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答苏旅和其他网友
彭德《十日谈》 2008年6月下旬
无题
李涵新作
武小川作品 2007年
范美忠事件似乎不宜再议了,不过即时的议论有助于认识的深入。这场议论,涉及国民意识中多元价值观能否被认可的问题,它同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问题一样重要。主事部门为什么老是急于把一些有争议的另类才子推向自己的对立面?为什么老是渴望人们用一种标准一个口径来表达自己的见解?想到这些就令人沮丧。中国迟迟不能进行体制改革的深层原因,正是大众对个人的要求老是停留在伦理道德制约的层面,老是假设道德能够统摄一切,把它当作没有负面因素的普世规范。范美忠言行引发的讨论告诉我们,现代社会的道德标准无法统一,依靠它是不现实的。
范美忠是个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基本品格是怀疑和批判,对人也对己。从笛卡尔、马克思到鲁迅,莫不如此。范美忠之所以引起众多的抨击,主要在于他的一些自我暴露的言论。包容的原则是不因言废人。一个主张开放的社会,不能不包容我们感到不习惯不舒服甚至愤怒的极端言论。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高尚者不标榜道德,是因为他有道德判断;)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不高尚的老讲道德,因为还不具备道德判断。)
失道而后德,(〔社会〕丧失了自然之道才讲德性,)
失德而后仁,(丧失了德性才讲仁爱,)
失仁而后义,(丧失了仁爱才讲义气,)
失义而后礼。(丧失了义气才讲礼节。)
礼也者,(礼节这东西,)
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是忠信淡薄的产物和社会混乱的先声。)
前识者,(事后诸葛亮,)
道之华而愚之始。(是附着在道德表面的华彩和愚昧的开始。)
参与议论的网友,大都受制于传媒对只言片语的渲染。用圣人标准衡量某个人的言行并加以夸张的方式,是商业利益驱动下的传媒的常用手段。附录范美忠妻子、学生、友人的议论,有助于人们去裁判。
教师地震时不顾学生先逃命续:公开亮相道歉
先跑老师范美忠接受媒体采访。
汶川震后10天,都江堰光亚学校教师范美忠在网上发帖详述自己在地震中弃学生而逃的经历,从此得名“范跑跑”,并被众多网友斥责。昨天下午,范美忠在北京接受媒体访谈时首次公开道歉。
在这篇名为《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震亲历记》的帖子中,范美忠记录了自己在地震当时以及震后的经历。范美忠说,逃跑是自己瞬间的本能行为,但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我与他人生命孰为重的权衡,他并不认为作为一名老师,有为救学生而牺牲自己生命的义务。“在这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我女儿我才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
一时间,范美忠从默默无闻的中学教师,变成民众热议的焦点人物。一周内该帖在天涯社区上的浏览量达14万余次。不少人跟帖称,作为普通人,范美忠的行为无可厚非,逃跑是人之常情,但作为教师,范美忠丢弃学生自己逃走就是失职。
光亚学校校长卿光亚介绍,在地震中,光亚学校600余师生在地震中无一伤亡,早已恢复正常上课。对于范美忠的逃跑行为,他表示没有问题,有问题的只是范美忠在震后10天发表的感想言论,但校方不会开除“因言获罪”的人。“言论有不正确的地方,可以批评、教育、讨论。”卿光亚说,他认为范美忠是爱学生、爱职业的,很多学生在事后仍表示希望学校不要开除“范老”。卿校长说,如果范美忠的言论伤害了大家的感情,道歉就可以了,不需要开除。
■对话范美忠
记者:你和学生的关系怎么样?
范美忠:我们之间像朋友一样,互相开玩笑,一起玩。
记者:地震发生时,你们在上什么课,屋子里面几个人?
范美忠:当时我在讲《红楼梦》,班上大约有15个学生,有几个人没来上课。当时真的很惊慌,不知道该怎么办,唯一的反应就是跑。
记者:作为一名老师,你是否考虑过你有救助学生的义务?
范美忠:我是有救助学生的义务,但我没有冒死救助学生的义务。生命权是平等的,灾难来时自救才是最重要的,我希望我的学生也能明白这点。
记者:当时为什么要发帖子来说这件事情,是否考虑过后果?
范美忠:我是学历史的,我希望能把这件事记录下来。
记者:为什么要道歉?
范美忠:关于道歉,首先,要向我的学生道歉,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他们把我看做了一个强者,一个可以保护他们的强者,但我由于自己还不够勇敢,我让他们失望了,我想向他们道歉。第二,要向校长和光亚学校道歉,他们因为我的事情而承受了太多的压力。第三,我要向看过我文字而在情感上受到伤害的网友等道歉,但这并不代表我向我的观点道歉,我仍然坚持我的观点。
范跑跑妻子不离不弃:我丈夫是一个有担当的男人
http://www.sina.com.cn
妻子眼中的范美忠:“我丈夫是一个对社会和家庭都有担当的男人”
大多数女性潜意识中都希望自己的丈夫是一个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需求的好男人——他应该对社会尽责,对家庭负责。那么,作为妻子,
让记者有些意外的是,
“他对于家庭也是如此。比如尊重我的兴趣以及我想陪伴宝宝共同成长的愿望,支持我辞掉工作,专心在家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一个人做两份工作养这个家很不容易,我认为这是他对家庭最有力的担当。”
侧面解读范美忠
“从童年时开始,他就是个孤僻的孩子,就感觉到自己与周围的人不一样”
谈到与范美忠相遇相知相恋的过程,
对于爱情经历的回想,可以一直追溯至童年时代。“在夜晚我们经常谈起过去。从童年时开始,他就是个孤僻的孩子,就感觉到自己与周围的人不一样。而我呢,是个羞怯而喜欢幻想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坐在门槛上,幻想山的那边是什么……22岁离开故乡,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我没有住过漂亮舒适的屋子,但也并不觉得清苦。因为对未来没有计划也没有限定,更没有对财富的期许,所以,我听到了他——我的爱人的呼唤,我就去到了他的身边。”
范美忠的家庭
在
话题很自然地就转移到了孩子身上。
“孩子很漂亮健康,我和美忠一致认定她是上帝恩赐的礼物。我们之前都恐惧有自己的孩子——我喜欢孩子,但没有勇气拥有。直到宝宝自己来了,我和美忠才明白这其实是我们一直深深渴望的:做一个母亲,做一个父亲……”
在
然而生活终究不是童话。孩子尚嗷嗷待哺,如今摆在一家三口面前的最迫切难题是:范美忠已确定被学校解聘,一家人的生活将如何继续?
目前状态下的范美忠
“我们俩不会道别,肩并肩走个没完……”
范美忠的婚姻也是许多网友私下热议的话题——先是失去名声,后是失去工作,范美忠的婚姻近况被关注也算是情理之中。对此,
范美忠的突然失业,令这个三口之家的生活压力陡然间增加了不少,“还好已有朋友给我丈夫提供了一些工作选择……只是教书是他最喜欢的职业,如果今后再不能教了,始终是比较遗憾的”。
范美忠学生的话
最近看到网上各类对范美忠大肆批判的帖子,作为他的一个学生,我感到很不解。在他发出那篇帖子后,各类回复蜂拥而至,其中不乏网友质疑其最为老师的资格--说他违背了作为老师的道德,为学生做出了坏的榜样等等。更有甚者,呼吁学校开除范美忠。看到这些帖子,我真的感到很费解,失望。对于其中以他老师身份批驳他的言论,我更是感到愤怒。作为范美忠学生的我们,作为当事人,对这件事情的态度被完全的忽视了。其实和光亚的学生谈一谈,你会发现学生们大多未对此事做出强烈的反应。我们理解他的决定--虽然这个行为并不能满足大众的要求,但是我们还是理解他的行为。
作为局外人,记者和网友都对光亚的学习气氛(特别是语文课的气氛)缺乏了解,以至于作出错误的判断。作为一个在成都外国语学校学习过,在美国完成了一年交换学业,最后来到光亚的学生,我体验过各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从最死板的应试教育到松散灵活的美式教育,再到光亚这个一言难尽的教育环境,个人认为范美忠的语文课是少数让我感到乐意‘听讲’的课之一。其实‘听讲’这个词语用来形容这语文课并不完全正确,用‘交流’和‘辩论’可能更好一些。 范老喜欢在课上介绍他的思想,但是也乐意我们和他争论。对于他的政治观点,道德理念和世界观,我们也都只是‘则其善者而从之’而已。我也曾不止一次在课堂上公开反驳他对西方自由的吹捧和对传统孝道的鄙视。(谈起范老对孝道的理解,我不难理解他做出不顾母亲安慰的言论,不过我虽不赞同他的观点但还是捍卫他的言论自由)。对于这种自由言论,互动式的语文课,学生们都很推崇。而且,与我时常嘲笑的被填鸭式教育毒害的高中学生不同,我们作为一群更加成熟的学生群体,有明确的是非观,知道什么去学习什么去反驳。
昨天看深圳卫视的一段视频讨论范美忠,一个学者模样的人自以为是的担心我们学生受到范老思想的影响变得和他 一样. 可笑,我又不是他们心目中那些没有思想的高中生。光亚IB国际部大约150个学生都是范美忠的学生,但是,虽然我们的老师‘自私’的跑了,虽然有些自以为是的人认为我们也被他的思想‘污染了’,这150个学生,仅我所知就有30余人在地震后加入了志愿者的队伍,在DJY,成都,彭县,到处的志愿者中都有你们所谓‘玷污师德的人’的学生,30/150=20% 这个数字,放眼整个成都,也鲜有高校能与之比肩吧。而就是我们这群学生,对范美忠的行为鲜有怨言。以我看来,那些口口声声说我们作为范美忠学生被毒害了的人才是真正被传统教育荼毒的人吧。
他跑,没错,他说,那是他的言论自由,也没有错。对,那些牺牲自己保护学生的老师值得尊敬,但是选择自己的老师并没有错。就像起段时间的捐款一样,捐了的值得尊敬,但是没捐的并没有过错。
对于各方对此事过分的热衷,我感到费解,然而,我对各方施压与学校意图使校方解雇范美忠的行为感到愤怒。作为他的学生, 我们始终支持他的选择,捍卫他的言论自由,作为局外人,作为无知的记者和所谓的专家,没人有资格在这里说三道四,我们支持范老。
对于很多网友和记者口口声声所说‘他是一个老师’‘玷污了师德’的言论,我,还有他的其他学生都只有这个回答‘他是我们最喜欢的老师,以前是,将来也是。’ 所以,请那些以他老师身份批判他的人闭上你们的嘴。用一句我曾经在课上反驳范老追求吹捧西方自由的话‘没看过没体验过,就不要在这里妄加评论!’
光亚IB DP-1 Hank
凤凰网转载
我所认识的范美忠 (2008-05-27 21:31:49)
作者是2002年四川省理科状元,现为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大二学生。(转载)
新浪网博客
|
作者:阿啃1919 提交日期:2006-1-8 14:40:00 天涯网
一、 网友范美忠
一般大家乐意见的,多是异性网友吧。我很失败,上网多年,第一个见到的网友却是范美忠。范美忠架着厚厚的眼镜,光线似乎都无法穿透,他从广州飞来绍兴,为了跟我争论几个问题:钱钟书是不是两脚书橱,王小波意义何在。时间是2002年5月。
2001年左右的新浪论坛读书沙龙有很多读书人在,也有很多喜欢玩的人在。我差不多跟范美忠同一个时间来到这个论坛。不过那时候范美忠确是一个讨人嫌的家伙,第一他喜欢辩论,有一种执着如怨鬼,纠缠如毒蛇的辩论精神。其次,他动不动就讲北大,夸张的说,就有“兄弟在北大的时候”的味道,不过他倒不是因为毕业于北大而吹牛皮,他再三强调他鄙视北大。后来作证的是他的一篇引起轰动的长文《点评北大
最初的搭话大概是因为一个关于鲁迅的问题,我读完李欧梵的《铁屋中的呐喊》,觉得很不错,便推荐范美忠不妨去一看。范美忠回答很不屑,觉得这本书很一般。我觉得奇怪啊,李欧梵,那是大师啊,居然是垃圾,范美忠未免也太狂了。
我喜欢恬淡从容的文字,又有些古典精神,写文章不免引用别人的话。范美忠便说是“文抄公”、“掉书袋”。如是者三,我便生气。我写了10000多字节的文章骂他,标题是《自大、偏执、好为人师:范美忠额头的三个印记》。写完很高兴,我期待范美忠跳将出来跟我辩论,我要好好的对付他。但是很奇怪,这次老范没有什么剧烈的反应,大出所料。他说以后有机会见面讨论。我多年上网的经验,网上的争论,到后来多不能继续,而流于互相攻击。
飞机是到萧山机场的。没见过面,我们约好,美忠手里拿一本林贤治编的《记忆》,就可以辨认了。但是范美忠没有捏这本书,不过我还是一眼就认出他了。后来我想是不是读书人身上都有那么一种气息,这种气息是可以叫人由陌生而亲近的。
甫下飞机,没有客套,范美忠的第一句话是“王干不行啊”。范美忠飞机上在看一本王干的《边缘与挑战》。于是我们的讨论就从当前的中国文坛开始。这场对话持续了3天。我在绍兴租住的地方是一处陋室,夜已经很深,我们的谈兴依旧很浓。话题散漫,无边无际。这是我们的第一次全方面交流,从古典诗歌到自杀的胡河清;从加缪的西西福斯到鲁迅的《过客》。确实,范美忠的到来,给蛰居小城的我带来了强烈的震动。我得承认,他在多数地方,见地都高我一畴。不过,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思维密度,他须臾没有离开过他思考的一系列问题。第二天我们去绍兴周边的古迹游玩,我发现,范美忠对这些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致,他最在乎的,还是他自己的意识流。
六、 过客
2002年,当美忠写出《过客:行走反抗虚无》一文时,我觉得他到达了他的一个高峰。就像一个钟摆,到了其最高点。我觉得老范对当代作家有着清晰的认识,寥寥几句都能切中要害。对余华的评价,我基本认同,因为余华是我当初曾经喜欢的作家,花过很多时间阅读和思考。我觉得余华从当年的那个冷酷暴力的描述者,到《活着》里面的达观,事实上是一种逃亡。因为余华不够强大,他不可能始终正视这个阴寒冷酷的世界。《活着》里面对苦难的那种视角,处之淡然,事实上就是刘小枫在《拯救与逍遥》里所说的,将心灵化作了石头。
范美忠在01年到03年,写的文章不少,包括那篇题目很大,实际上还欠严谨的《当代中国文坛何以产生不了大师》,也包括那篇叫人惊服的《诗人何为:读<拯救与逍遥>》。但我始终认为最好的便是这篇《过客》的阐释。范美忠直觉的把握了鲁迅的生命感悟,一气成文,圆融自足。
有朋友说,范美忠不是对阐说鲁迅有兴趣,而是对阐说他自己有兴趣。这句话说得颇有几分道理。因为范美忠在精神气质上,找到了鲁迅这个同类。据说在范美忠面前不能提鲁迅的一个“不”字,提了他就跟你急。在他对鲁迅的阐说中,有着他自己生命感受的深深烙印。
2005年,是我一个应接不暇的年份。范美忠的《野草》阐释一篇接一篇出来,每一篇我都是最早的读者之一,我最推崇的还是范美忠《<复仇·二>:反思精英心态和超越启蒙》一文。前此的文章,范美忠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鲁迅的阐释者,在这里,他开始超越鲁迅的局限。反思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启蒙”的超越,一个是对仇恨的超越。
何谓启蒙,启蒙者究竟应该以怎样的姿态?人民到底是否“庸众”?鲁迅“企图以超人哲学铸就强魂;同时,以一种我即上帝的超人姿态抗衡个体的虚无;以这种姿态对庸众进行蔑视,保持一种高度自我不顾世俗的特立独行的人格、思想和行为”,而人类究竟不是上帝,所以启蒙的姿态不是高高在上真理在我,而应该是平等的,谦卑的。范美忠关于启蒙讲了5点,究而言之是谦卑的低姿态、平等、自启蒙,以及认识到社会进步的缓慢性而有行动的勇气责任的担当。我在读到这里的时候,由衷的为范美忠感到高兴,因为这不仅是对鲁迅思想的反思,也是他对自己过去的反思。
对仇恨的超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范美忠找到了崭新的精神资源。“认识到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没有权力蔑视他人;认识到我们都是有罪的,所以忏悔反思自身也是必须的,自己不具有反思和批判的赦免权”,爱和宽容作为一种柔弱的力量,来替代仇恨,或许是另一条道路。一则,仇恨和暴力已经被证明不能解决问题,推翻一个暴君,取而代之的将是另一个暴君。又则,别人的罪,也正是我们自身的罪,所以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