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钴料及其成色
青花出现于唐代,成熟于元代,盛行于明清,时至今日青花仍然以它独有的魅力让无数人为之心动。
青花用料,各个时期都不同。形成千姿百态的艺术效果和观感。为了鉴赏历朝的青花瓷,首先须掌握他的不同时期用料。下文浅析青花瓷的用料。
一、元代
元代青花多用进口钴料“苏泥勃青”又称“苏麻离青”(产自中亚地区)。
成色:1、发色艳丽,成靛青色,有些成紫罗兰色。
2、有浓淡色阶,勾勒线条较深,填色青料较浅。青料积聚处有蓝黑色或蓝褐色斑点,称为“铁锈斑”
3、青料都较细匀,线条边缘稍有晕化。........................................二、洪武、永乐、宣德时期
洪武时期主要使用国产料,少许进口料
成色:1、清新明快的淡蓝色,色调稳定,不晕散,纹饰浓重之处也能呈现出青花的层次。
2、青花发色浅淡,少有晕散,纹饰中常有明显的深色小点无规律的星布其中。似群星遍布。
3、青花色泽泛灰 ,釉面承灰乳色。
永乐时期有分为进口料及优质国产料和进口国产的混合料。
成色:1、使用进口料发色绚丽鲜艳,清新明快,呈现浓淡层次,纹饰中常带有高铁低锰的结晶斑点。
2、呈色清淡而雅致,很少甚至没有钴铁斑点者,则为优质之国产料和进口国产的混合料。
宣德时期所用钴料与永乐相同。
成色:1、使用国产料,发色清淡,蓝色不稳定,并有流散走釉。
2、进口料苏尼勃青与国产料合用,发色明快,浓郁与淡雅相辉。三、正统、景泰、天顺时期
多数是国产料,亦有宣德时留下的苏尼勃青进口料。
成色:色调浓艳,浓郁处有钴铁斑,深入胎骨。...................................四、成化、弘治、正德时期
成化时期,改用国产平等青料。
成色:发色浅淡而呈灰蓝。色泽稳定,轻淡柔和,对后来青花器烧制有着深远影响。由于釉厚润泽(俗称猪羔釉),而使青花纹饰十分含蓄,少数有因青花浓郁而造成的黑斑点。
弘治时期,用料与成化相同。
成色:发色浅淡雅致。其中少数浓艳者,则呈现深沉的灰蓝色调,接近于正德时期的青花色阶。
正德时期,早期用平等青,发色成浅淡灰蓝色,虽然不浓郁,但较稳定匀净。
中期改用回青,出现与嘉靖时相似的那类淡紫色和鲜艳浓郁的深紫色。..............................五、嘉靖、隆庆、万历时期
嘉靖时期,采用回青料。
成色:早期颜色深沉发灰。呈黑蓝色调,图纹有晕散效果,类似正德晚期,为钴料中回青配方比倒过高或者窑火温度过高的缘故。
中期青花颜色浅淡发蓝,并且有精细之作。
晚期青花色调颜色鲜发红发紫,亦称“青金蓝”颇像产于阿富汗之青金石色泽。
隆庆时期,回青料
成色:蓝得发紫
万历时期,先回青料,后改为石子青。
成色 :早期与嘉靖、隆庆基本一致。亦系蓝中泛紫。
中期因改用石子青,成色蓝中带灰,呈色渐浅。
晚期蓝色灰暗,多有晕散。.....................六、天启,崇祯时期
天启时期继续沿用石子青料。
成色:1、青花发色不稳定,绘画的线条与釉面混淆不清,与明初之青花不同,没有渗入胎骨,无凹凸感,和万历民窑青花相类似。
2、青花色调清淡,呈色稳定,青中闪浅灰,绘图工整,线条纤细。淡描技法与万历晚期如出一辙。还有更浅淡者,影响到清代。
3、色调浓郁,带泛黑蓝及黑灰,此类多见于厚重青花器,彩瓷及写款上。其釉面多数稀薄且泛青色。
4、颜色浅蓝、鲜艳、稳定。其青花泽明快类同万历时特征,在工艺及图纹颜色上,又有明清过度的特点,多见于罐炉类器物。
崇祯时期仍沿用石子青料。
成色:普遍呈色灰暗并有晕散。
作者:瓷器鼻祖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