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1-10 00:00
乔晓光:中国民俗剪纸
导言:2014年11月13日,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乔晓光关于剪纸艺术的第二课在中央美院开讲。上一节课介绍了世界剪纸的背景和大概分布,同时也介绍了中国从纸到工具的历史,这节课主要讲述剪纸在中国的分布以及民俗剪纸的特点。作为一个纸文明的发明国家,中国不但拥有近一千五百年剪纸的历史的背景,同时有将近三十多个民族有与剪纸相关的民俗传统,而中央美院的剪纸学科凝聚了三代人的心血。乔晓光教授提出,要把剪纸还原到历史和文化传统中来认知。
这是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拍的一张照片,后来很多人在社会上也用过。当时库淑兰被发现以后,自己把窑洞改造成了一个彩色窑洞,非常漂亮,这个窑洞标志着剪纸的延伸形态在乡村已经开始。它已经不是简单民俗形态,完全是带有创造性的。
有人说库淑兰很伟大,她发明了这个传统。因为在库淑兰生活的旬邑是没有套色剪纸这个传统。其实库淑兰是关中人,她从关中嫁到旬邑,而关中有彩色剪纸,库淑兰是把她童年期娘家的传统到这个地方发挥了,还包括她作为个体的艺术才能。她的才能不但是在彩色剪纸上,更多的是把口传的故事和歌谣变成了一个彩色剪纸的图像。这个方法特别像安徒生的创作方法,安徒生也是边剪剪纸边讲故事,最后把故事记录下来就变成童话故事。库淑兰为两百首歌谣都配有剪纸。
再详细分析,旬邑就是古诗经流传的地方,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就是在这一带流传,黄帝从陇东地区子午岭一带迁徙到这儿,出了第一个周王室,所以旬邑文化积淀非常深厚。库淑兰和她的彩色套贴剪纸为民间美术与现代的融合做出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榜样。只是因为她的身份是农民就被无视了很多年,我的老师杨先让先生,靳之林先生、冯真先生在二十多年前在极力推崇她,最终她获了文化部的大奖,成为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民间工艺大师。
库淑兰代表了我们民族民间美术的发展、创造和现代形态的生长。她的东西完全是民间的、符号化的,没有太多创新,但是她重新组合,利用、复活以往民俗当中许多吉祥的符号,比方说大的牡丹花、盆里插花、把原本避邪的人形剪纸变成了真正的、具有女性象征的剪花娘子形象,创造了一个新的剪纸世界。结合她的个体,把它融合到她自己的内心,将一个剪花娘子的形象做成全新的一种剪纸形象、剪纸符号。这是以往民俗当中不曾拥有的,非常了不起。在民间美术当中,能够不断地把传统结合到个体进行独特创造的并不是很多,做成的都是大师。
库淑兰对色彩的应用也非常棒。彩色套贴剪纸在民间没有这么复杂,达不到这么精微,也达不到特别密的统一和简洁,从这个方面来讲,她又是一个民间色彩剪纸色彩大师。她的能量超过了马蒂斯。
从构成的组合上来讲,在民俗当中通常组合最大的是炕围花,她的组合更多的是融进了歌谣的内容,口传文化的内容影响她的剪纸结构。歌谣讲的叙事的故事和内容是生活,是有视觉场景的,库淑兰把许多歌谣当中所描述的生活景象创作成了剪纸,用民间花草进行打扮和装饰,构成了神话和童话融合的境界。
来源:中国艺术品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