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稿 | 童雁汝南:AI时代 艺术创作须回归“面对面”的本质

2025-03-06 11:18

2025年2月22日,“FACE TO FACE — 童雁汝南个展”在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开幕。此次展览由意大利著名学者克里斯蒂娜·科鲁(Cristiana Collu)担任策展人,系统地呈现了童雁汝南20年来的100余件作品。这是童雁汝南继2013年今日美术馆个展后,时隔12年再次在北京举办个人展览,也是他首次与唐人艺术中心合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5173c666ec9e0af234abc8029ae9d4c6.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cf893890c1497d06e0d895a8a9b6a247.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95dde68e57187f44838c1a53222e60e6.jpg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以41×33厘米的真人尺幅肖像构筑起视觉矩阵,隐去文字,强调观者与作品之间的直接精神对话。童雁汝南28年如一日地坚持“面对面”的肖像创作,直指人类的终极问题,回溯艺术的源头,并在AI时代反思人类作为人的本源。

克里斯蒂娜:艺术跨越时空的魅力

作为策展人,克里斯蒂娜认为,当我们将童雁汝南置于世界艺术史的脉络中,我们会发现他并非孤立存在。他身处一个由众多艺术家构成的传统之中,这个传统不仅包括现代艺术家,也涵盖更久远的历史。然而,当我们谈论一位艺术家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他与前人的联系,同时更要强调他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价值。

克里斯蒂娜表示,艺术的真正魅力在于其跨越时空的能力,而童雁汝南的作品正是这一能力的生动体现。他的绘画不仅仅是对人物的刻画,更是“语言”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童雁汝南无疑是当代的,他属于我们这个时代,但他又回溯古典,正如弗洛伊德和弗朗西斯·培根,然而,他与他们并无直接关联。我们可以在同一语境中讨论这些艺术家,但他们之间并无优劣之分,只是风格各异。他们都以非传统的方式面对“过度刻画”的问题,同时又在某种程度上回归古典。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3f05314d8605d8669a0a817010d62d3a.jpg

童雁汝南《2309301》,布面油画,41 x 33 cm,2023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e002d22d36dae730e31a46769227144b.jpg

童雁汝南《2412251》,布面油画,41 × 33 cm,2024

童雁汝南的作品与古典艺术的联系,恰如画家与永恒经典的关联。绘画,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始终与“常青”相伴。这种“常青”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种永恒的、鲜活的、始终引人入胜的存在。他的作品就像一片永不凋零的绿洲,既古老又现代,既传统又先锋。

童雁汝南的作品在肖像艺术领域独树一帜。他的画作并非简单地复制现实,而是通过一种近乎哲学的方式,探讨人物的本质与内在。他的笔触既细腻又大胆,既尊重传统又勇于突破。他的作品让我们重新审视肖像艺术的意义,让我们明白,真正的艺术并非对现实的简单再现,而是对现实的深刻洞察与重新诠释。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2a47301f3122b60bf6c28a78b561f967.jpg

童雁汝南《2310020》,布面油画,41 × 33 cm,2006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3/5cf6dfb14f23100e7bafc566a1d40436.png

童雁汝南《2412290·田云炎》,布面油画,41 x 33 cm,2024

克里斯蒂娜强调,在当今这个充满喧嚣与浮躁的时代,童雁汝南的作品如同一股清流。他以一种近乎古典的方式,回应着当代艺术的挑战。他的画作让我们感受到艺术的永恒魅力,让我们明白,真正的艺术,无论在哪个时代,都能触动人心。

童雁汝南:以“肖像”直指人类的终极问题

此次展览是童雁汝南12年后再次举办个展。回顾过往,他始终对每一次展览抱以审慎态度。“此前,我的展览多在美术馆举办,作为美术馆项目的组成部分。而此次与唐人的合作,是我首次尝试与画廊合作的展览形式。尽管形式有所不同,但我的创作理念始终如一。”他说道。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1b50077cbda451dce130e17d6d413f6c.jpg

童雁汝南《2003080》,布面油画,41 × 33 cm,2020

此次展览特别选址于798艺术区。在这里,各种展览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如今,艺术的发展已到达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春节期间,童雁汝南注意到中国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这让他联想到艺术领域中消费化、图像化和概念化的趋势。这些现象早已困扰艺术界,使其无法触及艺术的核心,而只能在艺术的表面和外延徘徊。如今,我们应当重新审视这一问题,将艺术的讨论提升至新的语境,探讨艺术的当代性及其对当下的意义。童雁汝南的创作正是围绕这些终极问题展开的。

在童雁汝南看来,如今不断转换新概念、新样式,一味追求创新已无太多意义。AI的发展速度远超人类,它能够快速生成各种概念和形式。那些缺乏精神性、无法引发人类深度思考的概念性创作,本质上都可以通过算法和推算完成。因此,他认为今天的艺术创作必须回归“面对面”的本质。“例如,当我为黄渤画像时,我会告诉他,荧屏上被灯光照亮的他并非我关注的对象。我对他被相机捕捉到的、电影能够呈现的外在形象毫无兴趣。我更希望他思考那些相机无法捕捉的东西。当他明白这一点时,他便能理解我在思考什么。”他说道。

艺术创作应回归人类最原始的定位。如今,艺术家的处境十分紧迫。艺术家肩负着使命,但如今的艺术家已被消费化,沦为装饰品、政治工具或商品工具。一旦艺术被赋予这些属性,它便失去了其本质。艺术应回归到宗教和哲学都无法触及的领域,这才是艺术最初应有的样子。童雁汝南希望通过最常见的题材——人的面孔,探讨最终极的问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7c6040648638a17dc9637b56e0f55233.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67a508ab1b77f65667277093588b4d9d.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b33476a8c70605c3a43bbc10b1e0cb52.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b61bcd6cac0a1c5d1d2d091c8a5bc65b.jpg

“我以28年的创作生涯,如同僧人撞钟般日复一日地思考当代艺术问题。我所描绘的每一个人,都是天地的造物,具有鲜明的个性与共性。我尊重他们的个性,但我的创作并非仅仅停留在表象。许多人认为我画中的人物极为逼真,但这种逼真并非仅仅是对个体特征的捕捉,而是对个体与宇宙、大地相通的生命本质的呈现。如今,许多人对个性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甚至符号化。符号化的个性并非个体的本质,而是其外在的表象。我希望回归个体的本质与实在的准确性,而非仅仅停留在表象。”他说道。

童雁汝南表示,如今,艺术的表象化和浅表化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许多人批评他多年来作品风格未变,但事实上,他早已不再思考那些问题。那些问题已不再是问题。

在“FACE TO FACE — 童雁汝南个展”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位艺术家对古典与当代的深刻融合,更看到了他对艺术本质的不懈追求。他的作品让我们重新审视艺术的价值,让我们明白,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真正的艺术必须回归人性,回归本质,才能跨越时空,触动每一个灵魂。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