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我和书的缘份,结在我天生对读书的热爱上。
最早的记忆,是我小时候在街巷口的小人书摊租小人书看,那时一分钱两本或两分钱一本,这取决于书的新旧和内容。不长的时间里,我就把那两墙的小人书就看完了。我花的是我每天省下的冰棍钱,我在书里寻到了比冰棍更美的滋味。
说起来,那书摊差不多就是个小型简陋的图书馆吧。
后来我主动识了很多字,就是为了看书,那时我不过六七岁,母亲读的《红楼梦》和《李自成》是我最早看到的文学作品,现在想来,坐在小板凳上捧着厚厚的书看,是我最喜欢的事。可是这几本书看得不尽兴,因为总有不认识的字,得半猜半蒙才行。书又是母亲借来的,得紧着她先看,后来在我还没看完的时候她就归还了。
所以我后来买了好几个版本的《红楼梦》,存着细细看。
然后是买书。也不过八九岁的时候,那时我每个礼拜天去外婆家,下午回家时总要路过解放路的老新华书店,我可以省略乘坐公共汽车,因为可以省下车票钱,然后去书店看书。为了看书买书,我宁可走路回家。其实现在想来,我是把那个书店当做成图书馆了。我很少请店里的店员取书给我看,好多书是在架子上或柜子里,隔着柜台,隔着玻璃,我细细看到的是排得整整齐齐的书脊。我看得出来,只有真的要买那些书的人才会一而再、再而三让人家取出书给自己看。而且,当着人家的面,是无法把一本书看完的,就连浏览也都太潦草。这不是我对书的态度。我享受的是,捧着书,凝神细读,不受打扰,想怎么看就怎么看,想看多久就看多久。显然,新华书店里这些贵重的、放在架子或玻璃柜子里的全价书是做不到了,幸好当时的新华书店有一个很大的区域是打折的,有时竟会有崭新的世界名著成套打折出售,有时是半价,有时会更少。于是,那几年我最热衷的事莫过于攒钱买书了。从现在珍存在我家书柜里的书来看,我当时的眼光绝对很厉害:人大出版社的《外国文学简编》、北京十月文艺出的《中外著名中篇小说选》……
上中学后,读书主要靠同学间互相借。
真正和图书馆结缘是我谈恋爱的时候了。那时我和我的丈夫都在农行工作,我离西大街近,他离北大街近,我们约会的地方经常是在西大街的图书馆。我还记得,我第一次见那么多书整齐地摆着,可以随意拿随意看,对我的心灵和眼睛,都是非常大的震撼。因为我没上过大学,没能感受过学校图书馆的魅力,所以我感受到的是最海量的图书瞬间与我邂逅的激动。我几乎没有想就决定,我一定要看完这里所有的书!当然,没过几天我就发现,我的贪婪有多盲目啊!
有意思的是,在真正的图书馆里,我和我的丈夫在门口那个大树成荫的小路上互相等候,一起去看书。我们都不在意各自看书并不能说多少话,我们只要每天都能见面,见面一直在一起呆着就觉得很幸福。当时办借书证交的押金还是他付的,至今那条子我还存着,那是多美的回忆!
对我来说,每本书里都有一个世界,而图书馆是一个能和更大世界连接的地方。
在图书馆里,打开一本本书,仿佛打开一扇扇窗户,可以看到白雪皑皑,也可以看到夏日炎炎。天文地理、宇宙星球、数字科技、文学绘画……等我知道世上有这样一个总会等我来看书的好地方,我就渐渐对买书这事谨慎了。好书太多了,可我的空间有限,十多个大书柜里的书和地下室里整箱整箱的书,让我常常想要学学图书馆管理图书的方法,可以让我能迅速找出那些明明有,却怎么也找不到的书。数字化的进程如此之快,网上阅读和手机阅读已成常态,可我还是不能释怀手捧书本的感觉,于是,在很多时候,图书馆成了我最常去的地方。停留在那里读书也好,借回家仔细看也好,我总是很幸福地感受到现代化发展带给一个读书人的便利。
在一个没有战争没有饥饿的国家,在自己生活的城市里,有几个各有特色的图书馆,是这个城市的读书人们多大的幸运呀。就像是生活在明媚的阳光之下,可以最直接感受到文字之美和知识的力量,温暖而充实。
写于2015年1月
作者:吴文莉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