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读艾轩的画

  油画家艾轩自从1982年以来便一直以其独特的,表现单人形式的油画出现于画坛。翻阅他的许多油画作品,不难发现:在画中他总是可意追求孤独3而空灵的情致;在画中,他总是表现出一种脱俗的诗意。无论是早期代表作《那歌声不是唱给我》,《她走了,没说什么》,还是后期《一晃而过的眼睛》,《殉道者的歌声隐隐飘至》,《沼泽地三月的湿风》不管是从感观上还是观画者理性的思索中,都能体会到这许久的诗意。虽然这种诗意是空灵,抑郁或是深沉的,我们都不难发现艾轩的诗意。   在艾轩众多的油画作品中,其中心就是一个人。他始终认为孤独者的存在图象便是要寻找孤独意识的代偿。因此,他觉得表现个人比表现群体更为得心应手。假若再加上些许人物,他或许就无法进行再次创作。这点,恐怕源自于他个人的体验,也源自于他对人生状况,生存的深刻理解。不难看出,艾轩对绘画的认识曾受美国画家怀斯的影响。我甚至在他的伤感中,看到了卡夫卡,妥斯妥耶夫斯基的影子。   多年以来,艾轩的一系列油画中的人物一直处于一个事件,一种情绪的过程中。川藏雪域,高原是他永远的做画空间与背景。一个藏族小女孩或是一个青年,站在寂静又纯净的冻土带。   他在思考什么,又凝望什么?实际上,这表面上的宁静正是他们心理上不平静的一种反差反映。为了寻找适合油画的背景材料,艾轩有时就在藏北等待十几天或一个月。为的就是找到适合于主题的雨天或阴天的感觉。这种行为,在他看来是寻找感觉。正是有了这样一种感觉,在喧嚣的都市的他,画出这种感觉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意思的是,在其作品中,他对人物作了很多技术上的处理。为了充分表现出皮袄的皱纹和磨旧的质感,他不断用设色,打磨,罩染等手法细腻地去处理。因为他知道,这些同样与画中的枯草,断墙一样是表现主题和人物心理的重要有机部分。   女画家巴荒也是表现川藏风情而扬名画坛的。她的《阳光与荒原的诱惑》带着“青鸟”的梦,迷幻了许多向往青藏的艺术爱好者。与巴荒相比,艾轩更注重于表现自然的残酷无情性。人在自然面前只是被淘汰的对象。因此,他才一次一次将纯真幼稚的藏族小姑娘置于一个非客观化的背景中。随风徭弋的头发中闪烁着明亮忧伤,甚至无助的大眼睛。它让我们直接对视着他给我们的主题,让我们在冲击中对视它的故事,它的内涵。画家始终将人物安排于近景或左右下角,给人一种逼迫感和不稳定感。打破了环境的和谐与宁静,很好的表现出了画家本身的主题思想。   这就是画家艾轩给我们带来的油画。他的风格或许不是主流,或许不具有任何前卫性。或许被人讥笑为“商业投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的空间是广阔的,在容下许多新潮前卫作品的时候,我想,艺术同样也可容下这样一位致力于表现内心的画家。一位现在好象沉默的色彩表现者。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