语言、创作方式三者之间的关系的?

宋家骏

我觉得两件作品的共性在于图像和背后的劳动在视觉上是被隐去的状态。最终的结果就像在看待一件最平常不过的事物,但仔细想想后又觉得哪里不对的这种微妙的状态。我希望这个缓慢观察和思考的过程可以成为观众把这种常规经验“去合理化”并在生活中放慢脚步的一个通道。


对于个体生命经验、材料语言和创作方式的关系,在我的创作中它们三者是和谐统一的,个体经验通过材料的转述能够具备共情能力;人的“手”又能巧妙的将材料语言编码成一部分的生命体验。


Q

不论表现方式如何,你的作品似乎都有一种东方式的禅意,一种能让人沉静下来体悟的力量,这种精神气质从何而来?这种流露是深思熟虑的,还是无意识的?

宋家骏

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流露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小的时候大多数的娱乐活动就是跟朋友在外面傻跑,爬树,抓虫子,即使有玩具也不少是自己做或者再拼装的,这种静是自然给予的,不是大自然,大森林大草原那种,而是与一棵树,一只毛毛虫独处时获得的反馈。静都是要进入的嘛,进入那个生命流动之处


Q

你的作品基于纤维艺术的媒介和语言上构建,我们在作品中看到纤维织造的本体语言的特点,在观念表现上又能感受到当代艺术的开放性,有种既传统又当代的感觉,你是怎么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的?

宋家骏

在纤维艺术中考虑传统和当代,是一个既暧昧又残酷的事情。传统中的很多技法、材料都做为催生构建当代价值和形式的土壤;另一方面,纤维艺术的概念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应运而生,作为概念,纤维艺术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并与传统壁挂和手工艺区分开来。但即便如此,纤维艺术的“新形式”也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的,因此我觉得从结果上来讲二者是很微妙的,比起二者的权重和划分,我可能更倾向于把这个话语权交给观众。


Q

如果现在回溯自己的创作探索,有无明显的阶段性变化?

宋家骏

我印象中最早有系统性的创作是在2019年,从《共声》那件作品开始,我第一次从材料语言和物的气质中找到能够传递我所关注的话题的线索:几十支干瘪的莲蓬在振动电机的带动下嘈杂不堪,很难辨认每一支的声音。当时还是在本科期间出于课程内容创作了这件作品,但我从这开始去观察各种社会现象以及人在其中是如何被塑造的。这个阶段一直持续到我本科毕业。


宋家骏  共声  尺寸可变  装置

莲蓬干花、亚克力板、振动电机  2019


在2020年我的三件毕业作品《莲》、《诳经》和《天行健》以三种不同的方式讨论了生活垃圾、精神垃圾、废弃和无用的概念,同时也是第一次我关注到材料本身具备的可塑性并开始利用材料结构在其内部做文章。


宋家骏  莲花  尺寸可变  装置  垃圾  2020


宋家骏  诳经  40×600cm  册页  纸面雕刻

2019-2020垃圾信息  2020


宋家骏  天行健  60×300cm×3  装置

废弃抹布  2020


后来创作的材料来源就更加贴近自己的生活,同时对材料的处理也让作品转向对内在精神的探索,像《午夜》,融化了的塑料瓶在镜子上拉丝,有一种午夜梦回,失眠的状态下各种心思在审视自我的时候流露出来的感觉。


宋家骏  午夜  40×60×4cm  装置

镜子、塑料瓶  2021


一直到目前我的创作依然依托于身边的日常物品,而且更加关注当下自身的状态。我想这个整体的发展是从外向内的,像识破了物象,修行一样自身的能量强起来了,信息就自然而然的传递出去了。


Q

有没有一个母题或一条主线贯穿你这些年的创作始终?

宋家骏

我觉得我可能是关注一种精神向的人文关怀吧。我觉得现在我们这一代依然面临着很多挑战,被信息轰炸、被评价、被迫内卷之类的,仿佛我们从外界找自我是越来越不容易,所以我想提供一种慢的视角和独处的可能,无论是在漂泊的途中还是压力很大的生活下,那些看似无用或熟悉的事物背后也许有很多点亮生命活性的可能


Q

有没有哪些艺术家或艺术思想是你喜欢的或者是对你产生过深刻影响的?

宋家骏

我觉得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梁绍基老师,此外还有很多喜欢的艺术家像李禹焕Anne WilsonNelly Agassi等等。还有 Janis Jefferies,在她的著作 < Labored Cloth > 中提到的关于织物如何调节人的生活和个人参与的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让我觉得很受用。她让人思考布料的痕迹是如何携带着人的记忆,历史,并作为一系列人类行为,经济,生存,诗歌,隐喻和政治的象征,以一种杂交性的形式参与到文化创新和身份交流当中。


Q

除了创作之外,生活中还有什么兴趣爱好?这些体验会对你的创作和生活带来什么?

宋家骏

兴趣爱好的话我个人比较喜欢做一些手工,折纸,做戒指之类的。因为我的创作很多开始于材料实验,我觉得多与材料相处的过程也是一种很好的自我疏解和发现新的可能性的过程


Q

未来你的计划是?

宋家骏

生活上可能还是以找工作为主吧。此外,今年的十一月份,我和我的伴侣尹思桐将在杭州我织我在空间举办一场名为“云泥”的双个展,在呈现我们在国外的两年间创作的十余件作品外,目前还在筹备专门针对展览空间的新作品。


Q

你希望成为一名怎样的艺术工作者?你希望自己的作品能为人们带来什么?

宋家骏

我觉得相比于艺术工作者我更希望把自己的目标放在对这个世界的无限的可能性的发掘上,不只是与材料打交道或者做艺术家,而是希望自己能够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能做到享受和兴奋,所以我也希望能够通过作品来给观众带来这种相似的,对于感官在经验之内的跳脱以及在思维上对常规化事物的重新审视




丨展览信息


幻象 FANTASY

编织与空架  WEAVE & EMPTY STRUCTURE


开幕  2024年8月7日(周三)15:00

展期  2024年8月7日-8月30日

开馆时间  周一至周五9:30-17:30,周六日10:00-18:00

地点  广州市越秀区东湖路123号之二,非空间

 免费入场 

策展人  石冰

艺术家  毛宇  宋家骏  王浩宇  夏天宜  尹思桐  周欣格

主办方  大艺博

支持机构  广州大艺文化艺术基金会 / 大艺博ONLINE

战略合作伙伴  在艺APP / 艺扑


丨交通贴士

广州地铁6号线东湖站B1口出来右转,步行100米即到




END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